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期名藥名方)慢性病患者若出現(xiàn)感冒,不防試試治療虛人感冒的參蘇飲加葳蕤湯,也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南寧市一位阿姨,今年65歲,2013年因腎癌在瑞康醫(yī)院接受射波刀治療,治療后各項指標均良好。不久前,她因為咳喘在其他醫(yī)院入院治療,檢查發(fā)現(xiàn)有肺不張,經治療后不見好轉,為求綜合治療她轉入廣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yī)院放療科治療。
入院后經過綜合調理,她的癥狀有所好轉,后因飲食不當出現(xiàn)嘔吐和便秘,導致晚上睡眠不安,由于身體虛弱加上病房空調的影響,她患上了感冒。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熱、汗出、咳嗽、頭痛、渾身不適等癥狀,經過三天的治療仍低燒不退。因筆者與其子是好友,聽說后前去探望。見患者左側臥位,不得平臥,平臥即喘,精神欠佳,聲音較低。詢問病情后得知,她反復低燒在37.5度左右,胸部以上出汗,出汗量大,頭發(fā)都被打濕,渾身不適,沒有胃口,咳嗽無痰,但是可以聽到喉部有痰音,舌質淡嫩,中間苔厚微黃,脈浮細數(shù)。根據(jù)癥候表現(xiàn),以及舌、脈象的反應,辨證為虛人感冒,也就是體質虛者的感冒。辨其病因為患者年歲已高,再加上常年患病,身體素質較差,又因為飲食不適,嘔吐和休息不好,耗傷元氣,衛(wèi)表不固,所以受涼后出現(xiàn)感冒咳嗽等癥。低熱不退,是由于患者體質較差,正氣和邪氣對抗不激烈所致;大量出汗,是由于患者氣虛不顧,腠理開泄所致,此乃正虛邪戀之候。
該病的關鍵在于患者本身的正氣不足,無力驅邪外出而致。鑒于這種情況,遂以參蘇飲加減施治,具體組方和立方原理和參蘇飲立方一般無二,同時,加上了玉竹暨葳蕤,原因是考慮患者汗出過多,恐傷其陰液之根,故而加上葳蕤,滋養(yǎng)其汗源,避免因陰液過度耗損,取意“加減葳蕤湯”。
方成后,由患者家屬煎熬,口服三次,低熱即退,汗出停止,頭痛和身痛減輕,且可平臥休息,咳嗽癥狀減輕,次日清晨可自行進食早餐。叮囑再付一二劑務求正氣得復,邪氣得祛除。
像上文中這位阿姨這樣在大病后期,尤其是重病或手術后期,往往出現(xiàn)氣血虧虛,稍有不慎,容易患上感冒。大多出現(xiàn)在住院患者或老年人身上,或是發(fā)熱惡寒或是頭痛汗出,這時,用普通治療感冒的方法,效果不甚理想,用再多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常常也無濟于事。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外邪”多么厲害,而在于“正氣”已經虛損,不能抗邪外出,最終導致正虛邪戀,綿延不愈。
對此,古人給我們留下了民族瑰寶。早在宋朝官方編寫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記載有一個方劑叫做參蘇飲,是扶正祛邪的代表方之一,該方由人參、半夏、茯苓、陳皮、甘草、枳殼、干葛、紫蘇、前胡、木香、桔梗、生姜、大棗組成,擅長治療虛人感冒,主治癥狀為發(fā)熱頭痛,嘔逆咳嗽,痰塞中焦,眩運嘈煩,傷風泄瀉等。此外,在《重訂通俗傷寒論》中記載一方名曰加減葳蕤湯,是由《備急千金要方》葳蕤湯減麻黃、獨活、杏仁、川芎、青木香、石膏,加蔥白、豆豉、薄荷、桔梗、紅棗而成,故名加減葳蕤湯。善于治療素體陰虛,外感風熱,癥見頭痛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煩,口渴,咽干,舌紅,脈數(shù)等癥,臨床常用于治療老年人及產后感冒、急性扁桃體炎、咽炎等屬陰虛外感者。兩方配伍加減,對長期住院的患者或者手術后引起的感冒尤為適用。
感冒是一種常見病,不可一味應用抗生素等,該類藥物對“實證”患者固然有效,但是對“虛癥”患者多用則會加重癥狀。原因在于,該類藥物的屬性上,套用中藥屬性抗生素應屬寒涼之品,多用會耗傷陽氣,導致正氣不足。中醫(yī)認為,疾病的盛衰傳遍,關鍵在于“正氣”,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