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記者 宋學鵬
文化CULTURE
瞧,這群保存火種的人們
《法人》記者 宋學鵬
2016十大法治圖書
主辦:《法治周末》《中國法律》
“2 0 1 6十大法治圖書”評委(按姓氏首字母排序)董彥斌(西南政法大學法學研究所研究員)付子堂(西南政法大學校長、教授)高全喜(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韓大元(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何家弘(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季衛(wèi)東(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院長、教授)李秀清(華東政法大學教授)林來梵(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仁文(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孫笑俠(復旦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王利明(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法學院教授)許章潤(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徐昕(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朱偉一(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
在人們心理上霾或藍的二元化冬天里,我們穩(wěn)定地迎來了今年的十大法治圖書。這份每年持續(xù)的穩(wěn)定也是在這個好與壞或者復雜多變的時代,尋求人們生活的準繩和文明秩序的內核——法治及其精神。
在今年的十大圖書專刊中,學者董彥斌通過幾部著作論述了“古今之變與不變”,談及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中國古典知識人關于“天下”的邊界漸漸模糊時,堅船利炮的西方世界讓他們從“家”和“國”之間的游走中驚醒?!疤煜隆敝^,讓停滯的帝國以民族國家融入世界。在這個過程中,西方文明一個重要因素——法律及其制度也作為制度文明進入中國。
盡管中國古代社會有律科,還保存下來很多司法檔案,但不得不說,現(xiàn)代法治還是一個舶來品。它是作為照亮黑暗的前現(xiàn)代社會的火種被保存下來的。在中國人得到它時,也許并沒有普羅米修斯盜取火種那樣帶有罪的懲罰和抗爭的勇氣,卻有尋求的辛苦和艱難。
在今年的十大圖書中,樓邦彥、王名揚以及《風骨——新舊時代的政法學人》中那一群人就是這樣一批火種的尋求者。他們遠涉重洋,尋求救國家、救社會的良方。他們得到了現(xiàn)代法治的火種,也在不能鳴的時代小心地保存著,并在中國社會改革開放之時,將之燎原。
經(jīng)過近40年的發(fā)展,中國的法治在今天走到了一個關鍵時刻。法治及其精神成為這個社會的共識,但它在實現(xiàn)現(xiàn)實正義時,還充滿了嘗試、探索和論爭。
在今年,一種從未有的焦慮在折磨著這些火種的保存者們,這在我們的十大圖書榜單和我們組織青年學者寫作的法治思考中都能得以呈現(xiàn)。在今年,對現(xiàn)代法治這個舶來品的反思和對本土經(jīng)驗的召喚從來沒有如此強烈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法治化的進程在充滿變數(shù)和充滿希望中前行。2016年,在法治觀念上一個令人深刻的印象莫過于一個“東方的法律主義”的論述了。
這個命題將在很長的時間里,成為中國法學的主流命題。這是一個新的火種。在這個專刊中,我們既能看到過去和現(xiàn)在這些現(xiàn)代法治火種保存者的思索和追求,也能看到西學成果的照亮和東方經(jīng)驗的對視。
在今年的專刊中,幾位年輕法律學者對“東方法律主義”命題的個體閱讀經(jīng)驗和觀察,都無一例外地肯定了“東方法律主義”給這個時代法治的無限空間。因為作為薪火相傳的下一代法學學者或者未來法治兌現(xiàn)的擺渡人,他們正在肩負著這樣一個使命:保留好幾代法律人傳遞下來的現(xiàn)代法治的火種,挖掘屬于自己的法治資源,探尋中國法治的前景和道路,讓法治照亮中國社會的角角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