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婉瑩
(南京江北人民醫(yī)院胸外科,江蘇 南京 210048)
肺癌患者化療間歇期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不同護理方式的效果對比分析
胡婉瑩
(南京江北人民醫(yī)院胸外科,江蘇 南京 210048)
目的對比分析在肺癌患者化療間歇期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不同護理方式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治療的89例選擇留置PICC導管的肺癌患者,按照在化療間歇期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比較兩組護理的效果。結果 采取居家護理及首診醫(yī)院護理的對照組和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PICC導管留置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肺癌患者化療間歇期不同的PICC導管護理方式之間的并發(fā)癥發(fā)病率、PICC留置時間均無明顯差異,在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相關培訓、健康宣教等操作后可按患者及病情需要選擇合理方式。
肺癌;化療間歇期;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護理方式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就應用于國外,而在我國應用的時間僅有十幾年。PICC在大幅降低傳統(tǒng)化療給癌癥患者帶來痛苦的同時具有能夠長期使用、操作簡單便捷的優(yōu)點[1]。但在長期的臨床應用中我們發(fā)現,PICC導管需要長期維護,處理不當或不及時則很容易導致嚴重并發(fā)癥。本研究以我院89例選擇留置PICC導管的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比較采用不同的護理方式所產生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腫瘤科治療的89例選擇留置PICC導管的肺癌患者,均符合嚴格的肺癌診斷標準,且通過組織病理學及相關檢查確診,均按照自身意愿參與研究。按照在化療間歇期PICC導管護理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45例及對照組44例。
觀察組男29例,女16例;年齡37~74歲,平均年齡(62.24±6.52)歲;腫瘤轉移24例,腫瘤無轉移21例。對照組男26例,女18例;年齡35~73歲,平均年齡(61.98±6.21)歲;腫瘤轉移22例,腫瘤無轉移22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觀察組采取首診醫(yī)院護理,具體如下:首先對患者進行相關培訓,具體內容包括告知其定時來院進行相關護理的時間,并強調按時接受護理的重要性。于患者在院期間對其進行PICC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包括常見并發(fā)癥預防、觀察及治療的注意事項。相關PICC的臨床護理均遵照標準的臨床護理方式[2]。
對照組采取居家護理,具體如下:在患者出院前告知其家屬每次進行相關護理的時間、頻率,并囑咐患者家屬嚴格遵照。對患者和患者的一般情況進行綜合評估,根據評估結果進行相關的培訓,培訓的主要內容為PICC穿刺部位消毒、護理環(huán)境、換藥、封管、沖管等。為患者準備足夠的PICC護理用具及藥物,制定并發(fā)放護理時間、操作表格。將醫(yī)院的聯系方式告知患者,以便其在有疑問時可隨時提問,在患者來院化療時對其護理方法、模式等進行強化或改進。
1.3 觀察指標
觀察分析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病率、PICC導管的留置時間。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的資料和數據均錄入至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中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并發(fā)癥發(fā)病率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病率為28.89%(13/45),對照組為27.27%(12/44),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導管留置時間
觀察組導管留置時間為(125.43±3.45)天,對照組導管留置時間為(124.62±3.62)天,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0244,P=0.3088)。
表1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情況比較[n(%)]
我國的肺癌發(fā)病率及病死率均處于較高水平上,對人們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有研究顯示,受吸煙、工作性質等因素影響,男性的肺癌發(fā)病率、死亡率均高于女性[3]。臨床上至今仍未明確肺癌的具體發(fā)病機制,但很多臨床研究表明,吸煙及環(huán)境惡化與肺癌發(fā)病率呈正相關[4]。
本研究中,觀察組采用首診醫(yī)院護理,而對照組采用居家護理,結果顯示兩組并發(fā)癥的發(fā)病率、導管留置的時間之間的差異不明顯(P<0.05)。顯示出兩種護理方式的有效性、效率類似性。本研究中,兩組均接受相關的培訓,且給予相關護理提示,大大增加了患者遵照醫(yī)囑的幾率。本次研究中,很多患者在開始的1個化療間歇期內就相關PICC知識例如并發(fā)癥、穿刺部位、換藥等咨詢量較大,而隨著時間推移后期該數值逐漸下降,這表明患者和家屬熟悉PICC相關知識需要一個過程。在患者在院期間針對PICC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進行宣傳教育,可促進患者對PICC的認知度,以降低其由于對PICC不夠了解而致的相關不良后果的發(fā)生率[5]。
綜上所述,在肺癌患者化療間歇期不同的PICC導管護理方式之間的并發(fā)癥發(fā)病率、PICC留置時間均無明顯差異,在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相關培訓、健康宣教等操作后可按患者及病情需要選擇合理方式。
[1]伊紀瑛.經PICC泵入恩度聯合NP方案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觀察及護理[J].臨床醫(yī)藥文獻雜志(電子版),2016,3(38):7623-7623.
[2]羅 超.不同層級護理人員組合對肺癌患者PICC相關血流感染的影響[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5,18(7):1216-1220.
[3]劉 均.肺癌化療患者PICC置管中護理的應用[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5,12(23):83-85.
[4]張曉春.肺癌化療患者PICC置管管理的臨床護理路徑應用效果研究[J].中國醫(yī)療器械信息,2016,22(01X):125-126.
[5]劉 紅,劉喜萍,丁載巧.家庭自我護理理念在PICC置管的肺癌患者化療間歇期的臨床效果[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4,11(19):2779-2781.
本文編輯:張 鈺
R472
B
ISSN.2096-2479.2017.21.1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