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金陵,繁花似錦,春色撩人。而更讓人感動、感慨的,是在古城遮天蔽日的梧桐樹蔭下,到處飄揚著的“第八屆中國京劇節(jié)”彩旗,到處懸掛、張貼著有關京劇節(jié)演出的大幅宣傳海報,那些創(chuàng)意靈動精美可愛的京劇節(jié)文創(chuàng)產品隨處可見,讓人感覺仿佛走進了京劇藝術的海洋
2017年5月11日至 29日,第八屆中國京劇藝術節(jié)期間,來自全國 34個京劇院團的 29臺參演劇目, 3臺祝賀演出, 5臺22出武戲折子戲,共計 37臺劇目,為南京的觀眾獻上了六十余場京劇演出。生旦凈丑、唱念做打、皮黃鏗鏘,京腔京韻,不僅震撼在石頭城大大小小的諸多劇場,更飄蕩在秦淮河畔,回蕩在紫金山下,回響在書聲朗朗的大學校園,共鳴在郊縣城鄉(xiāng)結合部的文化中心帶給人們關于民族瑰寶——京劇藝術發(fā)展的諸多感悟。
一、誰說京劇沒有觀眾?
五月上旬,剛剛立夏的金陵,卻仿佛已是盛夏。將近二十天的時間中,各個演出場所都是人頭攢動,眾聲喧嘩。很多演出常常是一票難求。筆者曾經數次步行前往劇場,沿途就不斷有持款求票的觀眾。演出中,掌聲、叫好聲此起彼伏,每場演出結束,演員都要多次謝幕,都有戲迷擁到臺口請求演員返場加唱。熱情的南京市民對于京劇藝術有著特別的情懷。當年,四大徽班進京,就是由距此僅為百里的揚州出發(fā)。 2001年,南京曾承辦過第三屆京劇節(jié),并在當時創(chuàng)造了參演劇目數量、演出上座率等多項第一。 16年之后的今天,京劇節(jié)再度在南京舉辦,南京的觀眾怎不因此有著滿腔的自豪和無比的熱情?更何況,這是我國規(guī)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京劇藝術盛會,是三年來中國京劇藝術發(fā)展、院團建設、劇目創(chuàng)作的集中展示和檢閱!演出團體來自全國各地,名角名家名團,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在這里一展芳華,誰不想先睹為快?不僅僅是南京的觀眾,更有多少京劇戲迷,從祖國的大江南北,自費趕奔到此,每天趕場,在這里站腳助威,為家鄉(xiāng)的院團,為自己心儀的演員,為新創(chuàng)作的劇目,為精彩紛呈的武戲,為久演不衰的傳統(tǒng)技藝筆者就有這樣的朋友,請了長假,在這里堅持、堅守,為每一天的演出興奮,為每一個精彩瞬間感動
校園里的演出,青年學生是最熱情的觀眾,而演出后的交流,青年學子的感言自有見地有著二百多年歷史的京劇藝術,承載著數千年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是中華民族的輝煌創(chuàng)造,更是中華民族情感、智慧的獨特呈現(xiàn)。誰說京劇沒有觀眾?誰說青年人不愛京???關鍵是要有好戲。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要有對生活的獨特發(fā)現(xiàn)和感悟,有京劇技藝的精彩傳承和獨特呈現(xiàn),何愁沒有觀眾?
二、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可貴探索
現(xiàn)代戲的劇目創(chuàng)作是本屆京劇節(jié)的一大亮點。現(xiàn)代戲是中國戲曲融入當代社會的重要標志,是傳統(tǒng)戲曲現(xiàn)代轉型中“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寶貴的藝術探索和經驗積累。參演的 29臺大戲中有 17臺京劇現(xiàn)代戲,占比近百分之六十。這些劇作關注現(xiàn)實、貼近民生,追懷先烈,不僅題材多樣,而且以彰顯流派、名家薈萃顯示出京劇藝術擁抱時代、擁抱生活的可貴進步。《浴火黎明》在革命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中別具意蘊。 “從該劇看出編劇的功力、導演的潛力、演員的魅力、劇院的實力、領導的魄力和海派的活力。 ”中國戲曲學院導演系教授裴福林以“六個力”給予該劇高度評價。劇作突破了以往的寫法,塑造了一位因上級背叛而迷失、彷徨的共產黨員范文華,刻畫了他在歷經磨難后堅定信仰、淬火成鋼的心路歷程。劇作將“獄中八條”的產生過程有機融入劇情,對紅巖英烈的內心世界進行了深度開掘,表現(xiàn)了革命斗爭的復雜性和艱苦性,帶給人們很強的現(xiàn)實感悟,使劇作成為一首“激動人心的正氣歌,永恒飄揚在人性心靈上空的信仰之歌”。山東省濟南市京劇院演出的《鄧恩銘》,再現(xiàn)了中共一大年輕代表之一鄧恩銘短暫的革命生涯。劇作者在極有限的素材中努力開掘,以洗練詩化的戲曲舞臺呈現(xiàn)表達了對這位黨的早期領導人的由衷敬意和緬懷。《大釗先生》力求在深沉厚重中展現(xiàn)李大釗先生的獨特人生、情感魅力和人生境界,給人們以信仰和精神洗禮。特別要提到的是,此劇的創(chuàng)作團體是本屆京劇藝術節(jié)中參演的唯一民營劇團——北京市京昆文化藝術團。他們沒有選擇適合走市場的愛情故事戲、民俗風情戲,而是選擇創(chuàng)作具有重大意義的革命歷史題材劇目。他們以此向革命先烈致敬、向京劇致敬、向傳統(tǒng)致敬。也由此顯示出劇團在發(fā)展和定位上的追求。緊扣時代反腐主題的《在路上》,由湖北省京劇院演出。劇作大氣厚重,可以說是京劇舞臺上的《以人民的名義》。尤為可貴的是,劇作沒有停留在此類題材常常會出現(xiàn)的說教和事件中,而是深入開掘人物內心,以“你給百姓一粒種,萬斛糧倉堆起來。你給百姓一滴水,萬頃清波涌出來。你給百姓一捧土,萬仞高山壘起來。你給百姓一片云,萬朵彩霞升起來。 ”的感人情懷,展現(xiàn)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動力,顯得真誠可信。劇作以渾厚摯情的藝術呈現(xiàn),克服了這類劇作有可能會出現(xiàn)的干癟概念問題。這部戲在劇本、導演、表演、演唱、音樂、舞美、燈光等所有環(huán)節(jié)的高水準和諧統(tǒng)一,尤其是幾位主演的演唱和表演,既是飽滿的流派演唱,又是豐滿的人物個性刻畫,充分顯示著京劇藝術“一棵菜”的完整景致,顯示出湖北京劇院的整體藝術實力,在京劇現(xiàn)實題材創(chuàng)作方面留下有益的啟示。由湖北省武漢京劇院演出的《美麗人生》,在現(xiàn)實題材創(chuàng)作中別具一格。多年來,把現(xiàn)代戲創(chuàng)作當做“院團突圍之路”的武漢京劇院院長劉子微,陸續(xù)排演了《生活秀》《水上燈》《美麗人生》等現(xiàn)代戲。在這些作品中,她以女性視角和細膩的表現(xiàn)塑造了一個個堅強、獨立、具有現(xiàn)代意識的女性形象,并在創(chuàng)作中運用湖北武漢方言,使劇作充滿了生活氣息和地域特色,受到了當地觀眾的歡迎。《美麗人生》改編自著名作家方方的小說《萬箭穿心》,同樣是表現(xiàn)平民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但增加了主人公對生活命運的反思,開掘出新意;與此同時,在形式上引入音樂劇和歌隊樣式而又不離京劇藝術傳統(tǒng)本體。一根戲曲演員所不離身的板帶,成為全場演員須臾不離的支撐。無論主演還是群眾演員,一根根板帶在手,幻化出各種形體、舞出各樣隊形、展現(xiàn)出坎坷人生和難言的人生況味。舞臺總體呈現(xiàn)的戲曲寫意性與劇中人物心理開掘有機融合,展現(xiàn)了劇作的生活厚度和廣度,也由此拓展了京劇舞臺的表現(xiàn)力,開拓、豐富了京劇藝術表現(xiàn)當代人物的手段和技藝。主演劉子微和關棟天都是極為優(yōu)秀的京劇名家,他們聲情并茂的演唱更為舞臺增色。由此,劇作成為武漢京劇院追求“漢派京劇”的完滿呈現(xiàn)。由浙江京劇團(浙江京昆藝術中心)創(chuàng)作演出的《東極英雄》,以武戲呈現(xiàn),創(chuàng)作者懷著對家鄉(xiāng)父老的敬意,對戰(zhàn)爭的反思,將二戰(zhàn)中浙江東極島漁民冒死自發(fā)搶救英軍戰(zhàn)俘的珍貴史實打撈出來,搬上京劇舞臺,讓它成為二戰(zhàn)史上一個不可淹沒的藝術作品。更為可貴的是,在主創(chuàng)團隊看來,選對題材只是第一步,要創(chuàng)作出讓觀眾信服的作品必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為此,作為團長和導演的翁國生三次登上東極島,四次到舟山群島采風,和當年親歷里斯本丸號沉船營救的老漁民交流,頂著烈日和海風中,在尖利的巖石上跋涉整部戲的大部分前期創(chuàng)作可以說是編導人員坐在東極島的礁石上,面對大海完成的。也正是這種嚴謹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讓《東極英雄》看哭了當年親歷沉船營救的老漁民,也感動了越劇一統(tǒng)天下的浙江觀眾,獲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浙江京劇團擅長武戲,多年來自覺以傳承南派武戲為己任,并已經形成了武戲傳承和現(xiàn)代戲創(chuàng)作的傳統(tǒng)和風格。他們通過面向青少年觀眾的校園劇《藏羚羊》《少年中國夢》、表現(xiàn)紅軍豐功偉績的革命戰(zhàn)爭題材的《大渡河》、新編傳統(tǒng)戲《飛虎將軍》等各具特色的諸多劇目,贏得并培養(yǎng)了眾多觀眾,在水鄉(xiāng)江南為京劇武戲和現(xiàn)代戲開拓出一片廣闊天地!
三、豪氣沖天的武戲
本屆京劇節(jié)最大的亮點和熱點,完全出乎人們意外:既不是最有實力的國家院團,也不是當下最富盛名的名家名角,既不是人們極為期待的最新創(chuàng)作的現(xiàn)代戲,也不是滿功滿調的新編歷史劇,卻是本屆京劇節(jié)新設的武戲折子戲專場。真正是一票難求!劇場里座無虛席,人滿為患,甚至有觀眾整場站著或坐在過道水泥地上,其人氣之高令人慨嘆!
武戲是京劇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些年來,京劇武戲逐漸萎縮,武生人才青黃不接,京劇劇目文強武弱的局面日盛一日。為改變這種狀況, 2004年第四屆中國京劇節(jié)期間,主辦者特別推出全國武戲擂臺賽,來自全國 16個院團、院校的九百多位武生演員以 26出折子戲參加比武打擂。由此推出了田磊、奚中路、王立軍、王平、嚴慶谷等一批優(yōu)秀武生演員。至今已是十三年過去了,而武生武戲日漸萎縮現(xiàn)狀依然。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的老藝術家們對此甚為擔憂,他們向本屆京劇節(jié)提出了舉辦武戲展演的建議。主辦者從諫如流,并委托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具體予以動員組織遴選。由此,本屆京劇節(jié)專門設立武戲折子戲展示板塊,扶植瀕危行當,增加武戲演出分量,為武生、武旦提供更多的登臺機會,尤其讓青年武戲演員得到了充分鍛煉,也由此帶動京劇藝術文武兼?zhèn)?、全面發(fā)展。在全國 16個演出團體積極參與的武戲專場(共計 5場 22臺折子戲)中,基本涵蓋了武生、武凈、武旦、武丑各個行當。人們看到了重新恢復上演的劇目,如《雁蕩山》《虹橋贈珠》;也看到了純粹的骨子老戲,如《青石山》《收關勝》《夜奔》《白水灘》等;看到了整理改編的劇目,如《劫魏營》;也看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新戲劇目,如《擋馬》《三盜令》;還看到了兼容南派風格又不失北派風韻的武戲,如《金翅大鵬》《詐歷城》,還有許久不演的冷門戲,如國家京劇院的《劫魏營》和中國戲曲學院的《朝金頂》。此外,還有常見劇目不同版本的演出,如根據“戲改”前的老版復排的《三岔口》;有相同戲碼不同派別的演法,如重慶京劇院的《八大錘》和山東京劇院的《八大錘》;如同為《紅桃山》的武漢京劇院版(又叫《三戰(zhàn)張月娥》)和國家京劇院版。這些展演劇目以高超的技藝和造型與韻律之美,展現(xiàn)出當前全國京劇院團和院校武戲的最好水平。
武戲專場也暴露出了目前武戲的諸多問題?!霸簣F普遍存在武戲演員水平參差不齊的現(xiàn)象。某些京劇院團的武戲不僅在主演身上存在倉促上陣、功力萎縮的情況,在龍?zhí)籽輪T身上也嚴重存在著高矮胖瘦、年輕年老不均衡的現(xiàn)象,導致一些戲整體舞臺風貌不盡人意??吹贸?,武戲演員練功不勤、排練不精、配置不足,是目前大多數京劇院團的現(xiàn)狀。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所張之薇對這種現(xiàn)狀表示擔憂:“武戲與文戲相比,有一最大的區(qū)別,就是武戲常常是群戲場面。這就決定了武戲不單單是主演的唱做念打,它還蘊含著一整套特有的規(guī)制,比如,武戲的把子、檔子、調度甚至是曲牌等等,它必須是一臺綜合的、協(xié)作的藝術表演,這客觀上加大了一臺戲完成的難度。一臺好看的武戲,主演與配演需要水準相當,主演與檔子需要嚴絲合縫,主演與龍?zhí)籽輪T同樣需要密切配合,所以,戲曲行話 ‘一棵菜精神用在武戲上更是必需的。京劇是角兒的藝術,但是在武戲方面,光有主角的精彩恐怕離真正漂亮的武戲還尚遠。 ”[1]而武戲行當發(fā)展也不均衡,在展演的 22個劇目中,武生、武旦戲碼相對較多,武丑次之,武凈戲目最少,純粹以武凈為主角的僅有《收關勝》一出。這樣的展演比例折射出當前武戲演員行當的不均衡,這將導致更多的武戲失傳。隨之而來的,失去的不僅僅只是劇目,還有附著于劇目上的形式。
問題的關鍵在于對武戲的認識。許多人甚至包括一些京劇業(yè)內人士,僅僅只把武戲看成技藝,看成“玩意”,對武戲的理解就是開打,就是超出常人功夫的技術性欣賞,甚至是雜技的絕活。張之薇指出“諸多的武戲表演,僅僅是制造熱鬧的氣氛,而對技術之外,涉及人物、內心等與戲有關的東西甚少關心,這直接導致了武戲只有武,而失去了內容的依托、人物的支撐、環(huán)境的表現(xiàn),成了單薄的花把式” [2],這樣怎么可能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武戲演員呢。
相對而言,武戲演員也是一個高危行業(yè)。此次演出期間,天津青年京劇團和貴州京劇院演出《三盜九龍杯》時,出現(xiàn)
了一名武丑演員現(xiàn)場負傷的事故,這又一次提醒人們,對武戲演員各種完備的保護、優(yōu)待、善后措施勢在必行。曾經有過體??茖W訓練經歷、武丑出身的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冉常建對此特別指出,武戲演員學習期間練功的高難度、高強度及危險系數和社會上對武戲的不重視、武戲演員的被邊緣化,形成極大的反差。要加強對武生演員訓練的科學性研究和保護性康復訓練,以降低訓練和演出中的危險系數,延長武戲演員的藝術生命,讓他們在有限的藝術生命中最大化地發(fā)揮其藝術能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張之薇建議,讓武戲重振起來,常演是最關鍵的。沒有上演的機會,沒有勤練功的動力,武戲演員功力的萎縮是很迅速的,更何況戲曲界還有“百練不如一演”的行話。應當給予武戲足夠的展示平臺,讓那些進入劇團不得已淪為龍?zhí)椎难輪T重新站在臺心,讓武戲演員重拾自信。應該設立國家層面的武戲會演、展演、巡演,且要求每一屆演出的劇目不能重復,以形成長效機制,帶動整個京劇界對武戲劇目的重視、傳承與發(fā)展。
本屆京劇節(jié)期間,除了武戲專場,還有兩臺武戲讓人們眼前一亮,一臺是前面已經提到的《東極英雄》,另一臺是天津京劇院的《狄青》。編劇劉連群是一位資深京劇人,寶刀不老,由劇院的舊作《狄青風雪奪征衣》改編為一臺武生新戲。舞臺上不僅展示技藝、技巧、技術,更是由武藝刻畫人物,抒發(fā)情懷,展現(xiàn)擔當,以完整的人物塑造和舞臺呈現(xiàn),整體展示了天津京劇院的武生實力和藝術特色,同時體現(xiàn)了武戲發(fā)展的新態(tài)勢。
四、可貴的“老四團”精神
本屆京劇節(jié),共有甘肅、云南、重慶、廣西、寧夏、成都、黑龍江、江西等西部老少邊省區(qū)京劇院團的八部劇作參演。這些演出團體雖然地處邊遠,但依然堅持著“三并舉”方針,拓寬著題材領域,繼承發(fā)展著京劇的流派藝術。重慶京劇團的《大夢長歌》,把奚派和其他流派藝術融入人物的創(chuàng)造,形象豐滿地塑造了愛國詞人辛棄疾。地處革命老區(qū)的江西省京劇團,以真人真事為原型,以《生死愿》為題,傾情展現(xiàn)底層百姓心中厚重的大愛。全劇伴以清純的江西民歌,革命老區(qū)江西竹林的清新淳樸之風撲面而來。整部戲的演唱完全由老旦支撐,激情飽滿,感人至深。云南省京劇院的《天道行》根據傳統(tǒng)劇目改編,主演朱福不僅傳承發(fā)展了葉派的小生唱腔,而且表演非常出彩。甘肅省京劇團創(chuàng)作了表現(xiàn)西部大開發(fā)偉業(yè)的《溫世仁》,劇中洋溢著濃郁的西部風情和對未來西部的美好向往;成都市京劇研究院的《落梅吟》改編自巴金的文學名著《家》,作為成都本土戲劇,從對話、音樂到細節(jié)都植入了較多的四川元素,煥發(fā)著濃郁的 “川味兒 ”,具有鮮明的地域風格。黑龍江省京劇院的《奇女無容》,充分體現(xiàn)了東北特色和民間風格。邊遠地區(qū)院團對京劇藝術的發(fā)展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藝術探索的步伐也邁得很扎實。正是邊遠地區(qū)京劇院團的不懈堅持和努力,使得京劇能夠保持全國性大劇種的地位。因此,老專家安葵特別指出,我們應該懷著崇敬之心向堅守在邊疆艱苦條件下的這些京劇人致敬。
是的,邊遠省區(qū)的京劇院團值得特別敬重。在這次演出期間,幾乎所有院團道具裝卸都是請搬運工進行的,只有寧夏京劇團,全團不分老少,自己動手,裝卸搬運道具。而他們搬的坦然、運的麻利。這是他們的老傳統(tǒng)、老規(guī)矩!這是“老四團”的傳統(tǒng),老四團的精神!寧夏京劇團的前身,是中國京劇院四團。 1958年8月,為慶祝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的成立,四團得到通知,成建制全體支邊。僅僅一個月時間, 1958年9月19日,農歷戊戌年八月初七日晚,中國京劇院四團乘坐的專列開出北京前門火車站,起程赴寧夏支援大西北的建設。全團人馬,連家屬并全部家當,甚至連花盆、煤球一起上了火車。而那時的寧夏火車站連站臺都沒有,行李就卸在鐵軌旁的土地上?!袄纤膱F”不乏名角,老生李鳴盛、花臉郭元汾、武旦班世超,身輕如燕、翻跌出色,之后出國演出以《鬧龍宮》片段榮獲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金獎和“國際猴”美譽的張正武,出手稱絕的女武生俞鑒,京劇大師程硯秋先生的嫡傳弟子王吟秋,還有后來出演方海珍的李麗芳等。但就是他們,到了寧夏,人人開荒種地植樹脫坯蓋房他們在寧夏開拓出京劇藝術的一片燦爛。而今,他們還在為京劇藝術把關坐鎮(zhèn),他們的風范也溶入新一輩京劇人的血脈。這次,寧夏京劇團創(chuàng)作演出了《莊妃》,陣容整齊、臺風嚴謹,連說明書都是精心設計的,還特別附有一套六張系著鮮艷的中國結、以劇中人物為內容的精巧的書簽。因為“我們要送戲到校園,要讓年輕的大學生了解并逐漸喜歡京劇。 ”飾演莊妃的演員劉京——寧夏京劇院院長如是說。
多么可貴可敬的老四團精神!這也是中國京劇精神!同樣是從西部走出來的京劇表演藝術家陳霖蒼,在這次京劇節(jié)上執(zhí)導了江蘇省京劇院的現(xiàn)代戲《向農》,該劇表現(xiàn)一個基層村支書最后時刻的生命升華。他說,現(xiàn)代戲很難搞,但是,一定要搞,只要努力,應該會有突破他要將自己大半輩子的藝術積淀,奉獻給中國京劇藝術的進步。
邊遠地區(qū)院團不僅以自己的奮力拼搏將中國京劇藝術之花綻放在祖國遼闊的邊陲大地,更為中國京劇藝術耕耘出一
派充滿生機的藝術生態(tài)。他們是中國京劇藝術生態(tài)鏈上不可缺位、不可忽視的末端神經和血脈,在這樣的意義上,理應
給予更多的關心、關注和扶植。
五、京劇“角”的藝術
本屆京劇節(jié)另一個強烈的感受就是:京劇是“角”的藝術。每場演出之后,觀眾都會迫不及待地奔向舞臺,去占領最佳位置,近距離感受他們心儀演員的俊美,近距離把自己發(fā)自心底的對演員的喜愛和對樂隊的贊嘆傾情表達。要求返場的掌聲更是經久不絕是的,京劇是 “角”的藝術。在這里,云集了于魁智、李勝素、王蓉蓉、王平、孟廣祿、杜鎮(zhèn)杰、張建國等久負盛名的京劇名家。經過多年的歷練,他們已經成為京劇舞臺上穩(wěn)穩(wěn)的臺柱子!他們伴隨著京劇和時代的發(fā)展一起成長成熟。
25年前,王蓉蓉就主演了現(xiàn)代戲《黨的女兒》。而今,她再度擔任此劇主演。但這一次亮相中國京劇藝術節(jié)的《黨的女兒》相當于一次全新創(chuàng)作。多年的磨礪使她對劇作、對京劇表演程式和流派都有了更深的認識。她的演唱韻味濃郁、咬字清晰、動情動心,使得人物形象豐滿感人。此次演出《黨的女兒》,上座率高達 100%,每次謝幕時間都長達十多分鐘,足以證明觀眾對于劇作的認可,對演員的喜愛。
張建國也是當前頗有盛名的演員。他在第八屆中國京劇藝術節(jié)上不僅主演了新編現(xiàn)代戲《奚嘯伯》,還首次擔任該劇導演。作為奚派傳人,張建國不僅努力在表演中盡可能的傳達出人物的精氣神,更以自己對京劇藝術的認識和理解,弘揚戲曲的寫意原則,以風雪中的一把大笤帚,揮掃出歷史煙云,揮掃出人物性格,用寫意性、抒情性手法,突出戲曲思維所強調的“詩化”,進而詩意地再現(xiàn)奚嘯伯這位藝術大家的神韻。
在這里,人們還看到了一批優(yōu)秀中青年演員在京劇節(jié)期間競相登臺,各展英姿。他們不僅有著好嗓子、好扮相、好身段、好技藝,更有著對京劇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有著“戲比天大”的自覺擔當。 2017年5月22日,《大釗先生》在南京理工大學禮堂如期演出,飾演李大釗先生的北京京劇院優(yōu)秀演員張建鋒格外投入。很少有人知道,這一天,正是第 28屆“梅花獎”揭曉之日,這是全國文藝評獎改革后第一次評選,也是競爭最激烈的一屆,“梅花獎”名額由原來的 30名壓縮到 15名,因此,其含金量可想而知。為此,主辦方特別組織獲獎者“紅毯秀”,張建鋒本應該也在紅毯秀的隊伍里,他是此次獲獎者中唯一的一位京劇演員,按得票數排名,他為第二位。然而,張建鋒淡定的站在了演出的舞臺上,他以自己出色的表演,向革命英烈李大釗先生致敬,向哺育培養(yǎng)了他的京劇藝術致敬,向廣大的觀眾致敬!面對這樣的演員,觀眾又怎能不為之叫好呢?
由中國戲曲學院演出的《江姐》(青春版)別具一格。江姐這一角色分別由四位程派新人飾演。當舞臺上四位年輕、堅毅的江姐形象猶如四朵紅梅綻放在京劇舞臺上時,京劇藝術的青春氣息撲面而來。舞臺上這批年輕的京劇新人,以對歷史、對先輩的真誠崇敬,用京劇程派藝術表現(xiàn)出這份誠摯的感動和禮贊。雖然劇作反映的那一頁歷史已經過去,甚至劇作家和京劇《江姐》的原導演也都辭世。但它啟示著人們,薪盡火傳,經典依然展示著其藝術感染力!
京劇觀眾是可愛的,他們是那么寬容。很多劇目,應該說還很不成熟,不夠完整,但他們也報以熱烈的回應。這樣的戲,就是行內所稱之的 “人保戲”。他們陶醉在角色醉人的行腔里,陶醉在鼓師的鼓點中,陶醉于歷史久遠激越的西皮、二黃在這里,人們是那么強烈地感受到京劇藝術的魅力,感受到京劇藝術所獨有的形式美,感受到京劇藝術的博大精深,感受著京劇藝術形式獨立于劇作的相對性這是一份何等豐厚的京劇藝術傳統(tǒng),京劇藝術財富!它似乎在提醒和呼喚著編導人員,創(chuàng)作出更有內涵,更具時代精神,更具文學意蘊的優(yōu)秀劇作,讓優(yōu)秀的演員據此大顯身手,也由此培養(yǎng)出更多的優(yōu)秀演員!
六、京劇劇作的生命力
本屆京劇節(jié)的劇作文本,有一個較為突出的情況,就是改編的現(xiàn)代戲作品。改編自文學作品的有《美麗人生》(改編自方方的小說《萬箭穿心》)、《青衣》(改編自畢飛宇的同名小說)、《落梅吟》(改編自巴金的《家》);而《江姐》《黨的女兒》則是在歌劇的基礎上改編而成。我以為,這是京劇劇本創(chuàng)作不可多得的進步。這樣的改編,某種意義上說,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了一個更高的起點,而從另一角度說,拓展了題材領域,也豐富了劇作者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視角,給作品注入新的元素,帶來新的生命力。
從本屆京劇節(jié)劇目看,歷史劇創(chuàng)作依然相對比較成熟,文本基礎厚重,內涵深邃。如福建京劇院的《趙武靈王》,山西京劇院的《陳廷敬》。前者更為成熟,劇本結構嚴謹,故事構思巧妙。劇作取材于真實的歷史,趙武靈王(公元前 340年—公元前 295年),贏姓趙氏,名雍,戰(zhàn)國中后期趙國君主。死后溢號武靈。這是一位有著非常才華和卓越貢獻的國君。他15歲即位時,魏惠主聯(lián)合楚、秦、燕、齊組成五國聯(lián)軍,妄圖以參加趙肅侯會葬為名,趁趙新君年幼發(fā)兵入侵。趙雍在相國肥義的輔助下,處驚不亂,鎮(zhèn)定退走五國之兵。隨后,他又推行了以“胡服騎射”為代表的一系列治國舉措,帥軍親征,收復失地,吞并中山國,使趙國很快成為當時的超級強國。然而,就是這樣一代霸主,競在鼎盛之年( 46歲)禪位于年幼太子,由此引起了一系列事件,肥義被殺,趙章被誅,而英雄一世的趙雍競被幽禁沙丘宮內活活餓死。然而對作者鄭懷興來說,歷史劇首先是藝術作品,而不是歷史教科書。因此,作者必須找到當代情感,找到自己的情感與歷史人物情感的契合點。要在歷史的縫隙中尋找與挖掘,今情必須真誠,古事不能歪曲。他特別指出,對歷史要有敬畏之心,要熟悉史實,消化史實。從史實到虛構,是由高粱釀造成酒的過程。由此,劇作中出現(xiàn)了那匹大紅馬,無論作為意象還是形象,都可謂是神來之筆,既使戲帶上了些許神秘色彩,又對人物形象刻畫、情感的宣泄和戲劇情節(jié)的發(fā)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整個劇作的內涵、立意都由此得到升華和拓展。導演劉作玉的舞臺呈現(xiàn),恢弘大氣、厚重深沉、古樸典雅,讓觀眾感受到了一種“沉而不壓、悲而不慘”的藝術感受。讓觀眾得到審美享受和愉悅的同時,引發(fā)對社會的思考和人生的啟迪。劇作的生命力來自哪里?正如作者所追求的:“寫歷史劇不是寫歷史上發(fā)生過的故事,也不是編造一個離奇的吸引人的故事,而是要用思想的靈光去激活古老的題材,使之本屬于歷史的東西,化成也屬于當代的,屬于你個人的。這不是把思想強加于題材,而是自然生成的。 ”鄭懷興在這里說的是歷史劇創(chuàng)作,但現(xiàn)實題材創(chuàng)作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這就是劇作的思想、立意。劇作者對時代感受要深,對人物理解要深,進而才能為京劇提供堅實的文本依據。就目前的劇目創(chuàng)作水準看,相當一些劇作文本需要較大的調整提升,有的劇本有立意沒形象,或有情節(jié)而無細節(jié),或有細節(jié)而無生活邏輯和思想邏輯依據,更不要說詩意、意境。因而文本是疲弱的,也即沒有生命力的。在當今,我們的京劇舞臺不乏大制作,不乏好演員,然而,京劇的困境其病根在于“精美的形式缺少強大的新的文化作支撐”。而中國京劇的未來,依然是要以豐富靈動的藝術程式塑造出鮮活的具有時代質感的人物形象。對此,我們熱切地期盼著!
七、關于京劇音樂和京劇劇種建設
作為戲曲,音樂是其最重要的元素和體現(xiàn)。京劇音樂更是如此。我不懂音樂,我只是作為一個觀眾去感受感知音樂,能夠打動我的就是好的。因此,也有很多疑問和困惑:當我每每聽到劇場里恢弘的京劇交響樂,總會有點被感動;但我在劇場里聽到觀眾返場要求的,多是傳統(tǒng)老唱段時,我就會想,為什么?當聽到劇中的主演在演出后感嘆唱的太高太累時,會為這些演員感到心疼,京劇的音樂是不是也應該和壯美的大自然一樣,有高山激流,也有淺灘低谷,聲若洪鐘、響徹云霄固然很是讓人振奮,但淺吟低唱氣若游絲是不是也別有意蘊?而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新時期以來,中國京劇的新劇目創(chuàng)作也是蔚為壯觀,但為什么很少成為保留劇目,更少有成為經典唱段的?在此提出,希望有方家答疑解惑,不吝賜教。
人們都在探尋京劇的未來。京劇已被列入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其實,無論和南戲、元雜劇、秦腔、昆曲等相比,或和外國的歌劇、芭蕾舞劇相比,京劇都還是一個年輕的劇種,因為年輕,就有后發(fā)優(yōu)勢,汲取其他劇種的優(yōu)長,豐富壯大自己。而這發(fā)展又是螺旋形的,要在不斷對自身的反省和認知中,探尋規(guī)律,不斷提高自知自覺。這些天中,在一戲一評之時,常常聽到關于劇目建設和劇種建設,關于流派、行當的討論,這都是向京劇的發(fā)展規(guī)律靠近,都是對京劇藝術的新的文化自覺,而在這其中,新的藝術理念、藝術元素就在悄悄滋生,京劇藝術的新形態(tài)、新因子都在醞釀孕育,人們都在期盼著
行文至此,想起在去南京參加中國京劇節(jié)臨行之際,我去看望中國劇協(xié)老主席,九十六歲高齡的劉厚生老人。得知我第二天就出發(fā),老人仿佛老小孩一般流露出他的羨慕和向往。他很認真的對我說:“把我中國的眼睛帶去吧 !”好一雙清澈的眼睛!又是多么可愛,多有詩意的愿望!老人一輩子所作所為都是為中華民族戲劇藝術的弘揚光大,他所希望看到的,不正是中國京劇充滿朝氣的青春律動,滿園春色嗎?
是的,我們看見了,我們感受到了,在祖國遼闊的土地上,中國京劇藝術的百花園里,蘭葉春葳蕤,欣欣此生意。
陳迎憲:博士、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原副巡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