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雁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特殊教育課程改革以嶄新的面貌和創(chuàng)新的教學理念逐漸向我們走來。以往的傳統(tǒng)教育已經無法滿足現今教育任務的艱巨和繁重,所以必須將各個方面做到有效調和。在特殊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人是決定教育效果的關鍵因素,其中包括學生、家長以及教師,三者之間形成了一定的教育關系,也就是家長與學生、家長與教師以及同學之間的關系。隨著特殊教育課程改革的落實與深入,優(yōu)化三者之間的教育關系已經成為一個重中之重。
關鍵字:教育關系;特殊教育;課程改革
特殊教育課程改革凸顯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最大程度的挖掘了學生的潛能,以學生的綜合能力發(fā)展為最終的教育目標,使特殊教育中家長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教育關系帶來了一定的變化。目前三者之間建立合作、互動與互幫互助的良好關系,使三者之間進行有機聯系已經成為落實特殊教育課程改革的保障和前提。
一、處理好家長與教師之間的關系
人們經常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師,在學生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啟蒙作用,尤其是對于特殊學生來說,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在生活中家長不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更要對特殊學生的方方面面進行關注,比如興趣愛好、身心狀況,學習情況等等,為了及時的了解學生的情況,家長要與教師保持了密切的溝通,這樣也方便家庭與學校對學生實施更好的教育,從以往的經驗中我們得知,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改善學生的學習情況,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提升。
另外,身為一名教師也應該及時的了解特殊學生的身心情況,密切關注他們的情緒與行為,并與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
要尊重學生家長并善于聽取他們的意見,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獲取家長的支持,同時也要增強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對于一些家長不切實際的想法與苛刻的要求保持體諒的心態(tài)并委婉的進行解釋,從而有效促進與家長之間的關系。
總之,處理好家長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是需要雙方共同努力的,只有雙方都具有一定的責任感,才能使彼此之間的關系和諧、統(tǒng)一,使特殊學生得到發(fā)展的同時,教師也更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達成一種雙贏的局面。尤其是在面對特殊群體的情況下,教師與家長之間必須要建立合作的關系,這同時也是特殊教育課程改革與特殊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需求。但是目前在處理家長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時可以總結出家長的思想與行為才是師生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家長的重點工作就是要改變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角色,形成一種通力合作的關系,對特殊學生的需求,以及家庭、學校的認識逐步的進行加深,從而樹立對特殊教育的正確觀念[1]。
二、處理好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
特殊教育所樹立的教學理念是廣泛、深刻且先進的,其中包括硬件與軟件的建設和配套,在目前來看軟件的配套更為重要,其中包括了師生關系這個重要的因素,也是突破傳統(tǒng)觀念的一個關鍵行為[2]。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要與學生進行積極的互動,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相應能力,以求得師生共同發(fā)展。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的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積極的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質疑與探究,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主動的進行學習以更好的達到教學的目標和要求。
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教師與學生之間都有進行有效的互動。師生在課堂上的有效互動近幾年來也一直是學者與專業(yè)人士所研究與探討的話題,就是指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產生對彼此之間的作用以及影響的過程,教育行為也是其中一個方面的體現。教師與學生作為課堂上的兩個主體,彼此之間的關系將直接影響到教學的過程及結果。
為了更好的滿足特殊學生的需求,應該將教師的主導地位轉化成是師生互動的形式,其主要體現在三方面,第一是將教育的要求轉化成對學生行為的引導;第二將教師的課程安排轉化成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有利環(huán)境;第三是將教師的指導行為轉化成參與行為與合作行為。這種轉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對教師的要求,要求教師樹立明確的教學理念,充分的掌握特殊學生實際情況,提升自身的交際能力、協調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的同時不斷的提升自身的整體素質[3]。
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在教學中充分的發(fā)揮學生學習的個體性,能讓差異性較大的特殊學生得到相應的發(fā)展;師生之間的互動凸顯了人文主義情懷,充分的提升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在教學的過程中增強了特殊兒童的參與度,對挖掘學生的潛力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總之特殊教育課程給師生互動建立了有效的交流平臺,通過不斷的探索讓教師與特殊學生之間感受互動的樂趣與幸福。
三、處理好學生與同伴之間的關系
所謂的同伴通常情況下就是指與學生相處并具有同等能力的人,而學生與同伴之間的關系就是指在年齡上相近并從事相同社會活動而建立的一種相互協調、相互幫助的關系。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同伴關系起著重要的影響,對學生的人格發(fā)展以及自我意識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特殊教育改革也擴大了學生和同伴的交往的空間和機會,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因材施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為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提供利用的條件,在平時也要教導學生,學生之間互幫互助、互敬互愛,同時也要通過一些實際的教學活動來加強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遇到事情之后可以換位思考、尊重、理解他人并要多多學習他人的優(yōu)點以及認識到彼此之間的差異。另外教師也可以以榜樣、示范的形式來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讓學生在實際過程中體會到交往的快樂。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特殊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特殊教育的實施需要各個方面的有效配合,要分別處理好家長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關系,使其可以產生相互促進,相互支持的良好的作用,為開展特殊教育創(chuàng)造有利的先決條件,使特殊教育課程改革可以更好的達成預期目標。
參考文獻
[1] 黃培森. 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中需要處理好的幾個關系[J]. 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4,(05):60-64.
[2] 陳亮. 藝術課程改革中必須處理好的幾個關系[J]. 職業(yè)技術,2015,(08):17.
[3] 諸葛鈞. 職教課程改革要處理好的幾個關系[J]. 中等職業(yè)教育,2016,(02):1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