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久華
[摘要]公共參與素養(yǎng)是高中生在政治學習中必須培塑的素養(yǎng)之一,機械的講解無法形成這一素養(yǎng)。在信息化背景下,通過對社會事務的討論與相關材料的學習與研究,有利于學生形成公共參與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政治;信息化背景;公共參與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7)22005701
當下的高中政治課程教學,所追求的已經(jīng)不是簡單的知識堆砌,無論是課程改革十數(shù)年的驅動,還是學生的發(fā)展需要,或是當下高考試卷上靈活度越來越大的試題,包括當前正熱烈討論的核心素養(yǎng),實際上都將教學指到一個方向,那就是學生的公共參與問題。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角度來看,這肯定是學生所亟需的素養(yǎng),而其培養(yǎng)與塑造離不開教師的努力??紤]到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狀,筆者嘗試依托信息化背景,在課堂上培塑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高中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及形成
公共參與素養(yǎng)中有兩個關鍵詞:一是公共;二是參與。公共、參與已經(jīng)成為當下社會的兩個熱詞,上至最高層提出的向社會提供公共產(chǎn)品,下至普通百姓對更良性社會的需求與更廣泛的社會參與,都是公共、參與的最好注腳。作為一個高中生,沒有理由也不可能回避這一社會發(fā)展趨勢。當一個個體在社會中表現(xiàn)出良好的公眾形象,表現(xiàn)出較高的參與度時,我們就認為這是一種好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對于高中生來說,形成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最佳途徑是參與到社會當中去,但當前讓學生通過廣泛的社會參與來形成公共參與素養(yǎng)是不現(xiàn)實的,而信息社會的發(fā)展為此打開了一扇窗,從而讓高中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形成有了可能。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社會中的一些有價值的案例運用到課堂上,既保持其在社會中原有的形態(tài)與生命力,又保持其啟發(fā)作用,讓學生在對這些社會事務的思考中獲得認知,并創(chuàng)設有效的情境,以讓學生在情境中實現(xiàn)認知的遷移,就是形成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
二、社會信息催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
高中政治課堂上,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引入社會事件,讓學生學會在事情的選擇、判斷中形成科學的認知,并結合上一點的總結,是培塑學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一種策略。
在“我國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的教學中,需要強調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堅持權利與義務相統(tǒng)一,堅持人民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相結合的原則。顯然,只是機械記憶這些知識點,是無法形成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而要學生理解這些知識點并使之影響他們自身的言行,則需要教師借力社會信息。為此,筆者選擇了由權威部門主辦的一本雜志中提及的村民民主選舉的例子,讓學生對該例子進行討論。
選擇這個例子的原因在于,學生雖然少有直接參與村民民主選舉的經(jīng)歷,但其家庭成員是有的,可以咨詢家庭成員的看法,而且此案例與高中政治生活教學中的知識點是密切相關的,因此其兼顧了教材與生活兩方面,可以讓學生在對其的討論與研究中有所收益。
在討論研究的過程中,學生起初的觀點比較一致,即當前的村民民主選舉有“虛”的一面,不能完全體現(xiàn)村民的真實意志。于是筆者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是你參與其中,你會如何投出自己的一票?讓學生圍繞這個話題展開討論。在筆者的鼓勵下,學生的討論熱情高漲。筆者注意到他們剛開始討論的重點集中在“民主”與“真實”兩個方面,具體說就是如何讓民主選舉變得更為真實,如何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意志并投出莊嚴的一票。隨著討論的深入,他們的思維轉向了政治參與的更廣泛的層面,比如說結社與游行集會等,并相對形成了一種傾向性的認識,即這些手段更能有效保護自己的權利。
待學生討論(并未形成共識)之后,筆者再給他們提供了另一篇文章——《公民政治參與的價值爭論》(用電子白板呈現(xiàn),以利于在后面的討論過程中做標記),讓他們自主閱讀并結合剛才自己的觀點進行思考,要求他們能夠結合文中觀點說出自己的認識。這一閱讀材料的介入,將課堂推向了一個小高潮,因為很少有政治課堂上閱讀如此長文的情形,而閱讀之后,學生發(fā)現(xiàn)原來政治參與和所持的對民主的理解有著相對應的關系,民主也有“參與型民主”與“反參與型民主”,而有的學生又聯(lián)系到“網(wǎng)絡民主”……討論的過程是熱烈的,而結果則相對趨同了,即民主參與必須在法律范圍內進行,在不知不覺當中,一些激進的觀點被消弭了。
這樣的教學過程,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
三、公共參與素養(yǎng)反作用于社會
素養(yǎng)是會反作用于社會的,良好的素養(yǎng)在反作用于社會時,一定是能夠讓社會更為祥和與安定的。
在上面所舉的例子中,學生的觀點由分散變得趨同,由激進變得理性。筆者相信,學生以這樣的心態(tài)進入社會,一定可以更理性地看待社會事務,一定會以一種更理性、成熟的身份進入社會,而這便是一種真正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
綜上,信息化背景下,在開闊的教學視野下,利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yǎng)是可能的、可行的,值得教師對此進行積極探索并實踐。
(責任編輯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