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淡如
人們吵架,往往不是因為剛開始那件事真的很嚴重,而是在溝通過程中,開始對對方的態(tài)度或語氣有意見。最后氣的不是原來的事,而是因為被挑釁的感覺實在不舒服。
人們吵架的狀況,都很像幼兒。幼兒一次比一次大聲,希望能用聲音壓倒別人,而成人們因擅長語言,吵架方式會變成辯論,筆戰(zhàn),明嘲暗諷,事實上本質并沒什么不同。
而幼兒還比我們強,因為兩人還不會說道理,所以只能拼了命比聲,不懂也不會做進一步的語言攻擊,沒有遭到什么心靈或自尊的傷害,過了一分鐘就盡釋前嫌。大人沒這么簡單,一吵就變得明槍暗箭冤冤相報何時了。
一件小事,讓我有了奇妙轉變。那天我接獲一位友人的信件,他認為我在節(jié)目中說的故事在影射他,寫了千言書來責備我,信中充滿火藥味,更夾著強酸味。我收到信,對他的自行對號入座也不高興,我認識的那行業(yè)的人并不止他一個。我心里懷疑他是精神有問題,回了幾句,也沒客氣到哪里去。
當我感覺我自己也很幼稚地變成想要“以暴止暴”之后,我重發(fā)了一封信,跟他道歉?!拔艺娴牟皇窃谡f你,但你的確因為我說的故事而不高興,讓你心情惡劣,我確實該道歉!”
人,還真永遠不用期待別人先行轉變態(tài)度。不多久,他也善意地回信,說自己想太多了,一時氣憤,希望不要損傷友誼。
是的,任何吵架都是幼稚,氣勢和口才壓過一個人,難道就會讓人心服?吵架,原是未脫離幼兒期。我們總可以找到別的方法。如果目的不是“一刀兩斷”,期待的不是“多一個仇人”,那么,千萬別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