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軍隊和國防現(xiàn)代化建設不斷深入發(fā)展,并呈現(xiàn)出新特點,對臺軍事廣播要著力塑造好軍人的形象,表現(xiàn)出軍人健康陽光、有責任擔當?shù)确e極向上的良好品質,并通過打造對臺“媒體矩陣”、整合傳播資源、講好兩岸故事,將涉軍信息準確傳遞給受眾,以正視聽。
【關鍵詞】全媒體 對臺軍事廣播 軍人形象 塑造 傳播策略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當前,軍隊規(guī)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正在深入推進,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軍事大變革、大發(fā)展,對于我國軍隊和國防現(xiàn)代化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是對臺軍事廣播面臨的時代大背景。對臺軍事廣播無論是從使命要求還是受眾需求上,都承擔著對解放軍形象塑造的功能。在內容為王、新媒體傳播手段層出不窮的當下,對臺軍事廣播應借助全媒體手段豐富內容生產,打造全新傳播模式,增強新時期軍人形象塑造的有效性。
一、對臺軍事廣播軍人形象塑造的必要性
《辭海》中對“塑造”一詞的解釋為:“用文字描寫或戲劇舞蹈表演創(chuàng)造人物形象。”在筆者看來,塑造是對客觀真實的積極反映,并非隨意捏造,在新聞工作中,這既是一種新聞反映現(xiàn)實的過程,也是一種傳播理念在工作中的具體體現(xiàn)。
2016年12月,習近平主席在中央軍委軍隊規(guī)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減少數(shù)量、提高質量,優(yōu)化兵力規(guī)模構成,打造精干高效的現(xiàn)代化常備軍?!雹龠@為我軍現(xiàn)代化建設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勾勒出了世界一流軍隊的具體形象。軍事廣播要根據(jù)新時期、新任務的要求,把軍隊和軍人在改革強軍中的新形象塑造好、傳播好。
軍事內容一直是對臺宣傳的重要內容之一,特別是廣播長期作為對臺宣傳的重要手段,承擔了大量具體的傳播任務。隨著軍隊和國防現(xiàn)代化建設不斷深入發(fā)展,新時期的軍隊形象不斷呈現(xiàn)出新特點,這就要求在對臺宣傳工作中加以調整,傳遞正確的訊息,導正視聽。
在網絡新媒體日新月異、傳媒科技迅猛發(fā)展的時代,必然帶來傳播理念的改變。對臺軍事廣播宣傳面臨觀念落后、技術滯后、平臺單一等不足,不能滿足在傳播軍隊和國防建設中進一步塑造好解放軍形象的需要。為此,對臺軍事廣播要利用好新媒介、新平臺,并服務于對臺宣傳工作。
隨著臺灣地區(qū)年輕一代的成長,他們渴望并善于通過網絡新媒體了解大陸,不論是抗震救災還是海外維和,從“殲—20”戰(zhàn)斗機到“遼寧號”航空母艦等,解放軍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讓臺灣年輕人期待對大陸有更多了解。這需要對臺軍事廣播通過各種渠道主動傳播大陸的軍事發(fā)展成就,與臺灣年輕人進行更深入的交流與溝通,加強雙方的了解,塑造臺灣年輕人對大陸的正確認識。
二、對臺軍事廣播中軍人形象塑造的著力點
由于部分臺灣媒體的偏頗報道,致使一些臺灣人民對解放軍產生了誤解,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以及兩岸交流、交往增多,這樣的情況在悄然發(fā)生轉變。對臺軍事廣播要善于利用好媒介平臺,積極籌劃,轉變策略,贏得輿論引導主動權,化被動為主動,變澄清解釋為正面出擊,結合對臺軍事廣播傳播的優(yōu)勢,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主動塑造軍人形象。
(一)愛軍精武的優(yōu)秀品質
“習軍精武,忠國利民”“軍人天生為打贏”“敢打必勝”等都是解放軍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可貴品質,也是兩岸軍人都秉持的“尚武精神”的一種體現(xiàn),臺灣民眾接受起來有一定的親近感,這是一種根植于心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的體現(xiàn),可以作為對臺軍事宣傳的首要切入點。以海峽之聲廣播電臺為例,近些年來,在《軍情直播室》和《綠色風景線》節(jié)目中,陸續(xù)推出了《海軍艦艇長風采錄》《軍營新世代——新時期中國軍人》《軍旅人物》等欄目或專題報道,何祥美、李中華、王忠心、趙云霄等一大批新時期軍隊典型人物持續(xù)得到宣揚。他們德才兼?zhèn)?、精武善?zhàn),既能引領部隊實戰(zhàn)化訓練,又甘于奉獻,他們的成長故事代表了新時期中國軍人形象。通過這樣的宣傳,能達到潛移默化的傳播效果。
(二)健康陽光的偶像氣質
廣播通過聲音塑造人物形象是完全可以的,而且還能塑造得更好。這是一個偶像的時代,在對臺軍事宣傳中也需要軍人偶像,并通過廣播特有的表現(xiàn)形式集中刻畫和描繪。比如2009年國慶閱兵、201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閱兵,以及紀念香港回歸20周年駐港部隊閱兵,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海峽之聲等均進行了大幅度報道,引來不少臺灣朋友紛紛用了“最美、最帥、最酷、顏值高”等語言表達喜愛。新一代的中國軍人體形精干、體魄強健、陽光積極、帥氣剛硬等形象,符合臺灣民眾的期待。
(三)海外任務的責任擔當
近年來,中國軍隊根據(jù)國際形勢發(fā)展和使命任務,陸續(xù)擔負起聯(lián)合國和國際社會賦予的維和、護航等任務,在這些任務中讓臺灣同胞看到了人民軍隊在國際事務中的“保護神”角色,令人欽佩。比如從黎巴嫩到利比里亞,從馬里到南蘇丹,從海地到利比亞,從阿富汗到也門撤僑,從索馬里護航到國際海域救援……在千里之外,解放軍時刻保護著海外同胞的生命財產安全,在戰(zhàn)亂最危急的時候,解放軍的軍艦、軍機和子弟兵都能第一時間出現(xiàn),并帶領他們安全回家,這些行動讓臺灣同胞深刻感受到了中國軍隊的責任擔當。
(四)危急關頭的人文關懷
從抗震救災到泥石流搶險,從抗洪一線到臺風救援……在重大災難面前,解放軍總是沖在第一線。在四川汶川、青海玉樹等地震救援中,臺灣地區(qū)媒體對解放軍舍生忘死的救援大篇幅報道,其人性光輝經媒體廣泛傳播,在臺灣同胞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危急關頭沖鋒陷陣、不懼犧牲,對受災群眾無私救援、真心關愛。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解放軍是有溫度、有熱度、有情感的,既有錚錚鐵骨,更有情有義,這樣的軍人形象深受兩岸同胞的熱愛。
三、全媒體時期的形象塑造傳播策略
良好的軍人形象塑造離不開媒體的有效傳播,先進技術同樣也帶來傳播理念的革新。在全媒體時代,傳統(tǒng)的對臺軍事廣播早已“勢單力薄”,面對新技術帶來的變革,對臺軍事廣播必須適應傳播新環(huán)境和兩岸關系新現(xiàn)狀,勇敢創(chuàng)新求變,主動承擔使命,通過不斷拓展、滲透和融合,探索新的傳播方式,塑造新的傳播格局。
(一)加速媒體融合,打造對臺“媒體矩陣”
“融則生,不融則亡”已經成為廣播界普遍認可的觀點。當前,臺灣當局對兩岸新聞交流設置種種限制,給臺灣地區(qū)民眾了解大陸發(fā)展帶來了障礙;但另一方面,這個壁障也并非堅不可摧,廣播、網絡因其傳播特點的原因,受到的控制較弱,能夠穿越海峽觸達。當前,必須加速廣播與新媒體之間的融合,著力將對臺軍事廣播與微博、微信、視頻網站、臉書以及推特等媒體平臺集成,并進一步傾力打造全新的“媒體矩陣”,形成立體、多層次、多手段傳播格局,讓多種媒體手段能夠相互支持、互為借力,使廣播新媒體化、網絡化、可視化,變聽眾為受眾、聽友為網友,從而進一步掌握話語權、提高公信力,在全媒體時代形成對臺軍事傳播的整體優(yōu)勢。
(二)整合傳播資源,創(chuàng)新轉型升級
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lián)合會軍事節(jié)目(廣播)工作委員會最多的時候擁有9個會員單位。2009年的時候,曾組織了多家電臺聯(lián)合打造《我眼中的中國軍隊》系列廣播節(jié)目,在兩岸引起很好反響,這就是利用電臺資源、整合力量進行傳播的優(yōu)秀案例。但現(xiàn)在這樣的整合比較少,當前,中央電臺軍事宣傳中心對臺編輯部及海峽之聲廣播電臺編輯部是對臺軍事廣播主力,加上其他對臺軍事廣播也不到10家。但是瀏覽網上,我們發(fā)現(xiàn),涉軍內容大量存在,數(shù)百家軍事網站和數(shù)目眾多的軍事微信公眾號、自媒體以及微博等受到網友關注。相比之下,傳統(tǒng)媒體卻少有專門對臺軍事宣傳的新媒體,沒有專門的推特、臉書賬號,這也阻礙了對臺軍事宣傳的發(fā)展,無法滿足新時期對解放軍形象全方位塑造的要求,創(chuàng)新升級已經刻不容緩。
(三)講好兩岸故事,謀求心靈契合
故事比抽象的概念更吸引人、感染人。在對臺軍事廣播宣傳中,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容易形成與受眾的共鳴,對于塑造軍人形象具有更好的作用。2014年,筆者以一對40多年前曾在空中交戰(zhàn)的兩岸退役飛行員的再次相遇并共同飛行為故事主線,采寫了系列廣播專題《長空奇緣——兩岸退役飛行員首次同飛藍天》,該作品獲得了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講述了兩岸軍人相逢后一笑泯恩仇的故事,讓人印象深刻。此外,筆者赴南沙的南薰礁采訪時,以《你好,太平島》為題,采寫了兩岸軍人同守一片南海的報道,也引起了較好反響?!靶撵`契合”是兩岸一家親的重要標志。所以,在對臺軍事廣播中,從“心”出發(fā),以真心換真情,講好兩岸軍人的故事更能體現(xiàn)軍人氣節(jié),表現(xiàn)“打斷骨頭連著筋”“兩岸一家親”的血脈親情。
(四)善于鎖定受眾,提升精準抵達
當前,對臺軍事廣播逐漸以提供資訊信息等服務為主,傳統(tǒng)廣播也日益轉向“窄播”發(fā)展,這需要對受眾進行細分,準確把握當前臺灣受眾,特別是年輕人對于媒體使用的習慣、接受方式、興趣愛好等,才能更好地找準傳播對象,讓受眾接受并鎖定頻率。傳統(tǒng)廣播不能再像“大喇叭”一樣“廣而告之”,而是要把網絡廣播等新媒體的優(yōu)勢和特點利用起來,增強受眾的黏合度,提升精準到達率。如可以采取欄目收藏、節(jié)目定制、付費廣播、粉絲關注、互動交流以及定向推送等服務方式,并通過大數(shù)據(jù)細分受眾,探究軍隊和普通民眾的不同需求,針對不同人群做差異化的傳播,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提升信息到達率,傳播效果會明顯增強。
四、要注意處理好幾個關系
對臺軍事廣播中的軍人形象塑造,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從業(yè)人員具有一定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一方面,要精心策劃、選準角度進行形象塑造;另一方面,要創(chuàng)新手段、掌握技巧進行有效傳播。兩者互為前提,相輔相成。除此之外,還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是人物塑造要符合身份,不能生搬硬套。無論從傳播學還是心理學角度來看,“高大上”“萬能型”的形象不但不能讓受眾留下深刻印象,反而會帶來負面作用。特別是在對臺軍事宣傳時,對于典型人物的處理、軍事行動的報道、軍人形象的塑造,要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嚴防生搬硬套、千篇一律,要給每個人物做精準畫像,使人物立體生動,特別是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突出個人特色,只有這樣才能給受眾留下印象。
二是觀點表達要轉換角色,學會借口傳聲。廣播一般采取的是“我說你聽”的傳播方式,這是一個單向的或比較主觀的傳播方式。在對臺軍事廣播中,在某些具體新聞處理上,要學會借口傳聲,用臺灣民眾的聲音來展示解放軍的形象。如今年一月,正當一部分臺灣政客和媒體因遼寧艦穿越臺灣海峽而叫囂大陸“虛張聲勢”之時,臺灣女星劉樂妍在臉書上寫道,“我實在不懂,就算遼寧號開來臺灣海峽又怎樣?……臺灣人只要是中國人,他們(大陸)永遠不會打我們,而且會保護我們。”于是,海峽之聲專訪了劉樂妍,她在節(jié)目中說道:“‘遼寧號可以保護臺灣,我們就不用再跟美國軍購,可以專注地把錢用來建設臺灣了?!雹趶囊粋€臺灣年輕人的視角來看“遼寧號”穿越臺灣海峽事件,既代表了大多數(shù)臺灣民眾的心聲,又有更大的影響力和說服力。
三是傳播方式要新“舊”有別,注重身份定位。全媒體時代的對臺軍事廣播,對從業(yè)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掌握聲音的采錄和制作外,網絡新媒體的“十八般武藝”樣樣都要會,視頻、圖片等素材的同步采集,既可以在廣播中做成錄音報道,也可以在網絡廣播上再次呈現(xiàn)播出。網絡廣播不用拘泥于傳統(tǒng)廣播的線性傳播和收聽,避免了傳統(tǒng)廣播稍縱即逝的缺點。但是,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傳播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因此要根據(jù)新媒體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素材和平臺進行傳播。
四是謠言反駁要“以正去邪”,做好解釋工作。為吸引眼球和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需要,臺灣地區(qū)有的媒體惡意污名化或詆毀解放軍形象,更有少數(shù)媒體炒作所謂的“中國軍事威脅論”,污蔑解放軍好戰(zhàn)等,這些看似無知的言論卻是對我軍形象的惡意中傷,對臺軍事廣播要理直氣壯地反駁這些歪理邪說,要承擔起“謠言粉粹機”的作用,做好解釋工作,瓦解謠言和不實報道,以正視聽。
當前兩岸關系面臨著諸多新挑戰(zhàn)。面對新形勢,對臺軍事廣播要主動出擊,善于塑造解放軍新形象,注重塑造的藝術性和傳播的有效性,傳播正能量、接地氣、體現(xiàn)兵味兒戰(zhàn)味兒的廣播產品,創(chuàng)新發(fā)展對臺軍事廣播方式方法,切實提升對臺傳播效果。
注釋
①王士彬、安普忠:《習近平出席中央軍委軍隊規(guī)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工作會議》,中國國防部網站,http://www.mod.gov.cn/shouye/2016-12/03/content_4765510_2.html.
②《愛上鏡的火辣臺妹劉樂妍:我不但要跪中國人,還要……》,海峽之聲網站,http://www.vos.com.cn/news/2017-01/15/cms885558article.shtml.
參考文獻
1.申啟武:《廣播生態(tài)與節(jié)目創(chuàng)新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2.魏文利、劉典:《用好重大軍事題材 提升對臺傳播效果》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13年第4期。
(本文編輯:肖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