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師范大學生物學碩士、國家二級公共營養(yǎng)師 劉曉雪
開水煮的米飯更營養(yǎng)?
文/北京師范大學生物學碩士、國家二級公共營養(yǎng)師 劉曉雪
我國有三分之二的人口以大米為主食,那么如何做米飯更有營養(yǎng)呢?日前有位醫(yī)生出書說開水煮飯更營養(yǎng),因為開水煮飯,蛋白質凝固變性,從而保護維生素B1不大量溶于水,相對冷水做的米飯,其維生素B1含量可以高出300%。那一直用冷水煮飯的人是不是做錯了呢?
我們日常吃的大米都是經過精磨處理的,維生素B1等B族維生素已經相當少了。以市場某品牌粳米為例,維生素B1的含量為0.16毫克。我們正常成人每日需求1.4毫克,不考慮淘洗、烹煮過程中維生素B1的損失,我們一天需要吃875克大米方能滿足需求,已經遠超《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給出的每天谷薯類250~400克的建議量。若考慮到烹煮損失和不同品種差異,那還要吃上更多。
米飯作為主要的碳水能量來源,大米90%的成分為淀粉,而淀粉及大米中大部分的營養(yǎng)成分并不會因為烹飪溫度逐漸升高而受損。且日常煮飯利用的是淀粉糊化的原理,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水溫低的時候,大米中的淀粉很少一部分溶解于水,主要是淀粉顆粒外的結構吸收水分,所以米粒會發(fā)生一定程度的膨脹.但是并不會產生濃稠的湯汁。
第二步,當水溫達到大米淀粉的糊化溫度時(粳米淀粉糊化溫度為59℃~61℃),淀粉顆粒便會迅速吸水膨脹,體積突然增加。這個時候鍋中白色懸濁液的黏度也會迅速上升,成為淀粉糊。
第三步,隨著溫度進一步升高,淀粉顆粒體積進一步增大,黏度也進一步提高。自此,便完成了從大米到米飯的華麗轉身。
結合上面說明,開水煮飯減少、縮短了第一、二步驟,縮短了烹煮的時間,且煮出來的米飯會更完整,口感也更筋道。對于喜愛較硬米飯的朋友來說,是個不錯的做法。但喜歡米飯細膩綿軟口感的,或消化系統(tǒng)不夠完善的老人、孩子、腸胃不好的成年人,冷水煮飯更適合。
當然是要粗細搭配。在烹煮大米的時候,適當添加花生、小米、糙米、紅薯、紅豆、綠豆等食物,不但滿足種類多樣,還可以從營養(yǎng)素的含量進行強化。以維生素B1含量為例,同等重量小米是大米的2倍,花生是大米的4.5倍,紅豆是大米的1.3倍等。同時,粗細搭配還可以延緩餐后血糖上升的速度,保護身體血糖調節(jié)能力。以上添加的粗糧還富含膳食纖維,對于改善便秘和維護腸道健康也有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