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麗仙,張海龍*,陳華平,林劍峰,鄧寶珍,張鵬,張元光,黃紹平
(1.寧化縣林業(yè)局,福建寧化365400;2.三明市林業(yè)局)
半楓荷播種育苗試驗
賴麗仙1,張海龍1*,陳華平1,林劍峰2,鄧寶珍2,張鵬1,張元光1,黃紹平1
(1.寧化縣林業(yè)局,福建寧化365400;2.三明市林業(yè)局)
采用容器(10cm×10cm營養(yǎng)缽)和田間苗床2種播種育苗方式,進行了半楓荷不同產地種源生長效果比較試驗,結果表明:田間苗床播種苗的生長量較大,平均苗高、平均地徑、平均主根長度、≥5cmⅠ級側根平均條數分別比容器(營養(yǎng)缽)播種苗高出43.0%、58.5%、34.4%、47.8%;福建寧化縣種源的苗木生長量較大,平均苗高、平均地徑、平均主根長度、≥5cmⅠ級側根平均條數分別比江西大余種源高出95.5%、19.3%、52.5%、50.0%、4.5%。
半楓荷;播種育苗;種源比較
半楓荷(SemiliquidambarcathayensisH. T. Chang. )為金縷梅科半楓荷屬常綠喬木,生于海拔600m以下的雜木林中,分布于福建、廣東、廣西、貴州和江西等省區(qū);為我國特有的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具有楓香屬和蕈樹屬兩屬間的綜合性狀,對研究金縷梅科系統(tǒng)發(fā)育有學術價值[1-4]。其根可入藥,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消腫等功效,民間常用于風濕跌打、瘀積腫痛、產后風癱和半邊癱瘓等病癥;半楓荷葉異型,掌狀3裂或一側分裂或不分裂,具有較高的觀賞價植;半楓荷木材優(yōu)良,鏇刨性能良好,是優(yōu)良的用材樹種,具有重要的經濟科研價值和開發(fā)前景[1-6]。因客家人歷來就有用半楓荷根作風濕藥及治半邊癱的傳統(tǒng),受人為破壞嚴重,導致現(xiàn)存資源甚少。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合理利用半楓荷資源,本研究于2015~2016年期間,在參考國內半楓荷播種育苗相關研究的基礎上[7-11],采用容器播種育苗和田間苗床播種育苗方式,進行了福建寧化與江西大余2個不同種源半楓荷播種育苗對比試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xiàn)總結如下。
試驗地位于福建省寧化牙梳山省級自然保護區(qū)豐坪管理所試驗基地內,地處116°39′3″E、26°31′38″N年平均溫度 15~18℃ ,絕對最高溫度40.1℃,最低溫度-9℃ ,年均降水量1700~1900mm,無霜期214~246d。
2.1 材料來源
于2015年11月,采摘福建省寧化縣治平畬族鄉(xiāng)成年半楓荷母樹上的成熟蒴果及采購江西省大余縣科協(xié)良種場半楓荷木質蒴果,種子采回后放置在陽光下曝曬,促蒴果開裂,用棍棒敲擊脫粒,篩去果殼、果柄等雜質,用布袋貯藏待播。
2.2 試驗設計
2.2.1 容器(營養(yǎng)缽)與苗床播種育苗試驗。容器育苗采用密集播種,待出苗長出真葉后移植到10cm×10cm塑料營養(yǎng)缽中(營養(yǎng)土采用黃心土+菜籽餅1%+0.5%復合肥進行配制);苗床育苗采用撒播,待苗出齊后按10cm×10cm株行距進行間苗、補苗;苗床上方搭建遮陰棚,對苗木進行遮陰。
2.2.2 不同種源播種育苗試驗。2個種源都采用營養(yǎng)缽育苗,播種方式、營養(yǎng)土配制、容器規(guī)格及遮蔭方式同上。
苗木生長期內進行除草、松土、防澇防旱、追肥、病蟲害防治等;在苗木速生期,每隔20天用速效復合肥按0.3%~0.5%的濃度由稀漸濃兌水施肥一次,追肥于9月下旬結束,并移除遮陽網。
2.3 調查及統(tǒng)計分析
種子萌發(fā)出齊后,在田間苗床上隨機抽取10株長勢整齊的播種苗,掛牌編號進行生長節(jié)律觀測,15天測定1次,一直到苗木停止生長為止。于2016年12月下旬,參照福建省地方標準《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 (DB35/T517—2004)》[13]的檢測方法對圃地苗木進行抽樣調查和檢測,種源試驗和容器育苗試驗的每個處理各設置1m×1m的樣方4個;實測每個樣方的苗木高度、地徑;并以樣方的平均高和地徑為標準,選擇5株標準株,測定主根長、≥5cmⅠ級側根數。試驗數據用dpsv7.55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3.1 苗木年生長節(jié)律
于2015年2月10日進行播種,4月15日開始出苗,5月31日左右幼苗出齊,根據苗木的高徑生長規(guī)律,分為出苗期、生長初期、速生期、生長后期4個時期;其中:苗高生長量以速生期最大,占全年的54.4%,后期增粗緩慢;地徑在苗高停止生長后繼續(xù)生長,生長量占全年生長量的42.4%, 12月下旬后高徑生長停止(見表1)。
表1 半楓荷1年生苗木生長過程及生長量
3.2 容器和田間苗床育苗的效果比較
表2可以看出,田間苗床播種苗的平均苗高、平均地徑、平均主根長度、≥5cmⅠ級側根平均條數分別比容器(營養(yǎng)缽)播種苗高出43.0%、58.5%、34.4%、47.8%,經方差分析及顯著性檢驗,差異顯著(見表2~3)。說明容器(營養(yǎng)缽)的土壤營養(yǎng)空間限制了半楓荷苗根系的生長,從而影響其高徑及根系的生長。
表2 半楓荷容器苗和田間苗床苗的生長量指標
表3 半楓荷容器苗和田間苗床苗生長量的方差分析及顯著性檢驗
3.3 不同產地種源的半楓荷生長量比較
表5可以看出,福建寧化的半楓荷種源田間苗床播種苗(株行距為10cm×10cm)平均苗高、平均地徑、平均主根長度、≥5cmⅠ級側根平均條數分別比江西大余種源高出95.5%、19.3%、52.5%、50.0%、4.5%,經方差分析及顯著性檢驗,差異顯著(見表4~5)。
表4 不同產地種源半楓荷生長量指標
表5 不同產地種源半楓荷生長量方差分析及顯著性檢驗
4.1 半楓荷1年生播種苗的生長過程劃分為出苗期、生長初期、速生期、生長后期4個時期。生產中要根據苗木的生長特點做好遮蔭、松土除草、灌溉、追肥、越冬管理等工作。
4.2 半楓荷田間苗床播種苗的苗高、地徑、主根長度、≥5cmⅠ級側根數均比容器(營養(yǎng)缽)播種苗有顯著提高, 田間苗床播種苗的生長量較大,平均苗高、平均地徑、平均主根長度、≥5cmⅠ級側根平均條數分別比容器(營養(yǎng)缽)播種苗高出43.0%、58.5%、34.4%、47.8%;雖然半楓荷容器苗比大田苗床苗當年生長量較低,但考慮到造林成活率等因素,宜采用容器育苗,以提高移栽成活率。
4.3 經調查,本地種源比外地種源苗木生長量差異較為顯著,福建寧化縣種源的苗木生長量較大,平均苗高、平均地徑、平均主根長度、≥5cmⅠ級側根平均條數分別比江西大余種源高出95.5%、19.3%、52.5%、50.0%、4.5%。說明在育苗造林時,不要盲目引種外地種源,應注意適地適樹,優(yōu)先考慮鄉(xiāng)土樹種,才能在發(fā)揮生態(tài)效益的同進,提高經濟效益。
4.4 影響半楓荷苗木生長量的因素還有土壤條件、施肥、灌溉及當年的氣溫、降水量等因素,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
[1]傅立國,金鑒明.中國植物紅皮書——稀有瀕危植物[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326.
[2]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J].植物雜志,1999(5):4-11.
[3]張清其.福建植物志(第二卷)[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48-250.
[4]趙厚濤,宋培良,韓國蕓.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半楓荷的最新研究進展[J].北方園藝,2010(21):210-212.
[5]李日鴻.沙縣混生半楓荷闊葉林群落特征研究[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5(13):34-36.
[6]黃健鋒,陳定如.珍稀植物伯樂樹和半楓荷的生物學物性及園林應用[J].廣東園林,2008(1):46-49.
[7]曹展波,林小凡,楊樺等.半楓荷實生苗生長規(guī)律及培育技術[J].南方林業(yè)科學,2015(10):18-21.
[8]張冬生,凌發(fā)湘,凌巧逢等.半楓荷育苗及造林技術[J].林業(yè)實用技術,2006(9):47-48.
[9]邱全生,劉旅平.半楓荷幼苗培育技術及比較[J].南方林業(yè)科學,2015(12):36-38.
[10]唐邦權,韋興橋,安云虹.半楓荷實生播種育苗技術 [J].林業(yè)科技,2012,37(6):33-34.
[11]羅桃,徐潤,王玉奇等.珍稀植物半楓荷——育苗造林技術[J].林業(yè)實用技術,2012(8):24-28.
[12]邱國光.半楓荷綠化大苗山地培育關鍵技術研究[J].林業(yè)勘察設計,2016(2):59-62.
[13](DB35/T517—2004)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S].福州:福建省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2004.
SemiliquidambarcathayensisSowSeedingTest
Lai Lixian1, Zhang Hailong1, Chen Huaping1, Lin Jianfeng2, Deng Baozhen2, Zhang Peng1,Zhang Yuanguang1, Huang Shaoping1
(1.Ninghua Forestry Bureau, Fujian 365400; 2.Sanming City Forestry Bureau)
The container (10cm×10cm nutrition bowl) and 2 field seedbed sowing method, wereSemiliquidambarcathayensisfrom different provenances comparison of the growth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seedbed of sow in the field of increment is bigger, average average seedling height, ground diameter, average length of taproot, 5 or more cm article average grade Ⅰ lateral root number higher than containers (block) of sow respectively 43.0%, 58.5%, 34.4%, 47.8%, The seedling growth of fujian ninghua provenance is bigger, average average seedling height, ground diameter, average length of taproot, 5 or more cm Ⅰ level of lateral root number of article on average were higher than the jiangxi da yu provenance 95.5 %, 19.3%, 52.5%, 50.0%, 4.5%.
Semiliquidambarcathayensis; Sow seeding; Provenance comparison
2017-03-20
福建省林業(yè)科研項目(閩林科【2015】1號)
賴麗仙(1973-)女,營林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森林資源培育工作;*通訊作者:張海龍,男(1974-),營林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森林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E-mail: 392826626@qq.com。
DOI.:10.13268/j.cnki.fbsic.2017.04.008
S723.1+3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