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姜乃強
難忘,恢復高考的那些重要時刻
文 | 本刊記者 姜乃強
1977年8月8日,鄧小平作出了一項決定中國未來前途命運的偉大決策:“今年就要下決心,恢復從高中畢業(yè)生中直接招考學生,不要再搞群眾推薦?!边@一年,停滯十年之久的高考得以恢復,一個新的時代從此開啟——
2017年7月高校錄取季,甘肅殘疾考生魏祥被清華大學錄取了!魏祥的命運,因高考迎來了新的轉折。消息不脛而走,多少人為之欣喜感動?!40年來,高考不僅幫助普通學子圓夢校園,更帶給這些特殊考生驚喜與希望。
高考,凝聚了幾代學子的記憶與情感,飽含著無數(shù)家庭的淚水與歡聲。40年,有超過1億名學子通過高考進入大學校園,高考令一代又一代國人通過知識改變了命運。而這一切,得益于40年前高考的恢復,那是一個重要的拐點。
擺在記者面前的,是幾份泛黃的科教工作座談會簡報,它的刊出日期為1977年8月,由中國科學院與教育部編。這些普通的簡報記載了當年“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專家們“改進招生辦法,保證新生質量”的呼聲與建議。
在那個年代,高校是如何招生的?“文革”開始后,以考試選拔新生的招生辦法被廢除。從1970年起,雖然高校陸續(xù)恢復招生,但實行所謂“自愿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復審”的辦法。其結果是錄取新生沒有客觀標準,“走后門”上學成風,學校新生文化水平下降,學校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
“被推薦到大學來的學生,許多人甚至還要補習初中甚至小學的基礎課程,大學的質量如何保證?”座談會上,改革高校招生制度成為代表們熱議的話題。而在那時,恢復高校招生入學考試制度,更是民之所望、民之所求的大事。
8月8日,鄧小平在科教座談會上果斷拍板:“今年就要下決心,恢復從高中畢業(yè)生中直接招考學生,不要再搞群眾推薦?!蹦鞘且粋€令人難忘的歷史時刻。據(jù)教育部考試中心原主任趙亮宏介紹,根據(jù)鄧小平的這一精神,教育部于當年8月13日再次召開全國高校招生會議,修正了之前于6月召開的年度招生工作會議精神。
新召開的全國高校招生會議歷時44天,草擬了《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此后,文件經鄧小平同志親自修改,于10月3日經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通過,10月12日由國務院批轉下發(fā)。新的招生辦法,從制度上恢復了以考試成績擇優(yōu)錄取新生的做法。
鑒于當年暑期已過,高考時間被延至冬季,由各省份自行命題,沿用“文革”前文理分科的辦法,文理兩類都考政治、語文、數(shù)學,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那一年的高考,成為有史以來我國唯一一次在冬季舉行的高考。
恢復后的高考已經走過了40年,而關于當年“政審”的一些規(guī)定,在今天的年輕人看來似乎不可思議。那一年,是鄧小平親手搬掉了橫亙在千百萬青年學生面前的“政審”大山,使他們能夠一路坦途,闊步邁入高等學府?;厥淄?,曾在教育部學生司工作多年的中國教育報刊社原社長趙書生記憶猶新。
>>七七級大學生
新中國建立以后,從195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開始,即設立了對考生的政治審查制度。其內容是,對考生的家庭出身、直系親屬和主要社會關系的政治情況,以及考生本人的政治表現(xiàn)、思想品德情況進行考查?!罢彙睕Q定著考生能否被錄取以及錄取到哪所院校、哪一專業(yè)。
“政審”在特定年代有著特定要求。解放初期,國家對高校設立的專業(yè)進行了劃分,包括絕密專業(yè)、機密專業(yè)、一般專業(yè)。如與國防軍事等有關的專業(yè)為絕密專業(yè),錄取學生的家庭出身必須是工人、貧下中農和革命干部,其直系親屬和主要社會關系必須純而又純,不能有任何問題。
趙書生記得,1977年8月4日,教育部在報送中央的《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中提出:政治審查要全面貫徹黨的階級路線,要注意成分,但不唯成分論,重在政治表現(xiàn)。在保證“工農及其子女有享受教育的優(yōu)先權”的前提下,注意適當招收確實表現(xiàn)好的剝削階級家庭出身的子女和“可以教育好的子女”。
8月8日,鄧小平同志發(fā)表了重要講話,對恢復高考作了明確指示。因為與小平同志講話精神多有不符教育部遂撤回8月4日呈報的招生工作《意見》,并按照鄧小平同志的指示,再次召開了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9月30日,教育部再次向中央呈報招生工作的《意見》。
小平同志看到《意見》中關于考生政治條件的規(guī)定時,認為“太繁瑣”,并提出“招生主要抓兩條:第一是本人表現(xiàn)好,第二是擇優(yōu)錄取”。10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轉下發(fā)的文件中,小平同志親自修改的“政審表述是:政治歷史清楚,擁護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勞動,遵守革命紀律,決心為革命學習。
趙書生回憶,那年高考結束進入錄取階段,教育部來了兩位上訪女青年。兩人都是北京知青,她們高考成績都非常優(yōu)秀,一位是北京市文科第二名,另一位是縣里的文科“狀元”。但縣里扣住了她們的檔案。關于理由,一是她們在民辦教師崗位做得好,是縣里的緊缺人才;二是兩個人的直系親屬和主要社會關系中,有所謂的歷史問題。
接待她們后,招生處作了認真研究,認為她們是老三屆高中畢業(yè)生,出生在新社會,一直受黨的教育培養(yǎng),政治歷史清楚,工作表現(xiàn)突出,高考成績優(yōu)秀,應予錄取,并把這一情況報告了教育部領導。隨后,按部里指示,招生處當即發(fā)函并派專人赴北京市招辦。最后,兩位女青年分別被北京師范大學和北京師范學院錄取。
趙書生表示,類似的案例在恢復高考期間多有發(fā)生。如十年動亂期間,一些考生的家長說錯了話辦錯了事,他們的子女能否被錄取等,都是需要面對的新問題。依據(jù)小平同志“主要看本人政治表現(xiàn)”的指示精神,各地招生部門嚴格把握政策界限,從而使一批有類似情況的考生被順利錄取。
恢復高考,原本是指恢復應屆高中畢業(yè)生的升學考試制度。但是,十年積壓的數(shù)千萬社會知識青年怎么辦?談起這一話題,教育部學生司與考試中心的專家們感慨頗多。
根據(jù)鄧小平的意見,國務院轉發(fā)的教育部《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規(guī)定:凡是工人、農民、上山下鄉(xiāng)和回鄉(xiāng)知識青年、復員軍人、干部和應屆高中畢業(yè)生,符合條件的均可報考,從而為積壓十年的社會青年上大學創(chuàng)造了條件。
當年,正是在鄧小平的關懷下,高考破例為大齡青年開了綠燈。國務院轉發(fā)的教育部《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特別規(guī)定:對實踐經驗比較豐富并鉆研有成績或確有專長者,年齡可放寬到30歲,婚否不限。《意見》還規(guī)定:工齡達到一定年限者可以帶工資讀書。
1977年11月至12月間,全國各省、市、區(qū)分別舉行了高考,全國570萬人報考,錄取工作于1978年1月開始進行,招生計劃為21.5萬人,實際錄取了27.8萬人。這次高考的錄取率僅為5%,是中國高考史上錄取率最低的一次高考,但與曾經的“推薦制”相比,考生的質量得到了保證。
匯聚了積攢11年的人才,1977年的高考父女、兄妹、師生、夫妻同上考場,并不鮮見。考生中,年齡最大者為37歲。經過公平的考試選拔,進入各級各類大學的學子們,許多人在日后成為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如今,這一批人大多已經退休,但對于他們而言,“高考改變命運”的體會是刻骨銘心的。
回望40年,恢復高考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使得一批又一批走出校門的大學生成為國家各領域發(fā)展建設的中堅力量。學子們在實現(xiàn)個人夢想同時的,為國家發(fā)展作出了杰出貢獻。40年,日益普及的高等教育,為中華民族的騰飛提供了人才支撐。
恢復高考以來,為適應社會對人才的渴求,中國高等教育招生人數(shù)穩(wěn)步增長,直至1999年迎來大規(guī)模擴招。當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160萬人,比1998年增加52萬人,增幅高達48%,錄取率首次突破50%。此后,中國高等教育迎來了從“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轉變。
如今,高考超過80%的錄取率,讓學子們上大學已不再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般競爭激烈,但學生們上重點大學的競爭依然火爆。高考招生,院校與學生的關系也正在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40年前“有學就上”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學生有了更大的自主選擇權。
1977年的作文題
(部分省市)
北京:我在這戰(zhàn)斗的一年里
天津:他像雷鋒同志那樣;宏偉的目標鼓舞著我
上海:“知識越多越反動”嗎
湖南:園丁贊歌——記我最尊敬的一位老師
四川: 《一個青年礦工的變化》讀后感
山東:難忘的一天;致全國科學大會的一封信
河南:我的心飛向毛主席紀念堂
甘肅:不到長城非好漢
福建: 《大慶見聞一則》讀后感
湖北:學雷鋒的故事
遼寧:在沸騰的日子里;談青年時代
寧夏:在我報考大學的時候
安徽:從“科學有險阻,苦戰(zhàn)能過關”談起
1977年的錄取線(部分省市)
從“一考定終身”到自主招生,從“寒門再難生貴子”到高招錄取向貧困地區(qū)傾斜,從文理分科到文理不分科自己選擇擅長科目,特別是新一輪高考改革提出,招生學校依據(jù)學生統(tǒng)一高考和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擇優(yōu)錄取,高考在各界的期許中不斷變革完善。
40年,高考為國選才,推動了教育改革與社會進步,高考制度本身,也隨著時代發(fā)展不斷改革。記者采訪中,許多專家表示,恢復高考的一個重要意義,是在“文革”后人才匱乏、青黃不接的情況下,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了一批高素質與高質量人才。
“恢復高考,在全社會樹立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風尚,調動了青少年的學習積極性;恢復高考,重塑了公平公正的價值觀,使所有人都有機會站在一個起點上公平競爭,是一項意義重大且深遠的改革?!苯逃靠荚囍行闹魅谓撜f。
“阿基米德說過一句話: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痹诮逃靠荚囍行氖讓弥魅螚顚W為看來:如果把改革開放、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比作“地球”,那么1977年恢復高考就是撬動它的“支點”。
高考改革大事記
●1977年,高考招生恢復統(tǒng)一考試制度,高校招生實行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yōu)錄取。當年報考人數(shù)約570萬人,錄取人數(shù)約27萬人。
●1985年,國家計劃外自費生的出現(xiàn),讓國家招生制度變成了不收費的國家計劃招生與收費的國家調節(jié)招生同時并存的“雙軌制”。
●1985年以后,高考考試的總體趨勢向減少考試科目方向發(fā)展,理科7門、文科6門均減為“3+2共5門,上海實行“3+1”方案。
●1990年,高考第一次全面推行標準化考試,旨在用科學的方法對考試誤差進行最大限度的控制。
●1994年,高等教育試行“并軌”招生,消除了國家計劃招生和調節(jié)招生的錄取分數(shù)差距。
●1999年,開始推行“3+X”科目考試方案廣東率先開始在科目設置和考試內容上進行改革;高校開始擴大招生數(shù)量。
●2001年,取消對高考考生在年齡和婚姻狀況上“不超過25歲”與“未婚”的限制;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實現(xiàn)網上錄取。
●2003年,北大、清華等22所高校被賦予5%的自主招生權;夏季高考時間由傳統(tǒng)的7月提前到6月。
●2004年,所有考生在考前簽署“考生誠信考試承諾書”。
●2005年,實施以“六公開”為主要內容的高校招生“陽光工程”;全國20多個?。ㄊ?、區(qū))相繼在高考中采用網上閱卷。
●2007年,首批試行新課改的海南、廣東、山東寧夏4省區(qū)迎來新課程高考;教育部直屬6所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
●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要求各地12月31日前出臺異地高考辦法。
●2014年,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啟動作為試點的上海、浙江率先出臺改革方案。
●2016年,全國26個省份使用統(tǒng)一命題試卷,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5省市仍為分省命題。
●2017年,上海、浙江兩地迎來全新的“3+3模式高考:外語可考兩次,學生自選3科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計入總成績。
(本刊記者 李錚 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