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聲音作證
這里有一個真實的探案故事:1971年,美國野生動物保護員尼爾·萊夫在32歲生日這天進山巡邏,妻子佩吉準備了豐盛的生日晚餐,卻沒有等到丈夫回來。佩吉給丈夫的同事打電話詢問,得知萊夫早已按時下班。驚慌失措的佩吉趕緊報警,警察經(jīng)過一夜搜山,直到天亮才找到萊夫。不幸的是,萊夫早已身中數(shù)槍,命喪黃泉了,甚至連尸體都已經(jīng)被肢解。最終,這個轟動一時的案件,因為一種神奇的取證技術(shù)而塵埃落定,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每時每刻,世界上的某個地方可能都在發(fā)生著不同類型的兇殺案件。但是,萊夫遇害這個案件卻令警方啼笑皆非。警察輕而易舉就在萊夫的尸體周圍發(fā)現(xiàn)了線索——彈殼。
看來,這個殺人兇手好像挺“業(yè)余”的,他居然沒有將尸體完全藏好,令警察很容易找到了殘破的尸體,而且他也沒有將彈殼收拾干凈,這簡直就是在故意給警察破案抓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果然,警察順藤摸瓜,迅速排查嫌疑人,很快就將目標鎖定在一個名叫布萊恩·赫斯森的人身上。
赫斯森是一個偷獵成性的盜獵者,他在進行盜獵活動時,不止一次被萊夫抓到過,可以說跟萊夫是一對“老朋友”了。萊夫是一個非常敬業(yè)的野生動物保護員,可以想象,赫斯森在萊夫這里沒少吃虧。因此赫斯森有著充足的作案動機。
聲紋圖譜看上去非??菰?,沒有相應(yīng)的專業(yè)知識,休想看出個所以然來
這是一臺用于聲紋測定的語圖儀
但是,不能僅憑作案動機就給嫌疑人定罪吧,必須找出更有說服力的鐵證!
然而,赫斯森并不是一個好對付的角色。警察在對他進行審訊時,他一言不發(fā),就是不啃吐露半個字。這令警方非常頭疼,因為赫斯森只是一名嫌疑犯,對待嫌疑犯,法律上有很多限制,在審理案件時,既不能對嫌疑犯進行測謊,更不能在沒有確鑿證據(jù)的情況下給嫌疑犯定罪,甚至更糟的是,連抓捕都不能實施,頂多拘留,拘留期限一到,只能放赫斯森回家去。
面對這樣的情況,警察該怎么辦?
警察當然也不是吃素的,他們自然有手段。雖然赫斯森堅決不肯在警方面前吐露半個字,但作為一個人,他是不可能不說話的。如果他在與別的什么人交談的時候,降低了心理防線,不經(jīng)意吐露了一些真相或者線索呢?
警方立即向法院申請,在赫斯森家秘密安裝竊聽器,嚴密監(jiān)聽赫斯森與家人的日常談話。果然,沒幾天的工夫,警察就在錄音中聽到赫斯森在與母親的對話中,談到了萊夫的案子,并涉及了作案時間與地點,甚至連行兇時使用的槍支都談到了!赫斯森的母親不斷地訓斥兒子傷天害理,而赫斯森則一再保證,他已經(jīng)把手槍藏到了沒人知道地方,不會有人能夠追查到。
瞧,真相大白了,不是嗎?別急,事情可沒有那么簡單。當警察將這段監(jiān)聽錄音播放給赫斯森聽時,赫斯森面不改色心不跳,一口否認錄音中的話出自他的口。按照當?shù)氐姆梢?guī)定,除非赫斯森承認自己的聲音,否則僅憑錄音是無法給赫斯森定罪的。警方再一次陷入了困境。
看來,這個赫斯森非常狡猾!警方能找到讓聲音自己作證的辦法嗎?
牙齒也是影響聲音特征的重要元素,一口好牙和一口壞牙、補牙說出來的話,聲音一定不同,更別說掉牙漏氣了
本期“我在現(xiàn)場”答案:
現(xiàn)場有兩個疑點:一是新運動鞋不見了,如果是被謀殺,被害人怎么會專門換上一雙新鞋?二是刀把上只有古斯塔夫的指紋,對于經(jīng)常在家做飯的海倫來說,不可能完全沒有她的指紋。
在刑偵工作中,最常用的嫌疑人身份比對鑒定方式是指紋檢驗,因為指紋具有獨一無二的屬性,可以作為每個人的身份標識,在法律上也得到普遍認可。如果聲音也像指紋一樣,具有鑒別身份的功能,讓赫斯森伏法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了。
那么,能做到嗎?讓我們先來看看人類的聲音有什么秘密吧!
人類的發(fā)音器官共有兩類,第一類是發(fā)聲控制器官,包括聲帶、軟腭、舌頭、牙齒、嘴唇;第二類是發(fā)聲共鳴器官,包括咽喉、口腔、鼻腔等。沒有任何兩個人的這些器官會一模一樣,而任何微小的差異,都會造成在發(fā)聲時氣流出現(xiàn)微小的變化,于是,每一個人說話時的音質(zhì)、音色也就相差很大了。
而且,每一個人說話的習慣也各不相同,有的快,有的慢,有的強,有的弱……這就導致每個人的音高、音強、音長、音色不可能完全一樣,而這些語音要素,又可以分解成90多種細節(jié)特征。如果,有一種技術(shù)能夠?qū)⑦@些細節(jié)通通進行檢測和分
使用專業(yè)的高保真錄音機獲得真實的聲音樣本,是聲紋檢測的關(guān)鍵
析,就完全可以
通過聲音確定聲音的主人。
這種技術(shù),存在嗎?
這種技術(shù),還真的存在,這就是聲紋檢測。
早在1941年,科學家們就在著名的美國貝爾聲學實驗室發(fā)明了聲紋圖譜,通過使用一種叫作“聲響分光攝聲儀”的裝置,科學家可以將聲音描繪成波形圖,這就是聲紋圖。這種復雜的圖形所描繪的,就是人類的語音要素中最微小的細節(jié)差異,從這些差異中,聲紋圖可以輕易揭示出任意兩個人聲音的差別。
刑偵人員是怎么想到將聲紋檢測技術(shù)應(yīng)用到案件偵查中的呢?說起來,那還是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當時的美國警察們被一樁樁電話欺詐案搞得頭痛不已。于是他們想到了聲紋檢測這種技術(shù)手段,效果非常理想。
在幾十年后的今天,聲紋技術(shù)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在刑事案件的偵破中,在數(shù)據(jù)保護、密碼技術(shù)等領(lǐng)域,也
正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聲紋取證的操作要求和技術(shù),要比指紋取證更加復雜、嚴格。大體上,有以下這些步驟。
人類能夠發(fā)出的聲音很有限,動物界有很多“發(fā)聲大師”,比如,鯨類能夠發(fā)出超出人耳聽力范圍的次聲、超聲,蝙蝠也可以。我們聽不到這些聲音,但利用語圖儀這樣的檢測設(shè)備,依舊可以看到這些聲音的聲紋
首先,要采集檢驗語聲,也就是采集犯罪嫌疑人或者證人的語聲材料,必須使用專業(yè)的高保真錄音機。而且,必須做到錄音時不被對方發(fā)現(xiàn),以免對方故意制造假音來干擾。
接下來,要采集樣本語聲,也就是用來與檢驗語聲對比的聲音材料。這部分的錄音,要盡量保持與檢驗語聲相似的錄音環(huán)境,好提供對比。
第三步,要耐著性子,對檢驗語聲和樣本語聲反復聽很多遍,直到選出其中正常、清晰的段落,再進一步選擇相同的字、詞、句,使用語圖儀將這些選好的部分制作成聲紋圖。
最后,就要比對檢驗語聲和樣本語聲中相同字、詞、句的聲紋圖案,根據(jù)波形圖的波動頻率、走向和波形,找出相同點和差異點。如果檢驗語聲和樣本語聲特征一致,就可以定案;如果不一致,則要根據(jù)具體情況,補充新的樣本語音再做比較,如果仍然差異較大,就只能做否定結(jié)論了。
面對聲紋檢驗,除非你什么也不說,或者干脆把嘴巴抹去
赫斯森的聲音樣本被警方送往聲學實驗室,經(jīng)過嚴格比對,證明所有談話錄音中說話的人,就是赫斯森本人無疑!
有了聲紋檢測技術(shù),赫斯森的謊言不攻自破。不過,聲紋探案技術(shù)眼下還并不能被完全信賴,因為相對于指紋,聲紋的采集、分辨要求都極高。如果說話的人剛好感冒,那么聲紋檢測就會失去效力。因此,并不是所有國家和地區(qū)的法律都認可聲紋在司法鑒定中的作用,不過隨著聲紋識別技術(shù)的不斷進步,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將聲紋技術(shù)應(yīng)用在司法領(lǐng)域中了,其中當然也包括咱們中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