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陶
戈登·摩爾——就職于仙童半導體公司時期的他醉心技術,提出了摩爾定律;出走后,“摩爾定律”幫助英特爾構筑了領先的商業(yè)模式。
就像摩爾定律至今仍然保鮮,戈登·摩爾的雙面人生也依舊為人津津樂道。
第一個大學生
戈登·摩爾出生在舊金山北部佩斯卡德羅的一個小農場里。時值1929年,美國的經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而佩斯卡德羅遠離海岸,且交通不便,因而逐漸“變成了一個死氣沉沉的地方?!?/p>
十年后,戈登·摩爾因為父親的升遷而舉家來到了加州紅杉市。呈現在戈登·摩爾渴求的眼睛里的是更為廣闊的世界。
他的數學、體育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高中時代,摩爾在這兩方面的天賦已經明顯地表現出來。他能輕松地在與數學有關的課程中取得高分,同時還是4個不同體育項目運動隊的隊員,并且都表現得十分出色。
摩爾后來回憶童年時光時承認,那時他把更多的時間花在了體育而不是學習上。直到上高中的最后一年,他才靜下心來真正地用功讀書。作為一個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戈登·摩爾成為家族中第一個大學生。
進入大學,他先在圣約瑟州立大學學習了兩年,然后又轉入加州伯克利大學讀書,并于1950年獲學士學位。此后,他繼續(xù)在位于帕薩底那的加州技術學院學習,并于1954年獲物理和化學博士學位。
之后,戈登·摩爾開始了自己的實踐,來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應用物理實驗室工作,研究方向是觀察紅外線吸收性狀和火焰分光光度分析。
但是隨著研究小組上司的離去,研究室名存實亡。戈登·摩爾曾回憶那段迷茫的歲月:“我開始計算自己發(fā)表的文章,結果是每個單詞5美元,對基礎研究來說這相當不錯。但我不知道誰會讀這些文章,也不知道政府能否從中獲得相應的價值。”
迷失中,戈登·摩爾逐漸意識到自己實際上想接觸的是與實際應用聯系更為密切的東西,于是他接受了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威廉·肖克利的招募,成為了肖克利半導體公司中的一員干將。
摩爾定律的誕生
肖克利在才華橫溢的年輕人眼里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人物,但實際相處的時候,這些年輕人又很難接受他的行事風格。
偶像人設的崩塌對于戈登·摩爾來說是難以接受的,但是好在這幾位青年才俊之間的友誼在日后被證明更具價值。
實驗室開設一年,竟然連一個正經的產品都沒有生產出來。面對如此尷尬的境地,8個年輕人開始醞釀“出逃”。戈登·摩爾最好的朋友——羅伯特·諾伊斯雖然遲遲沒有下定決心,但最終還是被眾人說服。
諾伊斯做出決定后,8個人毅然決然選擇出走。得知此事后,肖克利勃然大怒,“八叛逆”的名號由此而來。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不太光鮮,但是“八叛逆”對于硅谷而言,卻意味著一個輝煌篇章的序幕即將被拉開。
1957年9月,“八叛逆”手拿《華爾街日報》,按紐約股票欄目挨家挨戶尋找合作伙伴,遍訪35家公司,都以失敗告終。最后,他們找到了一家地處紐約名叫仙童的攝影器材公司。
仙童公司老板費爾柴爾德雖然年過六旬,但是他對這些年輕人的判斷非常果斷。他提供了3600美元的種子基金,要求他們開發(fā)和生產商業(yè)半導體器件,自己則享有兩年的購買特權。至此,“八叛逆”正式在硅谷創(chuàng)辦仙童半導體公司。
仙童的初期是美好的,各盡其職的團隊很快收獲了IBM的訂單。到1958年底,仙童公司已經成為硅谷成長最快的公司,他們創(chuàng)造的商業(yè)奇跡也被稱為“淘氣孩子們創(chuàng)造的奇跡”。甚至曾經對他們的出逃而怒不可遏的肖克利,也識趣的改口稱他們?yōu)椤鞍藗€天才的叛逆”。
戈登·摩爾是技術派,因此在仙童時期,對技術的傾心最終令他提出了“摩爾定律”——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句話說,即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兩倍以上。
當時,這一發(fā)布在《電子》雜志上的論文并未掀起多大的漣漪,反而,仙童公司的經營卻陷入了危機,隨著分公司的壯大,母公司將利潤都支援費爾柴爾德總公司,以維持盈利水平。仙童大批精英在不滿之下紛紛出逃創(chuàng)業(yè)。
1968年,戈登·摩爾出逃,英特爾正式成立。
CPU稱霸
英特爾及時轉變了公司戰(zhàn)略,聚焦在微型計算機的“心臟”部件。
英特爾成立之初,CPU并不是英特爾的業(yè)務方向。戈登·摩爾與羅伯特·諾伊斯都認為存儲器芯片將是最有潛力的產品。
從1969年雙極處理64位存儲器芯片,代號為3101;到1972年,乘勝推出的第一個容量為1KB的動態(tài)隨機存儲器1103。物美價廉的產品瞬間供不應求,它的誕生正式宣告了磁芯存儲器的滅亡,并最終開啟了個人電腦革命。
英特爾在踐行“摩爾定律”的路上走得愈發(fā)順利。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英特爾在存儲器芯片行業(yè)的龍頭地位都不曾動搖,直到日本松下的3200芯片推出。生態(tài)格局發(fā)生了扭轉。
作為對標英特爾8087芯片的產品,松下的3200芯片已經上市就靠低成本高性能迅速占有了美國市場。在沖擊下,英特爾芯片的價格一落千丈,跌幅超過80%。
此時的戈登·摩爾沒有戀戰(zhàn),及時轉變了公司戰(zhàn)略,聚焦在微型計算機的“心臟”部件——CPU。技術研究出身的戈登·摩爾判斷準確,成功押寶個人電腦的崛起。
1985年起,英特爾同康柏聯合研制以80386微處理器為基礎的新型計算機,并于1987年推出運算速度比IBM 個人計算機快三倍的臺式386計算機。從此,英特爾再次成為芯片霸主。
隨后,戈登·摩爾功成身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