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贠冬鳴 《田辛甫和他的時代》編著者
特稿 Special Topic
辛甫老的話語與糾結《河北畫報》創(chuàng)刊六十周年系列報道
——田辛甫
文贠冬鳴 《田辛甫和他的時代》編著者
田辛甫 (1911.2-1985.4),河北大名人,1927年入河北省立第七師范學校,師從白壽章習花鳥畫,后留校任教。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8年任大名縣四區(qū)抗戰(zhàn)大眾劇團團長。后任《 黎明報》《人山報》編輯,創(chuàng)辦《冀南畫報》。1954年入中央美術學院進修。歷任河北省文聯(lián)美術部長、省美術工作室主任、《河北畫報》總編輯、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河北分會主席、河北省文化局顧問。
一個人的不朽,緣于后人的敬仰。
關于名望,學者章詒和說道:“一是先天名望,如一個人占據(jù)著一定的位置,或擁有一定的財富和頭銜以及血統(tǒng)等等。這些帶來名望的東西,都獨立于個人之外。另一類是個人的名望完全是由自己來體現(xiàn),靠長年累月積累而成。”從這種意義來講,田辛甫老人兩者兼而有之。
辛甫老辭世已32載,卻仍在河北畫壇的視線中洋溢著生命氣息。而由他“締造”的知名期刊——《河北畫報》,亦彳亍而行且涉過整整一個甲子。應該說,該刊峰回路轉的發(fā)展路徑,同樣是構成辛甫老名望的元素……
1956年歲末,田辛甫結束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學業(yè)返回省城保定。旋即,河北省美術工作室撤銷,其部分業(yè)務并入省群眾藝術館。該室主任田辛甫便自動離職,而轉任《河北畫報》總編輯。辛甫老抗戰(zhàn)時期曾任徐向前麾下《黎明報》《人山報》編輯,所創(chuàng)辦的《冀南畫報》全部23期曾在第一屆全國文代會上展出,也因此見到毛主席,此項任命辛甫老可謂如愿“歸隊”。但直到翌年春,河北省政府編辦才為畫報社批設18人的編制,并開始籌備出刊。試刊號得到廣泛認可后,散發(fā)油墨清香的《河北畫報》創(chuàng)刊號于8月面世。親身聆聽過齊白石教誨的辛甫老,本期除刊登作品《向名畫家齊白石學習》,還刊載了他署名“初文”的短文《繪畫大師齊白石》。
《河北畫報》創(chuàng)刊號于1957年8月面世,本期除刊登田辛甫作品《向名畫家齊白石學習》,還刊載了他署名“初文”的短文《繪畫大師齊白石》。
鐵揚:“我說田老是我省一位有代表性的畫家,是指他在所處時代里,以自己所掌握的國畫形式,著實為那個時代助威吶喊過。對于國家每個有關政策的實施,一些口號的發(fā)布,田老都力圖把它們用藝術的形式來表達歌頌。”圖為由田辛甫創(chuàng)作的《收獲歸來》,刊登于《河北畫報》1958年9期封底。
1958年,“大躍進”熱浪席卷全國,因直轄市天津劃歸河北,省會遂遷至天津。辛甫老又隨河北畫報社舉家遷往津門。此間,畫報社與河北省美術工作者協(xié)會為一套人馬,而“美協(xié)主席”僅僅是執(zhí)掌了一枚公章。在花鳥畫淪為封建糟粕的年代,辛甫老仍矜持地忙里偷閑,閉門潛心揮毫以寄托情感。趙貴德先生曾對筆者談到,那時一切以政治為中心,搞業(yè)務則如驚弓之鳥。比如田辛甫時常告誡手下編輯,上班時間不要畫畫,而他自己卻時常插上門偷偷畫寫意花鳥。是年秋,48歲的田辛甫回家鄉(xiāng)大名參加“三秋”,為期三個月。老人后來回憶道:
田辛甫與時任河北省長李爾重在一起
田辛甫與曾任河北藝術師范學院美術教授的李駱公在一起
在保定蓮池書院田辛甫畫展上,田辛甫(左二)、趙信芳(左一)、鐘志宏(右二)在一起。
刊登于《河北畫報》1958年12期上的《農(nóng)村生產(chǎn)組畫》
……和農(nóng)民實行“三同”(既同吃、同住、同勞動)。住在窩棚里 ,吃的是粗糧,學會了收割莊稼、拔草、深翻地。那時正貫徹大躍進、人民公社、總路線,我看到人民群眾的革命干勁及茂盛的莊稼,感到一切都是新鮮的,因此受到很大教育和鼓舞。在生活寫生的基礎上,整理了一套《農(nóng)村寫生》,又配了詩,在《河北畫報》發(fā)表。
肩負總編輯和美協(xié)主席重任的田辛甫,并未稀釋自己藝術家的使命。1958年第2期《河北畫報》又發(fā)表詩配畫《同慶豐年》。這幅畫不僅在天津美術出版社出版,還被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主辦的《美術》月刊封底刊登。年畫《瓜果滿院》和《毛主席和青年農(nóng)民談話》也由天津美術出版社出版。是年,該刊第4期又刊載老人所作年畫《毛主席在山區(qū)》?!逗颖碑媹蟆?958年第7期田辛甫還以春雨為筆名,發(fā)表了《我國壁畫的歷史發(fā)展》。以畫筆謳歌時代贊頌領袖,田辛甫內心是無比暢快的,其力作《渚龍河畔起烽煙》(合作)入選“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二十周年全國美展”,此次展覽后被中國美協(xié)確定為第三屆全國美展,恢弘巨制《建明公社圖卷》參加河北省美展并由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其間又為人民大會堂河北廳,及中國歷史博物館繪制《狼牙秋色》《大禹治水》(均為合作)。而他所迷戀的花鳥畫藝術探索,則依舊悄然實踐著。譬如《蝴蝶海棠》《象牙紅》《雙鷺》《荔枝》《地竹》《桃子》《燈塔花》《瓜蔞》《雞冠花》《葡萄》等等,均為此間佳作。特別是作品《收栗子》,辛甫老將花鳥、山水和人物畫技法加以糅合,做出大膽嘗試,真正實踐了毛主席藝術“推陳出新”的主張。
關于此間辛甫老的藝術勞作,韓羽先生在其個展前言里曾寫道:“辛甫老為我省美術界主要組織者,畫刊編輯者,他的畫則是從這繁忙工作的空暇中擠畫出來。”田老仙逝后,韓羽又撰文稱:“我們二人相處了三分之一世紀。一起下鄉(xiāng),一起作畫,一起辦刊物,就連‘文化大革命’時挨批都是在一起……多年來給我的印象是,除了看稿子,開會,無論何時進到他屋里,總是看到他揮毫作畫?!?/p>
1960年7月,田辛甫出席第三次全國文代會和中國美協(xié)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同時加入該協(xié)會。翌年2月,由于國家經(jīng)濟陷入困境,《河北畫報》被迫???月,《河北畫報》更名為《河北美術》繼續(xù)出版。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遠千里提出辦刊宗旨,“團結畫家,培養(yǎng)作者,質量要高,學風要好”。 此間,因《河北美術》作者隊伍遍及全國,且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在中國美術界遂有第二《美術》(中國美協(xié)所主辦權威期刊)之美譽度。1979年,已獲平反的辛甫老曾撰文,追憶蒙冤逝世的老領導、詩人遠千里對該刊的支持:
在邯鄲舉辦畫展期間游覽叢臺公園。中為田辛甫,左二田辛甫二女兒田玉先
……當時不少省份都出版了以圖片為主的大型開本畫報。到1961年,因為某種原因(既所謂“三年自然災害”)不少大型畫報都???。這時,在河北省委和遠千里同志的大力關懷和領導下,為了保留這個美術園地 、美術編輯和創(chuàng)作隊伍,將《河北畫報》改為《河北美術》繼續(xù)出版。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要提高刊物質量,適應我省廣大的美術工作者和美術愛好者的需求。因此,改為《河北美術》后的特點有:1.美術理論文章增多了(包括各個美術專業(yè)和民間藝術論文);2.專業(yè)美術作者的作品和藝術欣賞性作品增多了,減少了圖片;3.刊物作者的范圍擴大了?!逗颖碑媹蟆窌r期作者隊伍主要在省內,改為《河北美術》后,刊物質量和通過美術理論文章對美術活動和創(chuàng)作的指導,作者隊伍由省內擴大到省外……《河北美術》自1961年7月創(chuàng)刊到1964年12月,共出版36期(1965年改為雙月刊)?!逗颖泵佬g》到這時候,就有了“第二《美術》”的稱號……到了1966年1月,《河北美術》又改為《河北畫報》,出版七期。到了文化大革命,被迫???。
辛甫老獨掌河北美術“話語權”時,而今的藝術大家鐵揚剛剛走出校門。在辛甫老誕辰百年之際,其追憶鮮活地勾勒出辛甫老為藝之特征,及《河北美術》遴選作品之政治“尺牘”的把控:
為中國歷史博物館創(chuàng)作的《大禹治水》,刊登于《河北畫報》1960年3期。
我說田老是我省一位有代表性的畫家,是指他在所處時代里,以自己所掌握的國畫形式,著實為那個時代助威吶喊過。對于國家每個有關政策的實施,一些口號的發(fā)布,田老都力圖把它們用藝術的形式來表達歌頌。
我于1960年學畫畢業(yè)后,曾攜帶我的一批小風景寫生去天津‘投路’(當時省會在天津),極希望在《河北美術》刊登一張半張。那時除了全國有本《美術》外,國內只河北一家有本具有專業(yè)性的《河北美術》,田老正擔任雜志主編。我在編輯部請編輯看畫,他們說了那些習作不少好話,并有幾張上雜志的意向,但后來一位編輯私下告訴我作品送審田老時,田老卻不同意,因為畫里沒有人,沒有人也是缺乏思想性吧。我沒有責怪田老,他是刊物的把關者,他為黨的文藝政策把關,他為社會主義把關,這就無可非議了。后來我發(fā)現(xiàn)田老的山水畫里大都要安排些人的,有時在一兩尺見方的村景里,竟然巧妙地安排下幾百個人,人人臉上都充滿笑容,因為他畫的是“家家都在圖畫中”,是慶祝人民公社成立吧。后來,我也畫人。畫“毛主席是咱社里人”,畫白求恩在河北行醫(yī)……田老下來指導工作,看了我的畫說,“好,挺好?!碧锢稀俺姓J”了我,但我畫人仍然三心二意,再見田老時就有了幾分忐忑。
為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14周年而作的《盧溝橋畔》,刊登于《河北畫報》1959年8期。
1964年,再度籌建中國美術工作者協(xié)會河北省分會時,“編辦”增設一專職人員,辛甫老遂不再是空頭主席。翌年,該會更名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河北分會,且由大家郭沫若題寫會名,由此足見辛甫老質樸的秉性之外超凡的公關能力。其間,他還組織兩次數(shù)十位畫家到省內旅行寫生并舉辦展覽。在田老所操辦的諸多河北美術大展中,影響最為深遠的當屬“華北區(qū)年畫、版畫展覽”。此展不僅發(fā)動2000多業(yè)余作者參加創(chuàng)作,劉少奇、周恩來、董必武、李先念和郭沫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還接見了展覽觀摩會成員,田辛甫時為河北省觀摩團團長。晉京前舉行的“河北美術創(chuàng)作座談會”,河北省委第一書記林鐵、省長劉子厚不僅接見與會人員,還對創(chuàng)作草圖逐一審查。當然,如此“禮遇”,并非出自辛甫老之名望,而是源于華北局第一書記李雪峰的倡議。
時隔14年后,田辛甫在河北省文代會發(fā)言時將此階段稱為“第二次我省美術創(chuàng)作高潮”,其原因則部分歸結于“有《天津畫報》《河北畫報》《河北美術》等連續(xù)出版物,又有天津、河北兩個美術出版社,美術作品有大量的發(fā)表陣地”。由此足見《河北畫報》在其心中的分量。
“文革”風暴席卷神州,《河北畫報》旋即停刊,總編輯田辛甫遂被差遣到邯鄲雞澤縣救災。他在自傳里稱:“我在雞澤為農(nóng)民、為縣文化館等處畫了一些畫,結交了幾位朋友?!贝撕螅瑹o論是到石家莊“320”省直學習班文藝大隊第五隊,還是遷徙至滹沱河干校果園,以及邢臺隆堯縣唐莊農(nóng)場,老人此生與編輯和出版再無交集。
進入新時期,辛甫老抖落一切不實之詞,可謂“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但《河北畫報》所裹挾的美術情緣,卻依舊在他心中糾結著。1980年4月,第四屆河北省文代會召開,田老當選常務委員。其所作發(fā)言《我的想法和希望》,則著重談到恢復以繪畫為主的美術刊物:“如果一個省內沒有一個美術刊物,就缺少了美術作品的發(fā)表陣地,就好像戲劇對舞臺一樣的需要。如果沒有戲劇舞臺,再好的戲,也很難演出了。”然而,此夙愿卻未能兌現(xiàn)。
《河北畫報》之于辛甫老,有過十月懷胎的幸福與分娩時的陣痛。自1966年《河北美術》???,1971年又重新籌備復刊,1972年正式發(fā)刊,并更名為具有“文革”色彩的《河北工農(nóng)兵畫刊》,辦刊方向亦由國、油、版和連環(huán)畫、宣傳畫為主的美術期刊,變成以圖片新聞為主的攝影期刊。到后來,雖幾經(jīng)“更名改姓”,但圖片新聞為主的格局則一直延續(xù)至今。1981年7月,古稀老人田辛甫葉落歸根,被組織重新安排到河北畫報社任顧問??紤]到上述因素,辛甫老遂痛苦地踏上漫漫上訪路。他頻頻致函省委宣傳部幾乎所有部長、省文化局局長和省出版局局長,乃至省委、省政府及省人大領導,開始了長達八個月喋喋不休的申訴,要求“把關系轉到美術口”。此間,這位古稀顧問時常到畫報社小坐,領取稿紙、漿糊、鉛筆、橡皮和交付黨費……及至翌年3月26日,才終于盼來河北省文化局顧問的任命,辛甫老已72周歲矣。
1985年7月,再度更名為《生活畫報》的《河北畫報》刊載辛甫老故交王東寧的文章《留得芬芳在人間——著名畫家田辛甫和他的作品》及其工作照和作品若干。
1985年4月24日,辛甫老走完75載人生旅程。此前,他剛剛撰寫罷《關于河北省美術作品參加“第六屆全國美術展覽”問題》;為出席行將在濟南舉行的中國美協(xié)代表大會,老人刻意趕制了平生第一件西裝;陜西《革命英烈》編輯部編輯劉夏來訪,了解張寒暉早年在“七師”任音樂教師的史實,辛甫老的兩個小時約談,讓來者喜出望外……
藝術大師劉開渠、華君武、蔣兆和、肖瓊夫婦、蔡若虹及人民日報文藝部送來花圈或發(fā)來唁電;林鐵、平杰三(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副部長)、李一帆(中國社科院顧問)、李爾重、翟向東等離開河北的故交亦有唁電至此;張曙光、邢崇智、尹哲、王東寧、楊澤江、白石、黃樺等省領導參加了遺體告別儀式,而普通前來告別者逾千人……7月,再度更名為《生活畫報》的《河北畫報》刊載辛甫老故交王東寧的文章《留得芬芳在人間——著名畫家田辛甫和他的作品》及其工作照和作品若干。編輯部配發(fā)編者按稱:“他的人品畫品將深深印入人們的記憶。當年,他是我刊前身《河北畫報》的創(chuàng)辦人……”
編輯/劉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