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斌
摘 要: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對文本的有效信息進行收集,并在理解語義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本文主要就處理閱讀教學中個性與共性關系的方法和要求進行研究分析。
關鍵詞:閱讀教學;個性;共性;關系
閱讀過程中,學生要處理好個性與共性的關系,對原文的要領和主旨的理解不能僅停留在表面內容,還要進一步進行延伸性理解。
一、個性和共性的關系
閱讀教學中強調個性化閱讀。新課改指出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教學形式和教學理念均要有所突破。需要注意的是,個人閱讀與課堂閱讀教學在性質和要求上仍存在較大差異。閱讀教學是學校教學任務的一部分,也是學生的一項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但是在閱讀教學中過于強調個性化閱讀,教師在課堂中未發(fā)揮引導、點撥作用,學生在閱讀中難以明確主要的學習方向和目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個性化閱讀缺乏有效性。教師在思考和強調共同體時要有一個共性目標。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閱讀感受,但是不同的學生在閱讀同一篇文章時,由于生活經歷和情感認同點不同,每個學生的閱讀感觸也不同。閱讀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可以組織學生在集體討論和學習中完成共同的閱讀目標。例如,在閱讀一篇文章時,其中關于象聲詞的讀法,學生由于理解角度不同,在發(fā)音音調和節(jié)奏上均不同。教師在尊重學生閱讀習慣的同時,要做好語義引導,為學生集中分析全文的感情基調是輕松還是焦慮,這樣象聲詞在閱讀方法上也會存在明顯差別。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處理好學生個性與共性的關系,既要尊重和理解學生的閱讀感受,也要輔助引導學生完成共同的閱讀目標,加深對原文原義的理解。
二、整合和發(fā)散的關系
閱讀教學中,學生應具備一定的信息整合和思維發(fā)散能力。教師應該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集中訓練和強化,學生在閱讀文章的同時不能只是理解字面意思,需要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理清作者的感情線,讓學生發(fā)散思維,從而加深對原文的理解。閱讀教學難以做到面面俱到,但是要明確劃分文章的重點內容,防止學生思維訓練呈平面化展開,促進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層次化推進。在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過于看重原文含義,講解思路跟隨作者的寫作思路變化,整體思維模式固化嚴重,對原文內容理解和思考不深,知識拓展不足,未體現(xiàn)閱讀發(fā)散性思維。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做到有收有放,信息整合與思維發(fā)散同步進行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一篇名為《畫楊桃》的文章,主要通過講述“畫楊桃”這件事來反映生活道理。教師帶領學生閱讀學習時,不能受限于文章的題目,文章中反復強調“像”和“不像”,看似是簡單的內容重復,實則是對文中人物不同作品和態(tài)度的一種點評。文中人物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楊桃形狀也不同,對“像”和“不像”的理解、定義也不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細節(jié)信息進行收集和分析,并通過自己的探究和想象深化原文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細節(jié)捕捉和信息整合能力,促進學生發(fā)散思維。
三、充實和空靈的關系
閱讀教學中,充實和空靈的關系主要是指對原文內容的“虛”“實”分析,閱讀教學中涉及的題材內容不同,學生在學習、理解中要具備扎實的文字功底,對文中表述的內容要能夠做出“虛”“實”判斷。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文章題目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主動思考題目的含義以及與原文的關系。寫景的文章,一般直接以景物、地點或季節(jié)命名,學生可以從中了解主要的寫作對象和寫作內容。文章中關于景物的描寫是作者運用視覺、聽覺和觸覺同步感受的,屬于“實”的部分;但是文章不同的語段中或巧妙運用一些修辭手法,如夸張、比喻、擬人等,根據(jù)這些,學生要能夠判斷出是作者的想象部分,這屬于“虛”的部分。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和增強學生對原文內容的“虛”“實”判斷,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是學習的基礎,是在原文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經歷和看法,對其含義進行深化。閱讀教學中要處理好個性與共性之間的關系,突出閱讀理解的作用。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有通讀全文的基本能力,教師在講解過程中要帶領學生分析關鍵信息和重點信息。
參考文獻:
[1]劉曉慶.職高閱讀教學中共性指導與個性延展的共生關系探尋[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4(2):7-8.
[2]代順麗,王榮生.語文閱讀教學有效問題的本質特征[J].課程·教材·教法,2014(8):51-57.
[3]魏小娜.語文閱讀教學“流行語”的解讀與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12(9):44-49.
[4]余虹.語文閱讀教學對話的有效性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