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雅
【摘要】本文對學生在英語寫作中的石化現(xiàn)象及原因進行探究,提出幾點緩解策略。
【關(guān)鍵詞】英語寫作 語言石化 石化現(xiàn)象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2-0109-01
一、石化現(xiàn)象
很多外語學習者發(fā)現(xiàn),學到一定階段,即便投入再多時間精力,也難以有所突破。例如,有的學生覺得上了大學,寫作還停留在高中水平。Selinker (1972)稱這種停滯不前的情況為石化。一般外語學習者的語言石化現(xiàn)象屬于暫時性石化,即語言水平暫時停留在一個階段,只要改進學習策略,是可以提高的。
二、常見寫作石化現(xiàn)象及原因
(一)詞義石化
用詞是否精準和地道是判斷作文水平高低的一大標準。由于教科書單詞表以中漢互譯為主,這就導致一些學生查閱詞義時,習慣對照英漢互譯,對詞義的理解固化。例如,要表達“吃”,馬上想到“eat”,而非更加精準的詞,如“gobble,gorge,devour,chew,taste,savor”等。這種語義石化的現(xiàn)象還表現(xiàn)為搭配錯誤,如“eat medicine”,“eat meals”。詞性混用也是語言石化現(xiàn)象的具體表現(xiàn),如“I will be succeed”句中動詞“succeed”誤用為形容詞。
(二)句型石化
句型的使用是否多樣化是作文能否加分的重要因素。很多學生備考作文時,喜歡套用所謂的模板,寫出來的句型刻板,甚至不夠客觀。筆者的一位英國老師曾提醒到,中國學生筆下常寫的句型“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There?蒺s no denying the fact that…”不夠客觀,寫議論文時要慎用。除了受這類模板的影響,缺乏對英漢語言差異性的理解,也會導致句型石化。例如,由于漢語多以主動句為主,學生在寫作文時多偏好用主動句,較少用被動句。
(三)語篇石化
從語言學的角度看,英語是形合語言,語法規(guī)則嚴謹,注重語言形式上的關(guān)聯(lián)。漢語是意合語言,注重邏輯和意義的關(guān)聯(lián)。如果學生不理解兩種語言的差異,寫出來的段落會顯得結(jié)構(gòu)松散,缺乏邏輯性。另外,從心理層面看,Selinker(1972)發(fā)現(xiàn),當外語學習者學習到一定階段,會采取回避策略。例如,雖然學習了非謂語結(jié)構(gòu),從句等復雜英語句法,但為了避免出錯,會采取回避策略而選擇使用多個簡單句或結(jié)構(gòu)相似的句子拼湊整個段落。
(四)文化差異
Schumann(1978)認為對文化的適應性是外語學習成功的重要因素。文化適應性就是要了解中英語言在文化層面的差異,不對詞句生搬硬套。例如,很多學生喜歡在作文中使用諺語、習語讓語言生動,但若只是生硬地將漢語直譯成英語,那行文效果會大打折扣。舉例來說,英國是遠離歐洲大陸的海島國家,很多諺語、習語都與航海有關(guān),中國人則從陸地上生活經(jīng)驗汲取養(yǎng)分,很多諺語、習語都是與土地有關(guān)。例如,“揮金如土”,在英文里的表達不是“spend money like dirt”,而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進退維谷”譯為“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千里之堤潰于蟻穴”譯為“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由此可見,要在寫作中減少石化現(xiàn)象,必須注意語言的文化意義。
三、緩解策略
(一)改變學習策略
對于用詞表達含糊不清的學生來說,要養(yǎng)成查閱英英釋義的詞典的習慣,大膽使用同義詞和新句型,避免重復使用陳舊的詞句,注意給輸入大量高水平語言的同時,也要注意輸入的語言質(zhì)量。
(二)教師語言的作用
Krashen (1985)發(fā)現(xiàn),當外語的輸入數(shù)量和質(zhì)量高于現(xiàn)有水平,并且能理解這些輸入時,才會習得新的語言 (即“i+1 理論”)。根據(jù)Krashen 的理論,要緩解語言石化現(xiàn)象,突破瓶頸,語言的輸入水平非常關(guān)鍵。教師作為在寫作課上學生語言輸入的示范者,必須注意自己的口語和書面語言,給學生提供最優(yōu)化的語言輸入。
(三)豐富寫作的內(nèi)容
在布置寫作任務前,教師組織學生對相關(guān)話題進行信息搜集和小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要求學生記錄別人的觀點。這樣既幫助對話題感到無從下筆的學生有話可寫,也幫助其他學生豐富自己的寫作內(nèi)容。例如在寫“web advertisement ”這個話題時,先組織學生進行頭腦風暴,聯(lián)想相關(guān)詞匯,如“pop up ads,flyers,commercials,newsletters,spam”等,引導學生對網(wǎng)絡廣告與傳統(tǒng)廣告的優(yōu)缺點進行對比,再下筆。
(四)情感的作用
Ellis (1994)認為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教師給學生的情感反饋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避免給予學生否定消極的反饋,否則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消極影響,促使他們使用回避策略,不敢嘗試新的表達方式。
綜上所述,語言石化現(xiàn)象在英語寫作中不可避免,但對一般學習者來說,這種石化也只是語言水平暫時性維持在某個階段。只要改變學習策略,語言水平是可以提高的。
參考文獻:
[1]Selinker,L.1972.Interlanguage.IRAL10/3,219-231.
[2]Schumann,J.H.1978.The pidginization process; a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eries in sociolinguistics).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3]Krashen,S.D.1985.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鄄tions. Longman, London.
[4]Ellis,R.1994.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