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航站樓,即是一望無際的荒原,熱辣的太陽將大地烤得滾燙,找不到一點兒樹蔭可以躲避。這里是北領地(Northern Territory),澳洲人稱為Outback的紅土荒漠地帶。
多年前,第一次在旅游圖冊里見到烏魯魯(Uluru,原住民語,英文稱為Ayer's Rock,艾爾斯巖)的照片,就對這塊充滿神秘色彩的巨石無限向往。我從機場取車,自駕上路。當烏魯魯巨大的身軀進入視野時,少了想象中的激動,多了一份親切,就像見到一個老朋友。
烏魯魯正好位于澳洲大陸的中心地帶,被大片紅色沙漠包圍,澳洲人稱它為紅土中心、澳洲的心臟。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石頭之一,誕生在6億年前,至今屹立不倒,每年吸引數以萬計的游客來到這片不毛之地,一睹它的真容。
關于烏魯魯的形成,說法不一,比較廣為接受的說法是,幾億年前由于地殼運動,巨石被推出地面,經風剝雨蝕,形成“蝕余石”,長期的風化侵蝕使其頂部圓滑光亮,同時四周形成許多溝壑、淺坑,雨季萬千水流從頂部傾瀉而下,形成壯觀的瀑布。也有人認為烏魯魯實際上是一塊外星隕石,所以當荒原中其他石頭都風化瓦解,唯獨它能屹立不倒。
繞巨巖走上一圈,大約10公里。它的地面高度只有350米,但藏在地表之下的部分卻極為龐大,深達6公里。沿著環(huán)繞它的基站步道(Base Walk),可以從不同角度近距離欣賞這塊巨石的不同姿態(tài),途中會經過穆迪丘魯水洞(Mutitjulu Waterhole),這是原住民阿南格族(Anangu)信奉的水蛇祖先的家園,深邃、幽靜、神秘,雨季能看到壯觀的瀑布。阿南格人已經在這里居住了上千年,在他們心中,屹立不倒的烏魯魯是一塊不容侵犯的圣石,是他們精神家園的重要部分。穆迪丘魯水洞是阿南格人進行祭奠的殿堂,洞壁留有史前的壁畫和巖石雕刻,經過5000多年,依然線條分明,用質樸的手法展現(xiàn)著當初人們對世界的認知。
黃昏是烏魯魯最美的時刻。隨著夕陽沉落,晚霞籠罩了巨石和周圍的紅土地,巨石表面如同燃燒一般,從赭紅到橙紅,最后變成暗紅,融入夜幕,夜空中亮起點點星光,耳旁吹過輕柔的微風。
國王峽谷中的枯樹。
距離烏魯魯幾十公里,還有一處群石奇觀——卡塔丘塔,很多大石堆壘在一起,景色比烏魯魯更加豐富,最高峰奧爾加(Olga)比烏魯魯還要高200多米。它對阿南格人來說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雖然歡迎參觀,但盡量不要攝影和錄像。我在下午日頭正旺的時候來到卡塔丘塔,選擇了最長的一條徒步路線,雖然全長不過7.6公里,但難度比全程平坦的烏魯魯環(huán)線要大得多,要時而爬上峭壁,時而深入谷底,碎石、陡坡和濃密的灌木都可能成為阻礙。這條路線名為“風之路”(Windwalk),沒錯,它就是宮崎駿動畫片《風之谷》的取景地。獨自在空蕩的谷地中行走,黃昏時分,夕陽在山丘上投射出魅紅色的光暈,除了瑟瑟回響的風聲,我仿佛也聽見了自己內心的囈語。
從卡塔丘塔回烏魯魯,一座孤零零的路牌指向遠方一條孤獨的道路,穿越沙漠,通往西澳洲的邊界。第二天,我從烏魯魯出發(fā),順路牌指示行駛了300多公里,到達國王峽谷(King's Canyon)。這里有澳洲中部最壯觀的地貌奇觀,其形成始于400萬年前的地殼運動,巨大的峽谷裂縫令人驚嘆。我攀上峽谷上緣,向深處行進,烈日下,周圍一片荒蕪、一片死寂,隨處可見枯死的樹木,但枯樹背后又有嫩枝開始頑強生長,小蜥蜴在石縫中自由穿行。
從山頂俯視,可以看到一個小小的水潭,水面呈灰綠色,其貌不揚,待到下入谷底,靠近水潭,才驚覺這片綠洲原來如此美輪美奐,陽光將山石和樹木倒映在水面,散發(fā)著七彩光芒,難怪當地人稱之為伊甸園。
翻過峽谷北側邊緣,可以遠眺數十座歷經幾百萬年形成的土丘,酷似一座失落的城池。
卡卡杜國家公園中的原住民巖畫——吃女人腦子的惡魔。
北領地的蒼蠅數量之多令人驚嘆,撲面而來,讓人游興大減。記得準備防蠅面罩,當地的度假村和營地的商店都有賣。
烏魯魯和卡塔丘塔的日落都非常有名,很難躲開人群,建議去稍遠的一個日落觀測點Talinguru Nyakunytjaku,不僅游客少,還可以把烏魯魯和卡塔丘塔同時收入一幅畫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