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宏剛
【摘要】目的 對比急性胃穿孔治療中胃大部分切除術與單純修補術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1年2月~2016年2月我院80例急性胃穿孔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單純修補術為觀察組患者治療方法,胃大部分切除術為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方法,對兩組效果比較。結果 對照組有效率75%,比觀察組的95%低;觀察組各項手術指標情況均要優(yōu)于對照組。結論 單純修補術治療急性胃穿孔的臨床效果顯著,但是為了對手術效果進行有效保證,需要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合適方式進行治療。
【關鍵詞】胃大部分切除術;單純修補術;急性胃穿孔
【中圖分類號】R656.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09..01
現(xiàn)階段,急性胃穿孔的主要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法,其中兩種應用頻率較高的手術方式為胃大部分切除術與、單純修補術,為了將急性胃穿孔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提高,對其生命安全進行有效確保,本研究做出了探究,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80例急性胃穿孔患者均來自于2011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患者中,分為兩組,觀察組患者例數40,平均年齡(58.21±5.26)歲,包括25例男患者,15例女患者。對照組患者例數40,平均年齡(58.05±5.12)歲,包括26例男患者,14例女患者。2組基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單純修補術):麻醉方式選擇硬脊膜外麻醉,做出手術切口,位置在右上腹直肌,進入到腹腔背部,探查患者的胃穿孔,把患者胃內部殘留物排除干凈,沖洗腹腔(采用生理鹽水),穿孔部位進行縫合處理,用7號絲線,3~4針,采用大網膜對其進行加固、結扎與覆蓋,完成手術治療后,進行常規(guī)腹腔引流。嚴格遵照醫(yī)囑給予患者抗生素、抑酸劑治療,并其對其進行胃腸減壓,確保水電解質平衡?;颊呋謴土俗灾鬟M食之后,可以采用質子泵制劑對其進行抑酸治療。
對照組(胃大部分切除術):麻醉方式、術前處理方式都和觀察組患者一樣,選用生理鹽水將急性胃穿孔患者的腹腔徹底沖洗干凈之后,把胃遠端大部分組織切除干凈。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采用合適手術方式進行治療(胃十二指腸吻合術或者胃空腸吻合術)。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各項手術指標行對比分析。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經SPSS 19.0分析數據,用[n(%)]表示各項計數資料,x2檢驗,用(x±s)表示各項計量資料,t檢驗,結果對照差異顯著,P<0.05。
2 結 果
和對照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對比,觀察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更佳(P<0.05)。
3 討 論
臨床上,急性胃穿孔屬于常見疾病的一種,屬于潰瘍病患者并發(fā)癥常見的一種[1]。近年來,人們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都在很大程度上變化,急性胃穿孔的發(fā)病率不斷提高,這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2]。通常情況下,急性胃穿孔患者會伴隨有嚴重程度較大的疼痛感出現(xiàn),一旦沒有及時對其進行合理處理,則可能會導致休克。手術是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方式,單純修補術與胃大部分切除術屬于常見的兩種手術方式[3]。以上兩種手術方式都存在有各自的優(yōu)點與缺點,在采用這兩種手術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時,需要注意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確保手術順利進行,提高患者的治愈率。胃大部分切除術的時間較長,術后潰瘍復發(fā)率低,應用價值顯著[4]。但是這種手術方式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單純修補術操作簡單,需要花費的手術時間相對較短,并且對患者的損傷程度較低,患者術后恢復速度快,可以將其用來治療沒有幽門梗阻、出血癥狀較輕、出血時間較短的急性胃穿孔。但是完成手術之后,要注意對患者進行正規(guī)的內科治療,以此來對其病情進行有效控制,促使其更好更快恢復。如果患者出現(xiàn)了嚴重水腫、腹腔膿腫或者化膿性腹膜炎,則不適合采用這種手術方式進行治療。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各項手術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由此可知,單純修補術治療急性胃穿孔的臨床效果顯著,但是臨床上要將患者的實際情況作為依據,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治療,以此來促使患者更好更快恢復。
參考文獻
[1] 周田華,夏 芳,王曉明,等.單純修補術與胃大部切除術在急性胃穿孔治療中的應用對比[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6,21(7):890-891.
[2] 朱躍全.單純修補術與胃大部切除術對急性胃穿孔患者的療效觀察[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8):1042-1043.
[3] 關建華.胃大部切除術與單純修補術治療急性胃穿孔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6,14(18):67.
[4] 成傳光.用單純修補術與胃大部切除術治療急性胃穿孔的療效對比[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6,14(3):116-117.
本文編輯:王 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