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真
摘 要:不同類型油藏地質特征存在明顯差異。地質特征的差異導致不同類型油藏之間采收率存在差異。本文主要探討在精細地層對比技術的基礎上,系統(tǒng)認識油水井間連通性及油砂體分布規(guī)律,通過了解井間的連通性可以研究儲集體的空間分布,準確求得油藏的儲量,編制出合理的開發(fā)鉆井方案。本文提出地層對比、構造刻畫以及判斷井間連通性的方法,以指導科學挖潛。
關鍵詞:陸相盆地;巖性巖相;精細地層對比技術;井間連通性
隨著油田開發(fā)的深入,陸相盆地巖性巖相的多變性使油藏類型進一步復雜化,具有勘探對象、目標小而復雜的特點。面對日益復雜開發(fā)對象,地質、物探、測井、油藏、采油工程等多學科結合才能做好油氣田開發(fā)工作,才能更合理利用有限的儲量資源,一是近年未投入開發(fā)動用新的優(yōu)質儲量,未形成產量的有序接替;其次是基本沒有與低品位儲量相配套的先進工藝技術來動用未開發(fā)儲量;三是老區(qū)老井基本投入生產,井況問題嚴重,區(qū)塊進入高含水期后,復雜的油水井井況不能支撐區(qū)塊開發(fā)二次調整和針對性的油水井措施,整體開發(fā)效果不斷變差。本文探討在精細地層對比技術的基礎上,系統(tǒng)認識油水井間連通性及油砂體分布規(guī)律,通過了解井間的連通性可以研究儲集體的空間分布,準確求得油氣藏的儲量,編制出合理的開發(fā)方案,使油藏采油率得到提高。對連通性的研究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場的實用性。
1 精細地層對比
不同類型油藏地質特征存在明顯差異。Ⅰ類邊底水天然能量充足,內部斷層少,儲層物性相對較好;Ⅱ類簡單單個油藏含油面積大(大于0.5 km2),構造較簡單,儲層發(fā)育較穩(wěn)定,能夠形成完善的注采井網;Ⅲ類復雜單個油藏含油面積較小(0.1
在成因層序的對比中,基準面旋回的轉換點,即基準面由下降到上升或由上升到下降的轉變位置,可作為時間地層對比的優(yōu)選位置。低自然電位、高電阻、高密度、高聲速層,常呈尖峰狀是薄層鈣質泥頁巖或灰?guī)r的反映;低自然電位、低電阻標志層代表比較純的海、湖相泥巖的產物,其地層位置處于向上變細的測井響應到向上變粗的測井響應的轉折點上,反映相對水平面上升達到最大水進期后轉為下降的趨勢。測井曲線具有區(qū)域上的可對比性。
2 精細構造刻畫
2.1 相控對比
在斷層對比時,要與沉積相緊密結合,常用兩種方法。①如果小斷層出現(xiàn)在標準層或標志層中間,可用“數韻律”和“厚度突變法”對比斷層,這種情況可落實大于3米的斷層②如果小斷層出現(xiàn)在砂體中間,為了與相變區(qū)分,可通過研究砂體相變規(guī)律確認斷層,在單井上突然缺失則要開斷層。③應用傾角和成像測井描述低序級斷層傾角測井可以準確識別、落實小斷層。成像測井對小斷層可以準確定位、定向。
2.2 低序級斷層的地震解釋
①斷點標定。在有井鉆遇斷點的情況下要以鉆井資料為基礎,井震結合,落實斷層。骨干剖面要進行多井標定,落實層位和斷點。在鉆井較密的工區(qū),可以用擬合速度準確落實井遇斷層和井間斷層。②相控判識。在無井鉆遇斷點的情況下,由于低序級斷層在地震上多解性強,要充分與地震相相結合,綜合判識斷層。①標準反射層一般是穩(wěn)定泥頁巖、灰質巖的反射,它的錯動、扭動、產狀變化多是小斷層造成的。②對于穩(wěn)定地層,反射層多個相位錯動、扭動、產狀變化往往是小斷層造成的。③對于不穩(wěn)定地層(如河流相),不好區(qū)分小斷層同相軸的正常變化,只能解釋為可疑斷層,要經過后期鉆井、生產動態(tài)資料進行驗證。④相干體和傾角方位角技術除以上方法外,還可通過相干體和傾角方位角技術識別、組合低序級斷層。
2.3 不穩(wěn)定試井判斷井間連通性
壓力恢復試井是不穩(wěn)定試井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過對關井后整個壓力恢復過程的測試,結合靜態(tài)資料和和各項物性資料,獲得油層的滲透性、油井表皮壓降、井筒儲集、油藏邊界的方向和距離(繼而獲得油藏形狀)、裂縫性油藏的裂縫半長、擴散系數、復合油藏的分區(qū)滲透性、雙孔隙雙滲透性油藏的竄流系數等,按照油藏自然能量遞減或儲量遞減,預測油井的產量分布情況。
3 挖潛對策
①在精細儲層研究的基礎上,深化層間、層內及平面剩余油分布研究,對油層多、儲量大、層間差異大的,進行開發(fā)層系的合理細分和組合。對層系劃分比較合理,但注采井網不完善的,進行完善井網和注采系統(tǒng)的調整。對層系、井網比較完善,但局部地區(qū)油層多、潛力發(fā)揮差,采取局部加密單采單注或工藝分注分采,提高水驅動用程度。②采取層系細分、工藝細分、射孔細分,依據其構造形態(tài),充分利用大角度斜井、側鉆井及低產低效井形成與剩余油潛力相適應的“一注一采”注采井對或“一注兩采”注采井組,盡最大努力提高水驅控制程度。
參考文獻:
[1]蓋平原.注采井井間連通性的定量研究[J].試驗研究,2011,2(30):19-21.
[2]李興國.對油層微型構造的補充說明[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1993,20(1):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