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柴玉
細說香事
文/柴玉
香文化的講究眾多,本文從日常常見的熏香、藥浴、美容、飲食等方面為您講述香的各種用法和療疾的故事。
北宋宰相丁謂是個多才多藝的人,晚年被貶官到海南,竟寫了一本《天香傳》,被宋元之后眾家香譜所載,并成為中醫(yī)用沉香為藥不可或缺的參考文獻。書中講香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用來供奉神明。
供奉神明,祭祀上蒼是古人用香最原始的意義。在隨后經歷各個朝代的發(fā)展,用香的方式也更多樣起來,熏、浴、涂傅、入饌……,并且衍生出多種周邊產品,熏香所用的博山爐便是其中最為人知的一種。
香薰是古今用香的一種重要的形式,明《本草綱目》第三、四卷為“百病主治藥”,其中在諸風、瘟疫、咳嗽、驚癇、諸蟲傷等病癥中都有以香熏為代表的外治方法。溫病學派則篩選、創(chuàng)制了多種香熏防疫方,強調“所以除穢熏法之不可無也”,載有蒼降反(返)魂香、避瘟丹等。
香薰全面進入防病治病的領域雖不算太早,但古人熏香的歷史卻很悠久,所用的器具更有講究。
被稱為香爐鼻祖的博山爐,成為熏香的代名詞。
古代盛傳海上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博山爐便是根據(jù)這一傳說設計。使用時,香料燃于爐中,煙氣從蓋上的鏤孔冒出,憑借裊裊上升的香煙,營造出空遠寥廓的境界,圍爐熏香,是先民最充滿情致的生活場面。
博山爐一般由爐蓋、爐腹、爐柄、足座四部分組成。爐蓋近圓錐形,為高聳群山,飾以靈禽、瑞獸、神仙、羽人等;爐腹深圓;爐柄有長有短,既便于挪拿,又阻隔了爐內高溫向下的傳導;足座一般呈圓形,也有的是花形、龜形,可往里注水或者“蘭湯”,巧妙地利用了煙氣吸水的原理,使爐中飄出的香煙先游于水面,使煙氣更加溫潤,同時部分煙塵被水吸附,沉于盤中,減少了煙的污染。
西漢最精美的博山爐,當為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錯金博山爐,以及陜西茂陵附近出土的竹節(jié)鎏金香爐。
據(jù)《西京雜記》記載,漢成帝時,長安的著名工匠丁緩,就曾制作了極為精巧的九層博山爐,鏤以奇珍異獸,“窮諸靈異,皆自然運動?!辈┥綘t在工藝上繼承了古代青銅藝術和陶藝的智慧。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博山爐成為王權的象征。
盛唐時期,在貴族中還普遍使用一種銀質香熏球,熏球內因裝置兩個環(huán)形活軸的小盂,重心在下,故無論熏球如何滾動,環(huán)形活軸皆能起平衡作用,使小盂始終保持水平狀態(tài),內燃之香料不會傾覆以致燒蝕衣被,因為可以放在被子里,也叫“被中香爐”。唐人習慣把香球叫做香囊,把帶鏈的香球掛在床帳中,終夜可伴隨淡淡清香。
博山爐
另外,唐以后使用比較廣泛的還有各種動物形狀的熏爐。宋代比較流行的是鴨形和獅形的銅熏爐,稱為“香鴨”和“金猊”。
明清兩代的香熏器具,以香筒(亦稱香籠,一種燃點直式線香的專用之器)或類似獅狀的角端等形制為常見。故宮內大殿、書房、內寢皆置高達三四尺的巨大熏爐,形如金鐘鳥籠,多為掐絲琺瑯等景泰藍之精品,亦有鑄銅鎏金鏨刻精美的極品。
“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鼻摹对浦芯?,描寫了楚國的女巫扮演云神前的準備,“用蘭草熏煮的水來洗浴,沐染造化的芳香;穿上顏色絢麗的衣裳,像多彩的花朵一樣。”
從夏朝開始,人們就在陰歷五月采集蘭草,煮水洗浴,認為可以防病防疫。這可能是最早的藥浴,名為蘭湯。
到了宋朝,五月初五的端午節(jié)也被稱為“浴蘭節(jié)”,而蘭草也得到了另一個美稱——“香水蘭”。
蘭草在古代是用得最多的香草,被孔子贊為“王者香”。經考證,蘭草就是今天我們說的澤蘭,《本草通玄》中記載:“澤蘭,芳香悅脾,可以快氣;疏利悅肝,可以行血?!碧m草氣味芬芳馥郁,通過身體肌表吸收循行經絡血脈,有解暑祛濕、醒神爽腦的功效。
漢代后,絲綢之路和海上航運線的開辟,產自東南亞、印度、非洲、西域地區(qū)的各種香料,輾轉來到我國,先民的生活中,從此充滿了異國的芳香。
“蘭湯”隨著外來香料的增多也花樣翻新,很快成為上流階層的奢品。趙飛燕的妹妹趙合德就是用香浴“豆蔻湯”,將漢成帝迷得神魂顛倒醉死在“溫柔鄉(xiāng)”。
現(xiàn)代人已經遺忘了古人端午的“浴蘭節(jié)”,生活少了一些儀式感,時就會覺得無趣。這里推薦兩款方便操作的香浴方,靜靜感受健康的中SPA(水療)。
夏日解暑菊花浴方:
【用法】取菊花適量,煎汁去渣,加入浴水中,洗泡20分鐘左右,再用水沖凈。
【功效】此浴有解暑、明目、清火、醒腦之功,最宜腦力勞動者洗浴。
去痱嫩膚翠衣浴方:
【用法】取西瓜皮若干,去皮后搗汁,涂抹身上5分鐘~6分鐘后用溫水洗凈,或直接用瓜皮搓擦十來分鐘,再用水沖凈。
【功效】此法不僅可防痱子,常洗還可使皮膚細嫩。
其實,中藥多為芳香的麝香、零陵香、檀香、丁香、澤蘭、藿香、紫蘇菖蒲,以及多種花類如桂花、珠蘭、蘭花、山梔花、白蘭花、玫瑰花月季花等都可作為香湯浴的原料。
要注意,飯前、飯后半小時內不宜全身藥浴。洗浴時間不可過長以半小時為宜。水溫不宜過高過低,最好保持無感水溫,即與體溫36左右一致。
通過眼觀、手觸、鼻嗅等品香形式,對名貴香料進行全身心的鑒賞和感悟,這個過程,很多人稱為香道,這其實是日本的說法,在我國叫香席。
劉良佑,我國近代香學復興第一人,在他的理解中,香席是“經過用香功夫之學習,涵養(yǎng)與修持后,升華為心靈饗宴的一種美感生活”。香席絕對不是直接用火點香,一旦用火點香,肯定有煙霧和焦味,那就無法品評了;但是出香肯定又需要用火與炭。所以,宋人經常說的“焚香”,即隔火熏香。
宋人楊庭顯寫有焚香詩歌:“琢瓷做鼎碧于水,削銀為葉輕似紙,不文不武火力均,閉閣下廉風不起。詩人自炷古龍涎,但令有香不見煙?!笔紫葴蕚浯蔂t,因為瓷爐輕巧,不導熱,無雜味;然后準備一片輕薄的銀葉,也有用云母片的,來做隔火材料;炭火和香灰的調控,從頭到尾要做到力度均勻。然后坐香的香室,透氣,不通風。在萬事俱備后,開始焚香,讓熱力烘出香的味道,盡量不能有煙。
隔
【操作方法】
火
香熏
燒炭 點燃木炭(炭塊或炭球),待其燒透變紅。還可以準備一個金屬的網狀器具,把木炭放在網上會燃燒得更均勻。
制備香品 選擇天然香料制作的優(yōu)質香品,可以是合香,也可以是原態(tài)香材。其體積不宜過大。備香灰 在香爐內放入充足的香灰,使香灰均勻、疏松,再將表面輕輕撫平,然后用香匙于爐灰中心慢慢開出一個較深的空洞作為炭孔。
入炭 (用香筷)將燒透的炭夾入炭孔中;梳炭,將香灰輕輕往上梳理,蓋住炭火;壓灰,右手執(zhí)灰押壓灰,左手執(zhí)爐,逆時針轉動香爐,邊壓邊轉動,并將灰壓成錐形,最后爐內壁清潔干凈。
放隔片 在氣孔開口處放上薄墊片(云母片、銀箔、金屬片等),將香品放在墊片上。
置香 將香品置于墊片之上,待其無煙開始品香(或將香灰加厚一點,減少煙氣)。
品香 若是小香爐,可以一手持爐底托起香爐,一手輕罩以聚集香氣,靠近香爐緩緩吸氣品香。一次最多聞三下。品香,古人也叫聽香,要凝神、靜氣、專注、用心,深深的吸進去,引導香氣到丹田,稍作停頓,再徐徐呼出,注意呼氣時不宜正對香爐,可將頭轉向一側換氣。
(操作圖片來自大智慧沉香)
“藕絲衫子柳花裙,空著沉香慢火熏?!毖掠玫南阃枰妹蹃碚{和諸香,不能太干燥,否則煙太多,有焦糊味兒;也不能太濕,不易燃。而且,還需要特制的熏籠,一般是竹編的穹形圓籠,扣住香爐,衣服攤在熏籠上,香丸一定要慢燃,讓香氣一點點浸潤衣服……
如果以為熏衣是美女的專利,那你就要大開眼界了。魏晉時,男子熏衣之風盛行。魏文帝曹丕喜好熏香,竟因香氣太盛而致馬匹受驚,《魏書·方技傳》載“馬惡衣香,驚嚙文帝膝”;尚書令荀彧特別喜愛熏衣,時人稱“荀令君至人家,坐處三日香”,因而有“荀令留香”的典故(《襄陽記》)。到了南北朝時期,據(jù)《顏氏家訓》記載,貴族子弟已是“無不熏衣剔面”了。
到了清朝,香薰已經融入生活的各個方面。從《紅樓夢》中的有關描寫可見一斑:元妃省親的儀仗中有手提香爐焚香開道;大觀園中處處焚著百合之香;寶釵“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得煙火氣的”;酒醉的劉姥姥誤入賈寶玉臥室,襲人“忙將鼎內貯了三四把百合香”……
魏晉時,男子熏衣之風盛行。
唐代醫(y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寫道:“衣香澡豆,仕人貴勝,皆是所要?!币馑际钦f,“澡豆”是居家必備的基礎清潔品,作用相當于肥皂。
《千金翼方》中介紹了一款高級澡豆的配方:“丁香、沉香、青木香、桃花、鐘乳粉、真珠、玉屑、蜀水花、木瓜花各三兩,奈花、梨花、紅蓮花、李花、櫻桃花、白蜀葵花、旋覆花各四兩,麝香一銖。上一十七味,搗諸花,別搗諸香,真珠、玉屑別研作粉,合和大豆末七合,研之千遍,密貯勿泄。常用洗手面作妝,一百日其面如玉,光凈潤澤……”制作復雜、用料繁多,這樣的澡豆,算是奢侈品了。
“朱唇素指勻,粉汗紅綿撲?!碧拼拿琅矏蹞浞?,并且在粉中添加了胭脂。所以,撲過粉后的肌膚微微粉色,淡淡清香,想來實在美麗。
南宋的《事林廣記》中介紹了一種香粉:將益母草燒成灰,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加工后,再與石膏粉、滑石粉、蚌粉、胭脂摻在一起,細研成粉,加上一枚熏香用的麝香殼,入器收之而成。此粉能夠“去風刺、滑肌肉、消瘢黯、駐姿容”,施粉后有淡紅色,所以有個好聽的名字:“玉女桃花粉”。
古人用特別的熏籠燃香熏衣。圖為明·陳洪綬《斜倚熏籠圖》
“香墨彎彎畫”,古人將名貴的香摻進畫眉墨,畫出美麗,畫出清香。
明代女子還發(fā)明了更多以花為原料的妝粉:秋日玉簪花發(fā)蕊,剪去其蒂,蒸熟其種子,制成玉簪粉。《紅樓夢》第四十四回“變生不測鳳姐潑醋,喜出望外平兒理妝”中,受了委屈的平兒被寶玉勸到怡紅院,這位怡紅公子忙著獻出好香粉,他打開一個宣窯瓷盒子,里面盛著一排十根玉簪花棒兒,寶玉拈了一根遞給平兒道:“這不是鉛粉,這是紫茉莉花種,研碎了兌上料制的?!逼絻旱乖谡粕峡磿r,果見輕白紅香,四樣俱美,撲在面上也容易勻凈,且能潤澤,不像別的粉澀滯。
除了香粉,宋人還通過蒸餾工藝制作了薔薇露,“此香此味,妙在似花非花,是露非露,有其芬芳而無其氣息,是以為佳?!保ㄇ迦死顫O《閑情偶記》)據(jù)說,慈禧太后在洗浴后,用這種花露輕輕拍遍全身,而且隨季節(jié)不同,所有的花露也不同,比如,夏天常用玫瑰花露,冬天常用耐冬花露。
用來滋養(yǎng)頭發(fā)的桂花油,摻有珍貴名香的畫眉墨、口脂(唇膏),用以唇齒生香的香茶餅子(相當于今天的口香糖)……“香墨彎彎畫,燕脂淡淡勻”,古典美人兒對鏡梳妝的精致畫面,多么賞心悅目,神思向往。
講三個小故事:“牡丹生菜”“釀花飴糖”“花露拌飯”,感受一下古代吃貨的雅致情懷。
南宋學者林洪寫了一部烹飪學名著《山家清供》,記載了一道“牡丹生菜”:“憲圣喜清儉,不嗜殺,每令后苑進生菜,必采牡丹片和之,或用微面裹,炸之以酥?!笔钦f宋高宗的皇后吳氏,喜素食,更愛花,常常命人采來牡丹花瓣,用面粉裹起來,入油輕炸,做成酥脆的甜點。
明末“秦淮八艷”之一的董小宛與復社名士冒辟疆的生活也饒有情趣。冒辟疆喜歡吃甜食,董小宛便常常制作釀花飴糖:將半稠的飴糖加上腌好的梅汁,把色艷香怡的各種花朵,放進飴糖中浸漬,不管浸多久,糖中的花朵依然色香不變,花瓣中卻飽含糖飴汁液,入口甜香軟糯。董小宛還將秋海棠、梅花、野薔薇、玫瑰、桂花等,加上橙、橘、佛手、香櫞的肉或皮,制成香糖,盛在小白瓷碗中,在冒辟疆飲酒之后供他享用。董小宛把瑣碎生活過得浪漫別致。
相比之下,明末文學家李漁的花露拌飯,更顯巧妙:米飯剛熟的時候,用一杯花露澆到飯上再悶一會,這樣,普通的米飯就有了異樣的花香。李漁在《閑情偶記》中說,花露用薔薇、香櫞、桂花三種為上,因為與谷物香氣相近。不要用香氣太濃的花露,花味濃,品不出谷物香,也不算美味。普通的一碗米飯,竟能做出意韻清遠,我們不妨也試試。
釀花飴糖
香篆
吳玲藝在西藏書店工作了幾年,曾經讓她痛苦不堪的過敏性鼻炎不知什么時候,再也沒有犯過。究其原因,發(fā)現(xiàn)竟是聞了一種香。這個香就是入選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楚布寺藏香。
“被故宮選中的楚布寺藏香已經有八百多年歷史,它嚴格依照楚布寺古法傳承秘制,原料少則30種,多則40種。”西藏書店的店長郭芳對楚布寺藏香的工藝非常了解,因為連她自己都不記得去過幾次西藏,進過多少次藏香工廠。
“楚布寺藏香的原料取自青藏高原深山密林中千年古柏配以深山峽谷中天然草藥,謂之‘純’;原料全部采用古老水磨和泉水混合低速研磨,保留了原料的本質藥性,香味獨特而醇厚,淡雅而持久,謂之‘精’;制作工藝特別而講究,所用泉水經過多道過濾,謂之‘凈’;制香所用水源來自楚布寺最潔凈的山泉水, 謂之‘潔’?!?/p>
郭芳還介紹了幾個識香的小竅門。
識香的小竅門
外觀:好香表面勻稱,不染色、不掉粉、不黏粉,較為細直;
顏色:好香的香灰是灰色的,黑色、白色都不正宗;
手感:好香的香灰用手搓起來很細膩,沒有雜質及阻手感;
香味:香味不宜太濃,太濃的香一般都加有香料,聞久了會頭疼。
黃庭堅的《香十德》,對香品內在特質高度概括,對后世香文化的研究具有深遠影響。
與蘇軾、米芾、蔡襄一起被譽為“宋四家”的黃庭堅極其愛香,自稱“香癖”。
黃庭堅58歲時,被貶到廣西宜州,住在嘈雜市集的一座破屋里。其《題自書卷后》中云:“焚香而坐,與西鄰屠牛之機相直?!保ㄠ従佑醒煨瘸舻娜鈹?,我且對之以焚香的寂靜清歡。)可以說,黃庭堅與香互為知己。
黃庭堅作品中記載的香方有:《漢宮香訣》《意合香》《意可香》《嬰香》等,其中,意和香、意可香、深靜香、小宗香最為知名,因與黃庭堅有關,而被稱為“黃太史四香”,宋代陳敬《陳氏香譜》中記錄有這些香方。
載黃庭堅記載的香方中,有其獨特之處:都配有工藝制作說明,比如,香方中會詳細說明合香時要特別注意用料、炮制、配伍,甚至更特殊的還要講究配料、和料、出香等過程中的節(jié)氣、日期、時辰等。
在古代,許多文人都是制香高手,像王維、李商隱、徐鉉、蘇軾、陸游等。在如此珍貴有趣的制香品香技藝中,宮廷藥香的制作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80后的李時亮是非遺傳統(tǒng)藥香手工制作技藝第五代傳人。他沿襲了家族手工制香的技藝,共計有8大項24小項宮廷秘制工序。李時亮家里傳下的經典藥香“禪悅”,要根據(jù)古法炮制注重順性,符合大自然的節(jié)律變化。在春夏之交制作,切、搗、壓、洗、煮、治、揉、曬……一年也就能做出三五百盒,很費工夫。
窗外車水馬龍,屋內香氣悠然。不管是古人黃庭堅,還是現(xiàn)代人李時亮,香都是他們生活中最好的良伴,對香之感悟,同時也是生命的凈化與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