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杰
位于華中某山區(qū)的黃村,地理位置十分偏遠、交通極其不便。黃村有400多戶共2000多人,耕地只有1450畝,人均耕地面積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長期以來,村民通過農(nóng)業(yè)致富非常困難,因此成為了省里的重點貧困村。
筆者在黃村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黃村目前的精準扶貧工作出現(xiàn)了兩個應(yīng)該引起高度重視、亟待解決的問題。
現(xiàn)在黃村的精準扶貧工作,與低保政策的實施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
過去,低保政策的執(zhí)行是以下指標的方式進行。以筆者調(diào)查的這個村民小組為例,全組有300多人,上級給了22個低保指標。由于青壯年都選擇了外出務(wù)工,留下來的老弱病殘人員基本上構(gòu)成了村里貧困人群的主體。全組一共只有10戶貧困戶,其中3戶有殘疾人,4戶有重病人,還有一戶是孤兒。去掉這10戶大家公認的低保戶,多余的低保指標也不可能再退回上級,怎么處理這些多出來的指標就成為了一個矛盾焦點。為了避免矛盾,村組干部就會想辦法采取諸如“按房頭分低保、一保多人吃、錢證分離”等方式求得平衡,于是就形成了“家家吃低保、人人吃低?!钡墓窒螅耆畴x了低保政策的初衷。
上級為了避免精準扶貧再走低保變成“公平保”的老路,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來保證精準扶貧工作的精準度。這樣一來雖然能夠保證入選的貧困戶的準確性,但是,因為條件變得嚴格,村里能夠進入這份名單的人就變得很少。
村干部告訴筆者,上級發(fā)了一個文件確定了貧困戶的條件,其中包括收入、住房條件、農(nóng)具擁有情況等15條規(guī)定,不符合其中任意一條標準,就沒有資格入選貧困戶。
黃村的貧困戶認定過程反映了精準扶貧實施過程中的一個悖論。從國家層面來說,精準扶貧希望幫扶的是絕對貧困人群,國家劃定的貧困線是一個比較低的標準,是滿足基本生存條件的一個標準。但中國經(jīng)濟經(jīng)過近40年的持續(xù)發(fā)展,絕大多數(shù)地方吃不飽穿不暖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很少見了。在黃村,任何一個家庭,只要有人外出打工,很輕松就會突破國家劃定的貧困線。
在筆者調(diào)查的村民小組,如果嚴格按照這份文件來執(zhí)行,全組沒有任何一戶能夠成為精準扶貧戶。一村民對筆者反映說:“因為這個標準限定得太死了,總有一條能靠上去”。
如果選不出貧困戶,而其他地方差不多情況的人又選上了,那么老百姓肯定就會有意見。為了避免矛盾,就必須把貧困戶選出來。但這樣就肯定不能嚴格按照文件列出的條件來選,所以這個村民小組的貧困戶選定過程基本沒有參照文件來執(zhí)行,沒有根據(jù)上級的15條規(guī)定來認定,而是村里人一起協(xié)商討論出來的,綜合了各種家庭情況,推選出了大家公認的村里經(jīng)濟條件最差、最需要幫助的家庭。用村干部的話來說就是:“低保是矮子里面挑高個,不拿白不拿,精準扶貧是實實在在的”。
上級來的檢查組對黃村貧困戶的認定過程心知肚明,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因為這個評選結(jié)果得到了村民認可,而且沒有一個村民去投訴評選過程。
可見,上級政府對于扶貧標準的認定過于具體和死板,就會在基層落實過程中遭遇困境。這個時候,基層一定會采取變通手段,根據(jù)實際情況來處理,但是這樣一來,基層管理者又會面臨違規(guī)操作的風險,被認定的貧困戶也會面臨合法性缺失的危機,這就又帶來了下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
在與貧困戶交流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扶貧資金落實是黃村精準扶貧工作的一個大問題。
貧困戶手中的檔案袋,連他們自己也不清楚里面寫了啥。
政府為每個貧困戶都準備了一個文件袋,筆者走訪的貧困戶中,有2戶的扶貧進度表上記錄著9月份政府給他們分別送來了2頭牛和2頭豬、2只羊。而事實上,他們根本沒有收到牲畜或者任何現(xiàn)金。
一位認定為貧困人口的村民告訴筆者:“如果是上面領(lǐng)導來問我收到東西和錢沒有,我就說收到了。你不是政府官員,我可以和你說實話,告訴你真實情況?!?/p>
而更多人非常擔心對筆者說了真話之后引來上面的調(diào)查從而失去貧困戶資格,所以選擇說謊。
一戶村民根本沒有得到牛,在筆者調(diào)查時他堅持說得到了兩頭牛,并且信誓旦旦告訴筆者,牛正在山里吃草。筆者調(diào)查的村民小組有4戶屬于這次認定的危房改造幫扶戶,政府承諾按照人均25平方米的標準把房子建好,直接交鑰匙入住。由于2016年7月份防洪任務(wù)重,上級無暇顧及建房,而這幾戶人又著實沒有合適的住處,于是他們和村里商定由自己建房,然后等房子驗收后再實價補償他們??墒乾F(xiàn)在房子驗收了,但補償款卻沒有了音訊,他們也不敢去問,只是告訴筆者說,錢會下來的。
這其中的奧秘在于,由于認定的貧困戶都知道自己并不完全符合文件的標準,只要保留貧困戶資格,承諾的實物和錢現(xiàn)在雖然還沒有到位,但幫扶責任人承諾了,總歸還是會有的,而如果去找上面問,事情鬧大了那就可能什么都沒有了。
黃村一共申報了50頭牛、50頭豬、200只羊和1000只雞的幫扶項目,這就需要將近30萬元扶貧資金,還有33戶的危房改造項目,資金更高達數(shù)百萬元,而他們并不完全符合文件認定的貧困標準,缺乏合法性的保護,即使這些錢物沒能發(fā)給他們,他們也不可能像以往那樣去和基層管理者抗爭。
不僅如此,甚至還要預(yù)防基層管理者與貧困戶合謀占用扶貧資金的情況出現(xiàn),因為對于不完全符合標準的貧困戶來說,他們的想法很現(xiàn)實:政府的錢,能拿一點是一點,總好過一分錢沒有。
在這種情況下,加大對扶貧資金的管理和監(jiān)督力度,就非常緊迫了。
黃村的精準扶貧工作反映出來的兩個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問題,這就是扶貧標準的認定。正是由于地方政府文件對于貧困標準認定過于嚴格,使得本來大家都公認的貧困戶無法被評為貧困戶,從而使獲得幫扶的相對貧困戶處于一個合法性缺失的狀態(tài),這樣一來既給基層的貧困戶認定工作造成了困擾,同時也為扶貧資金使用出現(xiàn)問題埋下伏筆。
正如習總書記說的“扣扣子”一樣,第一顆扣子扣錯了,后面的扣子都會扣錯,貧困戶的認定工作是精準扶貧的第一顆扣子,這顆扣子出了問題,后面的工作走樣就是難免的了。?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