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子
江西撫州市是一座讓人看不透的城市,去過一兩次的人很難從這座城市的霞光月影中看出它的脾性和體格。外表看起來,它實在太普通了,既沒有因為與福建接壤就有鐵觀音之茶香氤氳,也沒有早年闊過的貴族氣。它仿佛就是一座舊城,沒有過多的現(xiàn)代都市處處洋溢的時尚之感,反而有一種歲月老去之后的陰涼和安靜。陽光照在它的身上,感覺它的影子要比其他的城市長一些。你甚至很難從來來往往的撫州人的臉上,看出這座城市的內心——撫州人往往有一張讓自以為掌握了相面術的人都會無所適從、高古難測的面孔。就連穿城而過的撫河,也似乎要比江西境內的其他河流的流速慢一些。總之,撫州給人的感覺中規(guī)中矩,儼然散發(fā)出中老年的體味。這到底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撫州并不是位于江西版圖腹地的城市,卻是最有江西土著氣質的城市。撫州擁有的臨川文化,與同屬江西管轄的吉安的廬陵文化,是江西最有代表性的文化。
即使現(xiàn)在已經是21世紀,撫州的現(xiàn)代氣質依然不夠濃,甚至有些陳舊。即使在最繁華的贛東大道,午后的陽光里,都有幾分仿佛來自前世的涼意。表面上它顯得那么古舊,似乎有幾分呆滯,可是,它擁有讓人覺得無比華麗的歷史。仿佛一幢老房子,卻藏滿了價值連城的古物,布滿老年斑的手腕上,卻有祖母綠的玉,有血沁的傳奇……
走進撫州,如同走進了一個線裝的奇跡,一個時光倒錯的迷宮,一個信息駁雜的生命現(xiàn)場。
走進撫州,試著破譯這座表面木訥的城市的多維密碼。
響徹江右的宜黃戲
站在撫州街頭,靜聽市井之聲,只聽得一片車水馬龍,充滿了塵世喧囂的聲響中,并無一絲清麗的絲弦之聲。沒有人知道,撫州,在歷史上是一個水袖曼舞、唱聲響徹的大戲臺。
宜黃是撫州的一個縣名,宜黃也是具有原產地意味的戲種。宜黃戲發(fā)源于宜黃縣,迄今已有近400年歷史,中心流傳地區(qū)為撫州的宜黃、南城、南豐、廣昌等縣。早在明代,宜黃戲班就很出名,宜黃戲名角稱為“宜伶”,宜黃戲班被稱為“宜黃子弟”。
我該怎么向大家介紹宜黃戲?先從宜黃戲的源頭說起。據(jù)說宜黃戲的源頭是明朝的西秦腔。西秦腔的曲調包括以嗩吶伴奏的“二犯”及以笛子伴奏的“吹腔”。宜黃戲發(fā)展了西秦腔的“二犯”,成了獨樹一幟的宜黃腔。乾隆初,宜伶又將原配奏樂器大筒胡琴改為主奏樂器,加重了宜黃腔的特質。清代戲曲家李調元在《雨村劇話》中曾寫道胡琴腔起于江右(即江西),又名“二黃腔”。宜黃腔的影響是深遠的,現(xiàn)贛劇、徽劇、祁劇中所唱的“二黃腔”(或稱“南路”),就是直接由宜黃腔傳去的。
宜黃戲的唱腔較原始,平直,拖腔少而短,老生老旦用本嗓,小生大小嗓結合而尾音常翻高八度,男女同腔同調。宜黃戲以二犯、凡字、西皮垛子等幾種聲腔旋律為骨,以當?shù)孛窀?、地方小調為肉,念白采用“宜黃官話”上韻——宜黃戲以親切的鄉(xiāng)音,滋養(yǎng)著撫州人的精神。《清官冊》《五雷陣》《鬧沙河》《藥茶記》《三官堂》《肉龍頭》《松蓬會》《寶蓮燈》《萬里侯》下河東》《奇雙配》《雙救駕》《雙貴圖》《雙釘案》《四國齊》《打金冠》《打登州》《雌雄鞭》《孟津會》《慶陽圖》《雙龍會》《上天臺》《黃金塔》《定中原》《鎖五龍》《老君堂》《五龍會》《紫金鏢》《蘆花河》《飛龍傳》《下南唐》《五雄陣》《錦羅帳》《月明樓》《江東橋》《春秋配》……數(shù)十個劇目翻來覆去地唱,古老的撫州夜夜笙歌,響徹江右。
典禮盛大的孟戲
在撫州的另一個叫廣昌的地方,卻有一種叫做“孟戲”的古老劇種,被完整地延續(xù)了500余年。
孟戲起源于民間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據(jù)專家考證,其劇本《孟姜女千里送寒衣》是元代已失傳的古南戲本,唱腔以古南曲為主。孟戲的起源真假莫辨,據(jù)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次子曾綜后裔曾紫華為了躲避明朝戰(zhàn)亂,背起雙目失明的母親逃到廣昌赤溪曾家山,忽有三員神將自天而降,卷起沙石擊退了追兵,又聞山間鑼鼓喧天,循聲找去,竟在山崖間發(fā)現(xiàn)兩只大木箱,內藏孟戲戲本及24只大小面具,其中3只大面具正像殺退追兵的三員神將,其母用手撫摸三員神將面具,眼睛復明。于是人們扛箱回村,組織村人籌建戲班,排練演出。每次唱戲前,人們都要從箱內取出大小24只面具祭拜。這一傳統(tǒng)延續(xù)至今。
孟戲假托于神靈,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愿望。但真實的情況是,明代撫州人譚綸治兵于浙江,長期邀請浙江戲班到撫州傳教海鹽戲,此后海鹽腔的變種——孟戲,就在廣昌保留了下來。古老的孟戲官腔雅調,悠揚悅耳,讓人迷醉。
孟戲演出是集宗族祭祀和喜劇祭祀為一體的盛大典禮,每年只在正月開演。演出習俗主要是“出帥”和“請神”,演出當天,用轎椅抬著清源祖師的木雕像和“三元將軍”(蒙恬、王翦、白起)的面具游村,敲鑼打鼓,吹吹打打,隊伍所過之處,家家門口擺放香案,燃放鞭炮迎送。整個現(xiàn)場硝煙繚繞,似有神靈出沒?!罢埳瘛?,是主事人手捧神本,逐一唱出全國名山大剎的神名和已故師傅姓名,請他們回來看戲。此后演出開始,凡六十余場,高腔演唱,一唱眾合,令人震撼。這樣的戲,已經超出了娛樂的范疇,有了信仰的意味。
宜黃戲和孟戲的流傳不息,撫州戲臺上的唱戲聲響徹霄漢。明萬歷年間,有撫州人湯顯祖受家鄉(xiāng)戲劇傳統(tǒng)影響,作《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玉茗堂四夢》,成為中國戲劇史上的奇葩,湯顯祖因此和關漢卿、王實甫齊名,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撫州城有湯顯祖大劇院,占地2.4公頃,總投資1.2億元,是全省唯一的多功能大劇院,擁有1300多個座位,成為傳承戲劇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戲劇之鄉(xiāng)的一座輝煌的文化殿堂。精心保存了宜黃戲和孟戲這兩種古老劇種的撫州,孕育過湯顯祖的撫州,又開始了新的歌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