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杰
劉正杰,1978年生于浙江天臺。2005年畢業(yè)于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山水專業(yè),獲學士學位;2011年獲碩士學位。曾任中國美術學院山水寫生創(chuàng)作課題班負責人。現為浙江畫院山水畫工作室研究員。
我的學畫經歷可謂幸運,原本是拿鋤頭的手,不經意間卻拿起了毛筆,開始了素宣染墨的日子。
我出生在浙東天臺山里。小時候體質羸弱,不能做重活,家人沒法,只好讓我放牛。于是每天與牛為伴,縱跡于山野溪澗之間,后來喜歡上山水畫,多少和這段經歷有些關系。而在當時,我卻恨不得早日逃離大山,脫離農家。幼年的苦難在很多成功者的講述中成為美談,而我想起小時候的生活卻有如夢魘。
后來,因為考學的緣由,得以認識鄉(xiāng)賢陳野林、郭修琳諸師。陳老師是我的啟蒙師,他喜歡黃賓虹、吳昌碩等人的畫風,我的山水畫也就從臨摹黃賓虹開始。他的鼓勵和贊許,是我能堅持快樂地畫下去的最初動力。認識郭老師更是無意,裱畫店裝裱師江阿公很喜歡我虎頭虎腦傻乎乎的樣子,時時留我吃飯,又常給我宣紙。郭師來裱畫,他更是極力推薦。于是跟郭老師一來一去,成為忘年交。郭老師是漁民后代,一輩子的創(chuàng)作跟大海息息相關,生活氣息濃郁。郭師后來厄病纏身,畫畫成了他對抗疾厄的利器。他的畫有一種直指人心、攝人魂魄的力量,也是我心中一輩子的偶像。可惜郭師已歸道山,思之令人不禁噓唏。
因為郭老師的極力鼓勵,我鼓起勇氣報考中國美院,山水專業(yè)也是他幫我定的。于是我這樣一個穿著像農民工的鄉(xiāng)下人站在了美麗的西子湖畔。從本科到研究生,美院教給我太多的東西。美院的山水專業(yè)更是名師濟濟,兼之來自全國五湖四海的莘莘學子,各種觀念、技法讓我這個鄉(xiāng)下人眼花繚亂。我總覺得自己是個下等的學生,在新鮮的事物面前就顯得無所適從,于是一直拼命跟著學,似乎只有用盡自己的力氣,才能使自己感到心安。
本科畢業(yè)前夕,我準備回臺州靠帶學生為生,諸位師友鼓勵我留在杭城,王偉平老師更是在暗中相助。王老師有朋友特別喜歡四王山水,于是每月臨幾張四王的畫解決生計問題。此事不經意間讓我心靜下來,學了一些傳統(tǒng)的皮毛。現在想來,對王老師真是感激不盡。
因智安兄的介紹,我得以在美院的成教院上課。智安兄看我一臉傻樣,不免擔心,語重心長地跟我說:“成人是很難教的,沒幾把刷子是要被學生趕下講臺的?!庇谑沁吔踢厡W,惡補基礎課,靠著一本陸儼少的《山水畫芻議》,在成教院堅持了幾年。
以上是我簡單的學畫經歷。今日翻箱倒柜,發(fā)現自己學畫這么多年,竟然拿不出像樣的幾件習作來,不禁悲從心生,看來是糟蹋光陰了。
山水畫在古代是高人隱士們尋仙問道的載體,只有游歷天下名山大川才能胸有丘壑。這也說明為何石濤的畫比四王感人,因為石濤不得已一輩子住在山林,得江山之助。而我,卻從山里跑到城里,對著畫冊東挪一石、西搬一水,有如弄七巧板,怎么能畫好呢?然而,現在畫山水畫這個行當不混跡大都市仿佛很難有所作為,我有山林之思,卻難求山林之跡。
有時候我也在想,毛筆退出實用舞臺,山水畫還有何用處?一切終將塵歸塵土歸土,遑論藝術。但內心深處卻又強烈地渴望這個紛擾的世界能安下一張平靜的畫桌,容許我對著一丘一壑、一草一木慢慢描繪。
2014年5月寫于杭州武林路戒壇寺巷
月老祠直徑33cm 2016年劉正杰
龍井問茶直徑33cm 2017年劉正杰
2016年,蘇州園林
今日帶女兒來到爺爺的老宅,觸目皆是斷壁殘垣。
這幾間老房子自奶奶去世后,已經被叔叔們無情地拋棄了。這里留下我成長的痕跡,從小到大,我的童年、少年時代都在這里度過。尤其是雨天、雪天時節(jié),爺孫倆坐在窗前或者坐在火爐邊,爺爺念經,我看小人書。爺爺是禁止我跟村里的小伙伴玩,因為我是沒媽的孩子,老人家怕我被別的孩子欺負。而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老人家要念經,字不認識需要我?guī)退樽值渥e字。我爺爺絕對具備山里人的倔強,從一件事情就可以說明:他只讀了2年書,認識的漢字不會超過一百個,《金剛經》我花了一個寒假幫他注別字,使他勉強能讀全里面的字,而不出2年,他老人家已經把整部《金剛經》背下來了,當然經義他老人家無從知曉。 曾經那位淳樸的少年如今已經長成一個殺馬特的中年,今日呆呆地在古宅下徘徊,往事歷歷在目,看到這破敗的房子,不禁黯然?;蛟S明年來,什么都不存在了。
以前聽爺爺背《金剛經》,他老人家不懂什么意思,背經書是當冥幣用,一遍一塊錢。他說活著的時候要自己養(yǎng)活自己,死后也不能靠別人。一遍又一遍背下來,我看他的冥幣已經比人民幣多了。而當他念叨《金剛經》的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蔽倚念^為之一怔,以前覺得好聽。而今有點明白什么意思了。
2015年2月20日
湖上 21.5 cm×60.5cm 2016年 劉正杰
2015年,湘西
2016年,蘇州怡園
因為一個道觀,兼之劉文芳女史的力邀,千里迢迢,坐了一日車,來到運城。休息一晚,清晨眾人迅速地趕到芮城的永樂宮。
我不是道教信眾,來此地只是想一睹壁畫的真跡,從學美術開始,翻開各種美術書籍,總遇見永樂宮壁畫里那捧花玉女犀利的眼神。這次,我想來看真身。
永樂宮就建在芮城龍泉村,一條中軸線從南到北依次建有山門、無極門、無極殿、純陽殿、重陽殿。其中無極殿是主體,屋頂是懸山式,屋身呈矩形,從上到下慢慢加粗,使建筑看上去既大氣,又不呆板,略有一絲升騰感,這大概跟道家崇尚羽化升仙有關。中間用斗拱層層疊疊架起,八根柱,墻面為猩紅色。整個色調單純,協調。最著名的壁畫就在這個大殿內。壁畫第一次看了還是感到震撼,大殿的三面布滿各種神仙、飛女、王母、星宿,高4米。衣紋的線條仿佛鄧石如的篆書,厚重而又飄逸,退遠看色調以青綠為主,間與白色的云彩環(huán)繞四周??上Р蛔屌恼?,眾人在里面呆了半日,也就累了。
無極殿步行數米就是純陽宮,為紀念呂洞賓而建。里面畫滿呂洞賓從出生到升天的故事,其實就是古代的宣傳片,讓愚夫們直觀感受到呂純陽的事跡。這大概是佛道之爭時想出來的招數,可惜道家世俗化不夠,未能吸引眾多的底層民眾。壁畫破損很厲害,讓我感興趣的是古人對構圖的處理天馬行空,并不囿于傳統(tǒng)。
現在的永樂宮是上世紀50年代搬遷過來的,真正的遺址所在的芮城永樂鎮(zhèn)已經在興修水利時被淹沒。房子雖然搬來了,那千年的古樹現在還在湖底沉睡。
整個永樂宮只有一個道士,滿臉絡腮胡子,相貌清癯,我們在看壁畫時,過來閑聊幾句。大概是為了保護文物古跡,當地政府限制這里舉行宗教活動,所以顯得冷清,荒涼而又大氣。眾人被無極殿的氣勢所攝,就在前面的荒地里坐下,假裝寫生,坐下來仔細端詳這座自元初始建到元滅而竣工、耗時一百年的道觀。我們手拙,肯定不能表現其萬一。
大概是古建筑太美,眾人看得忘情,日落時分,還蹲在殿前荒草叢中。山門已關,只好沿著圍墻繞一圈,此時才發(fā)現道觀四周遍植松柏,枝柯交錯,不見天日,無數的灰喜鵲盤桓其中,聲音嘈雜,樹邊鳥糞已如秋霜翻白。一縷夕陽灑落下來,更顯清幽。
歸途,車行中條山中,遇見一座窯洞,眾人皆驚奇,紛紛下來拍照。劉姐說以前芮城人就是依山挖洞而居,如今此種生活方式已被拋棄,現代洋樓取代了窯洞。一老嫗呆坐院子里,一棵梨樹正枝繁葉茂,綠得可人。窯洞大概不會跟永樂宮一樣花巨資來保護了,只能閑拋在荒野中,任其荒廢。
匆匆記于途中。
雁蕩山居 32cm×91cm 2012年 劉正杰
2016年,湘西
真真石室 45cm×60cm 2008年 劉正杰
2015年,天臺國清寺
認識王總是張谷旻老師介紹的。記得第一次見面,具體忘了哪年暑假,杭城酷熱,就在我簡陋的畫室里,王總說:“我叫王建軍,是張老師讓我來找你,我不打擾,就跟你聊幾分鐘。”結果談得興起,談了幾個小時。大家意猶未盡,他說在山里造了一個書畫院,約我去避暑。還在推脫之際,第二天,他從四明山派了一輛車過來,把我一家人載到山里去了。幾年下來,倒是反認他鄉(xiāng)是故鄉(xiāng),空了就躲在山莊寫寫畫畫。
王總邀請我畫一批四明山組畫,由他來出資做展覽,為四明山的旅游盡一點綿薄之力。我在心里嘀咕,四明山景色過于平淡,沒什么好畫。山是江南尋常的模樣,不夠險峻,也無古寺古木,山民過于勤勞,山上遍植櫻花和紅楓。風景是優(yōu)美,但不適合用水墨來表現。于是半推半就答應,一直拖延到現在。去年春節(jié)期間,江鑄久、芮乃偉老師和大家齊聚四明山,王總又提起此事,希望我來畫,芮老師來寫歷代詩文,做一個書畫聯展。并且由李國龍、王清華來策劃此事。就這樣今年春秋之際,我開始游走于四明山的荒野,以書畫院為中心,向邊上的山村一點點散開。晴天水墨寫生,雨天鉛筆寫生。仔細坐下來描繪,慢慢尋找先民留下的遺跡,漸漸地才有點喜歡上四明山了。
高明寺 31.5cm×90.5cm 2011年 劉正杰
速寫
2017年,太行山
速寫
大嵐村,看山里的農夫在收割稻子,此種情景,讓我想起小時候在山里的生活,突然間有種莫名的感動。山民還是淳樸,我們在她的菜園里畫畫,踩壞了幾棵菜,阿婆笑笑而已,還拿了一碗土豆給我們吃。四豐村,村口的幾棵金錢松,參天如蓋,村民說先祖是唐代時候從河南遷徙而來,這叢樹就是祖上當初栽的。白鹿村,據說以前有白鹿出沒,也是古人詩文中的隱居地,一個在高山上形成的自然村。房子新舊交錯,散落其間。登觀景臺,環(huán)顧四周,景致各個不同,群山延綿,一層層推向遠方。此時,只恨自己手拙,無法把這景致描繪出來。戴糜村,一個被遺忘的小山村,基本上保持著以前的模樣。煙云飄忽,滿山翠竹,真是一幅米氏云山。被這個名字吸引,車子開到這里已經沒有路了,四周都是山,一有空隙的地方都種滿各種莊稼。房屋基本上造于上世紀80年代,用石頭砌成,造型古樸自然,同時也說明生活的艱辛。老房子的造型跟天臺老家的老屋很像,說明浙東地區(qū)的山地文化差不多。茅鑊村,位于四明山深處,古村已經有幾百年了,據說是嚴子陵后代隱居于此,可惜不知什么原因,把古村拆除殆盡。如今僅存一些瓦礫,還有一棵長在亂石堆里的鳳仙花,在風中搖曳著。古老的農村在慢慢地消失,四明山也不例外,這是誰都無法阻擋的趨勢。
登上四明山頂,好幾座山都已經開辟成茶園。氣象闊大,令人驚嘆。此時此刻有點明白四明山為什么能孕育出這么多古圣先賢。剛看到一句話:登高極目知天地之大,置己蒼茫知寸身之微。這次時間倉促,只是畫了四明山的一個角落。我跟王總約定,四明山書畫院,我每年會來的。
劉正杰記于武林戒壇寺巷
2015年12月25日
四明山茶 直徑33cm 2017年 劉正杰
應穽底元紅光兄的力邀,于是和一幫朋友來到穽底,此地幾年前是文芳姐帶我來寫生,呆了幾天,紅光兄帶著我們游覽各個角落,以后一直念念不忘。
雖是重游,不過山村已經不是舊日模樣。山谷建設的紅火,谷底的空地上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對風景而言是破壞。來到掛壁公路,這條公路是紅光兄的父輩一點點開鑿出來的。大概是前幾日掛壁公路走的太多,眾人已經很平常的走這條懸掛在半空中的路。想起幾年前我第一次來此,旁晚天將變黑,車子在這里蜿蜒前行,想起來有點害怕。今日以腳丈量,觸摸著斑斑駁駁的石壁,遙望遠方起伏的山巒,心里對此地又多了幾分歡喜。
不知轉了幾道彎,來到穽頭,群山之巔,游人不到處,一切還是原始的狀態(tài),幾座山峰垂直而下,峰頂卻是平臺。山頂太高,站在懸崖邊,底下的村子被群山環(huán)抱,像一口穽,村子就依此命名,遙想古代不通公路時,山民出門不易。山間的樹都長不大,被山風摧殘,姿態(tài)特別好。只有兩三個破敗的房子散落其間,四周環(huán)繞著各種樹,一陣秋風,樹葉在山谷里起舞。
幾年前與友人來過這里,那是初夏時節(jié),山里都是一片綠。深秋的山才是北方的味道,土黃色中夾雜著各種顏色,黃的純粹,紅的正艷。屋子的主人已經去懸崖峭壁間挖崖柏,幾頭驢也不知去向。屋后的樹上黃橙橙果子,細看是梨子,眾人興奮地跑去采摘,我想起少年時經常爬樹摘梨,于是就上樹,用力搖晃,一下子滿地都是梨子。吃了一個,味道甘甜。
午后,來到陽坡村,古老的村莊依山而建,高低起伏,大部分山民已經搬遷出去,雜樹叢生,石板鋪成的小路,黃葉滿階,有種家在太行黃葉村的感覺,這才是太行山本來的味道。石板壘成的房子畢竟牢固一點,雖然人走樓空,依然還沒有坍塌。在里面勾速寫,一老嫗從柴門出來,駝著背向我們推銷花椒。屋旁黃菊怒放。金黃色的花把滿山的黃葉都比下去了。
從穽底村下來,紅光兄送我們回石板巖的住處,深秋季節(jié)的太行山真的太美了,一路上的樹非常好看,殘陽如血,照耀在山頂上,那一抹紅色顯得尤為凄美。
與紅光兄道別,他說希望我每年來他家住一段時間。
2017年10月30日
2013年,智者塔院
會文書院 44cm×60cm 2011年 劉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