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玉昭
摘要:殘疾人是我國社會典型的弱勢群體,也是國家及政府所關注的重點群體。相關統(tǒng)計表明,我國殘疾人口總數(shù)已經超過8000萬,在國家總人口中的比例超過6%。做好殘疾人社會工作,不僅關系到殘疾人群體的福祉,還與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息息相關?;诖?,本文對殘疾人社會工作存在的困境進行了綜合性分析,并提出了相關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殘疾人 社會工作 康復
一、我國殘疾人社會工作現(xiàn)狀概述
由于殘疾人社會工作的主體對象為存在身體缺陷、行動不便的人士,所以相關工作也具備了一定特殊性,其所采取的社會工作介入形式與一般方式存在著一定差異。在殘疾人社會工作開展過程中,通過一定形式的組織計劃,讓殘疾人能夠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當中,有利于殘疾人找尋自身存在價值,并能夠增強其社會存在感。社會工作者能夠對殘疾人進行一定程度引導,使其意識到自身優(yōu)勢及長處,以此來彌補其身體上的缺陷,讓其能夠更好地投入到生活、工作當中。在我國社會工作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殘疾人社會工作逐漸受到優(yōu)勢視角影響,相關機構開始從賦權及增能角度來審視殘疾人行為,這對于完善殘疾人社會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整體上來看,我國殘疾人社會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在部分環(huán)節(jié)上還存在一定問題,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目前殘疾人社會工作所面臨的困境分析
現(xiàn)階段殘疾人社會工作在某些方面還面臨著較大困境,主要如下:(1)社會工作模式有待完善。目前,我國大多數(shù)殘疾人社會工作隊伍均由健全人構成。這些人員盡管在相關工作開展過程中,能夠做到主動協(xié)助殘疾人、尊重殘疾人,但還是無法全面地感受殘疾人的心理及處境。這也就意味著相關工作人員無法站在一個相對中立的立場來協(xié)助殘疾人,也就無法真正意義上做到客觀、公正。殘疾人在面對健全的社會工作者時,可能會顯得更為自卑,甚至內心會出現(xiàn)一種無奈感。部分社會工作者可能未對自身言行進行約束,有可能傷及到殘疾人的自尊心,這也使得殘疾人無法完全接納社會工作者的協(xié)助,會對相關工作實施產生一定阻礙。(2)殘疾人社會工作理論方法較為缺乏。社會工作源于西方國家,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在部分發(fā)達西方國家當中,社會工作具有一套相對健全的理論方法體系。然而,我國社會工作起步較晚,并且國情較為特殊?,F(xiàn)階段,我國殘疾人社會工作模式還是以借鑒西方社會工作模式為主,缺乏一套針對性、符合國情的理論方法體系,這對于相關工作理論指導顯然是不利的。(3)傳統(tǒng)觀念影響。很多社會工作者在殘疾人社會工作開展過程中會受到傳統(tǒng)觀念束縛,他們會偏向于考慮殘疾人的問題及其身體障礙,但無法主動發(fā)掘殘疾人的優(yōu)勢及特長,這樣也就無法與殘疾人形成平等的關系,這種不平等會讓社會工作者忽視服務對象的個人意見或主觀感受。
三、開展殘疾人社會工作的相關策略分析
(一)完善殘疾人社會工作服務體系
在殘疾人社會工作不斷深入的過程中,相關人才隊伍也會不斷擴充,逐漸壯大,這就有必要對殘疾人社會工作服務體系進行進一步完善。在殘疾人社會工作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可以適當借鑒西方國家的成功經驗及理論成果,但也要充分考慮我國國情及地區(qū)特點,通過加強殘疾人社會工作本土化研究,逐步完善相關理論方法體系,為具體工作實施提供可靠指導,構建出一套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及我國社會殘疾人群體實際情況的工作模式,以此來提升殘疾人社會工作服務成效。
(二)發(fā)展“以殘助殘”工作模式
在傳統(tǒng)的殘疾人社會工作模式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以殘助殘”的社會工作模式。殘疾人社會工作隊伍當中可適當納入部分接受過相關訓練、態(tài)度積極、心態(tài)樂觀的殘疾人工作者。一方面,殘疾人社會工作者能夠更好地把握服務對象的心理及處境,他們可利用自身優(yōu)勢對殘疾人受助者進行有效引導,提供針對性的心理服務,可獲得“助人自助”的效果。另一方面,“以殘助殘”模式當中無論是受助者,還是協(xié)助者,都能處于一個相對平等的境地,這樣彼此之間也能夠更好地進行交流,有利于受助者重新獲得信心,能夠有效改善其自卑心理。除此之外,殘疾人社會工作服務實施過程中,還要加強與殘疾人家屬之間的溝通、交流。通過家庭輔助,協(xié)助做好康復工作,讓殘疾人受助者同時感受到社會及家庭的關懷。
(三)加強殘疾人康復服務工作
康復服務工作是殘疾人社會工作當中的重要構成部分?,F(xiàn)階段,我國康復服務人才及科研力量還存在一定不足,再加上相關醫(yī)療保障還不夠健全,給殘疾人康復服務工作開展帶來了一定阻礙。要加強殘疾人康復服務工作,首先要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殘疾人保障法當中的相關內容進一步細化,明確地方政府、康復機構的權責。同時,要明確康復具體內容、提供方式、具體規(guī)范,并對康復法律責任進行細化,為殘疾人康復服務工作實施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其次,要加強殘疾人康復需求管理。一方面,要完善殘疾人康復服務信息管理系統(tǒng)建設,保證康復服務需求與供給信息能夠有效對接,以提升供需匹配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強殘疾人用具信息系統(tǒng)建設,構建出一個開放性的殘疾人用具信息查詢系統(tǒng),供康復機構人員、殘疾人及其家屬查詢,實現(xiàn)殘疾人用具信息透明化。再者,要加大殘疾人社會保障力度。地方政府可適當提升殘疾人醫(yī)保報銷比例,對于政策范圍內殘疾人自付部分按一定比例報銷,減輕殘疾人康復治療的經濟負擔。另外,要加大殘疾人康復設施投入。地方政府可結合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情況,加大殘疾人享受康復服務及輔助器具的支持力度,并逐漸擴大相關減免費用范圍。地方政府及相關機構還可建立殘疾人康復專項基金,以政府撥款及社會捐贈結合的方式進行資金籌集,促進地方殘疾人康復事業(yè)發(fā)展。
四、結語
目前,我國殘疾人社會工作尚處于發(fā)展階段,整個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通過發(fā)展“以殘助殘”工作模式、加強殘疾人康復服務工作,進一步提升殘疾人社會工作服務質量,從而為殘疾人群體提供有效的社會保障。
參考文獻:
[1]馬良.中國殘疾人社會工作歷史、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分析[J].殘疾人研究,2013,(01).
[2]湯奪先,張傳悅.我國大陸地區(qū)殘疾人社會工作研究綜述[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2).
[3]燕冬,成華威.我國殘疾人社會工作困境探析[J].電子制作,2015,(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