顧農(nóng)
人們總是很喜歡同小孩子說話,他們有種種奇妙幼稚的想法,聽上去很好玩,甚至很可笑,而有意思有道理也正在這里。如果他顯得很早熟,甚至老氣橫秋的,那就很糟,一無是處。成熟和老成并不壞,問題只在于不能太早。
什么事情都不能太早。有些內(nèi)地小城,經(jīng)濟不夠發(fā)達,工作效率不高,生活奏很慢,卻很熱心地提倡“慢生活”,有種種安排。據(jù)說原意是在借此吸引外地游客,而實際上很可能正同本地傳統(tǒng)的慢吞吞完全合流,未必是一件于己有利的好事。
老年人講一點合乎他本人實際的養(yǎng)生之道,適當吃一點營養(yǎng)品,自無不可,甚至是必須的(只是要嚴防上當受騙)。如果年紀輕輕,身體棒棒的,也來講究這些,錯也不能說他錯,只是未免太早。
練習書法,正楷還沒有弄周正,急于從事狂草,很可能變成鬼畫符,一輩子也寫不成什么東西。狂草人人可練,只是不宜太早。
翻譯外文文本,起初最好亦步亦趨,先弄準確了再說,一上來就意譯神譯,弄不好也是一輩子鬼畫符。
梁漱溟先生早年有一本《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大為有名。其中說,中國文化強調(diào)隨遇而安,適可而止,本來是很好的,未來的文化正應提倡這種人生態(tài)度;但中國古人講得未免太早,結(jié)果成為落后,所以要學習西方,來補向前奮斗這一課。梁先生這一套理論應當怎樣評估,我沒有什么定見,但其中所說的太早了不好這一層意思,肯定是有道理的。好東西也不要來得太早。
什么事情都不能“太”。《中庸》引用孔子的話說: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即“智”)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世界上多有智者賢者,原是好事,而其毛病在于“過”,也就是叫人不能贊成的“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