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家楠
“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p>
翻開書頁,閱讀龍應臺的文章,一篇篇故事娓娓道來,仿若清風搖曳著綠葉,點點滋潤著我的心靈。遠隔時光的汪洋,看著孩子的背影漸漸離去的她是否也會在心上劃過不舍的痕跡?
春風十里,正值清明時節(jié),一排排墓碑凄冷地立于藍天下,雖年年來祭拜,但那個口中的“太婆”卻是素昧平生。母親手中的一炷香在燃燒,青煙裊裊升起。母親呆滯地望著冰冷的石碑,嘴里喃喃地向我訴說那段往事。
每當暑假,母親都會去太婆家里住。炙熱的陽光下蟬聲聒噪,賣冰棍的叫賣聲響徹天際。那時家里窮,但太婆總是會把平常一點點省下的錢留給母親買冰棍。母親說,當她頭上冒著汗,手中拿著冰棍沖回屋時,太婆的臉上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雖然太婆年事已高,但是太公去世得早,太婆不愿將土地荒廢著,天天早起,微微佝僂的背上扛著沉重的鋤頭,披著晨曦走向田間。母親總是跟著太婆走進田里,乖巧地蹲在太婆身邊,不時抬頭望望忙碌的太婆,陽光熾熱,汗水在太婆身上緩緩流淌。
母親抬起頭望著碧藍的天空,嘴角淡淡向上揚起。暖風卷起墳前的紙錢,飄散在陽光下生輝耀眼。
天漸漸轉涼時,母親就要被接走了。母親坐在顛簸的三輪車上向后望,太婆一個人默默地立在房門前,花甲之年的她早已習慣了孤獨,但母親走時,她眼里的淚水被光線照亮。太婆靜靜地看著母親的背影漸行漸遠,消失在模糊的視線里?;秀遍g,那幅畫面變成黑白默片中的慢動作,緩緩起,慢慢落……
“再一次見到她時她已經被蓋上了白布。那時太小,雖然心中知道死,但終究不知道死亡意味著什么??粗棠痰碾x開,我沒有流眼淚,只是呆呆地望著她慢慢被推遠。”母親呢喃著,淚光在眼中閃爍,輕嘆一聲,“人終究抵擋不住時間,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被歲月埋葬。”
曾幾何時,我因為懼怕幼兒園而牢牢抓緊你的手不愿放開;曾幾何時,我興奮地松開你的手跑進學校的大門;曾幾何時,我背著沉重的書包向窗前的你說再見。每一次,你目送著我的背影從容離開;每一次,我發(fā)現了你目光中的擔心和不舍。我身后的影子在一點點拉長,你與我的距離也將慢慢遙遠?;蛟S我也曾誠惶誠恐地相信,你的大半人生一直在目送著我不斷漸行漸遠,而我也再不會留戀地回過頭眺望你孤寂的身影。
時間在一點點推著我們走。某一天望著你日漸花白的頭發(fā)忽然發(fā)覺,即使是光影流轉,即使是步履蹣跚,我會一直在,一直在不遠的前方等你,陪伴你慢慢走下去……
‖浙江省嵊州市初級中學‖指導教師:袁妮娜
文章敘寫了兩場“目送”:一個是母親在“太婆”寵溺和沉默的目光中長大且遠行;另一個是“我”在母親擔心和不舍的目光中不斷成長。作者詳寫第一個“目送”,透過母親回憶的幾個片段,采用細節(jié)描寫,拼接出了“太婆”慈愛、勤勞、堅韌的形象;作者略寫第二個“目送”,多次采用排比句式,如“曾幾何時”和“每一次”,勾勒出了自己在母親“目送”中不斷成長的軌跡。另外,文章首尾相合,從龍應臺《目送》中經典名句“不必追”發(fā)端,到結尾“我一直在不遠的前方等你”收束,既照應了文題,又形成了“目送”雙方的兩個視角,兩種立場的遙相呼應,令人不禁心生暖意。
【適用文題】溫暖的陪伴;請在時光深處等我;目送……(小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