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摘 要:本文從苗期病蟲害、傳染病蟲害及葉部病蟲害3個角度出發(fā),對蔬菜栽培中常見病蟲害進行了分析和防治措施探討,希望對我國農(nóng)業(yè)的全面發(fā)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蔬菜栽培;常見病蟲害;分析;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833017
1 苗期病害的防治
1.1 苗床選擇
苗床必須擁有良好的排水性能和肥沃的土質,嚴禁在育苗的過程中對重茬田或老菜田進行應用,而是應當對生茬土進行應用。
1.2 種子處理
將洗凈的種子放入50℃的水中,15min后取出并用冷水進行清洗;同時,取100倍液的40%福爾馬林對種子進行15min的浸泡,接下來取濕紗布對種植進行2~3h的包裹;在拌種的過程中,應對多菌靈50%或克菌丹50%進行應用,用量為種子的0.3%。
1.3 消毒苗床土壤
按照1:1的比例對福美雙和五氯硝基苯進行配置,整平苗床,保證其擁有充足的水分,并將拌合而成的復配土撒入畦內,一次性撒入比例為1/3,并在播種以后對生育的復配土進行播撒,也可以在播種以后不進行覆土,而是對500倍液的58%甲霜靈錳鋅進行噴灑,最后再進行覆土。
1.4 合理用藥
當蔬菜栽培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病苗,應首先對其進行拔除,并在對600倍液的75%百菌清和500倍液的58%甲霜靈錳鋅進行應用的過程中,有效地展開灌根操作,嚴禁健康蔬菜苗被病蟲害侵襲,如果根結線蟲產(chǎn)生于苗床中,應對阿維菌素進行應用。
2 傳染病蟲害的防治
2.1 根結線蟲
在進行蔬菜種植的過程中,可以應用輪作的方式,輪作的作物為蔥蒜類,其不易被抗根結線蟲侵襲;同時,要想將發(fā)病率降低,可以對嫁接的方式進行應用;作物病根中會存在大量的線蟲卵塊,因此必須將病根進行徹底的清除,從而降低在下一季度種植的過程中遭受病蟲感染的概率;在蔬菜種植的過程中,應減少化肥的使用量,增加有機肥的應用,將有益微生物在土壤中進行活化處理,促使土壤中能夠抵御線蟲的有機物增加,從而促使包含線蟲在內的相應病蟲害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抵制。
2.2 枯萎病的防治
近年來,在連茬栽培瓜類蔬菜的背景下,枯萎病爆發(fā)的概率增加,這一病蟲害一旦發(fā)生,將導致全株死亡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甚至會引起絕收的現(xiàn)象,給農(nóng)民帶來嚴重的經(jīng)濟損失。在對枯萎病進行防治的過程中,可以對以下措施進行應用:進行3~5a的輪作,輪作的品種必須可以抵抗枯萎??;在對種子進行栽培以前,應對其進行消毒處理,此時可以對500倍液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進行應用,實現(xiàn)1h的浸種,并在清洗以后進行催芽播種,此時,在對種子進行消毒的過程中,也可以將其浸入55℃的溫水中,浸泡10min以后,可以實施晾干催芽并進行播種;通過嫁接的方式,也可以很好地抵制枯萎病。目前,廣泛應用的嫁接作物有茄子、甜瓜、黃瓜和西瓜等,在嫁接工作中,可以對劈接、靠接和插接等方式進行充分應用。
3 葉部病蟲害的防治
3.1 番茄和黃瓜等蔬菜灰霉病
在對這一病蟲害進行防治的過程中,應對2.5%適樂時懸浮劑進行應用,這一試劑為新型高活性保護殺菌劑,作為一種特效藥劑,其在應用的過程中,可以有效防治灰霉病和根部害蟲,還可以對40%施佳樂懸浮劑進行應用,這一新型的灰霉病殺菌劑在應用的過程中,可以有效消除藥性灰霉病菌,在實際應用這一藥劑的過程中,通常需要取600~800倍的藥劑噴灑于葉面,最佳噴藥時期為發(fā)病初期和發(fā)病前期,噴灑的頻率為7~10d 1次。目前,我國國內蔬菜栽培的過程中,1500倍液的50%速克靈可濕性和1500倍液的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等都是非常常用的農(nóng)藥,噴灑的頻率為7~10d 1次。
3.2 黃瓜霜霉病
42℃的溫度條件下可以將霜霉病菌有效殺死。因此,在對這一病蟲害進行防治的過程中,可以在晴天的天氣條件下對高溫悶棚殺菌進行應用,澆水應在上午進行,促使當天的夜溫度有效提升,次日進行草苫揭后,應密封大棚,促使其內部的溫度不斷上升,最高可以達到46℃,并保持2h以后,逐步進行通風降溫處理。在陰雨天氣條件下,可以對30%百菌清煙劑進行應用,一次性可以對15kg的藥劑進行應用,從而有效預防黃瓜霜霉病。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將50%甲霜錳鋅應用于發(fā)病初期,必須在結瓜前對藥劑進行應用,同時也可以在進行防治的過程中對25%阿米西達懸浮劑進行應用。
4 結束語
病蟲害是影響蔬菜栽培質量和產(chǎn)量的重要影響因素。新時期,相關種植人員必須加大對病蟲害的防治研究力度,通過合理的措施,努力降低病蟲害防治的成本,并提升病蟲害防治的效率。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更多的經(jīng)濟效益。
參考文獻
[1]謝德剛.基于粗集理論的蔬菜栽培病蟲害預警技術探討[J].農(nóng)業(yè)與技術,2014(3):2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