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莉
2017年6月7日,微博上流傳著一段視頻:一名女子在過斑馬線時被疾馳的車撞倒,一分多鐘里,無人上前救助,緊接著,第二輛車碾壓了她的身體。
評論中有一名網(wǎng)友留言:感覺被撞的人只是一個全息影像,來往的行人、車輛都沒有看見她,她完全就是一個不存在的“透明人”。
“透明人”是34歲的河南省駐馬店人馬瑞霞。她被送到醫(yī)院后,經(jīng)搶救無效死亡。
在車流穿梭的馬路上,一個人躺在那兒幾乎是將自己暴露給死亡。如果有車能停下來,或者有路人能想辦法在馬瑞霞的死亡路上做些阻攔,也許她可以活下來。
事實上,馬瑞霞在被第一輛車撞倒十幾秒后,曾把頭抬起來試圖掙扎呼救,隨后又落回地面,一動不動。與此同時,有兩輛出租車駛過,一輛SUV選擇從她身旁繞行,另一輛面包車停在斑馬線前;十多個路人陸續(xù)穿過斑馬線,其中接近一半的人路過時看了躺在馬路上的馬瑞霞一眼,隨后繼續(xù)行走到另一側。
網(wǎng)友的眾多評論,大多數(shù)均在指責肇事司機的過錯以及感嘆路人的冷漠。線上網(wǎng)友的情緒高漲與線下路人的麻木冷漠形成極大反差。
忍不住要問:出手相救就這么難嗎?——據(jù)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84.9%的公眾確實在“救不救”的問題上很糾結。
馬瑞霞結婚很早,18歲的兒子跟隨丈夫在上海生活,為方便照顧父母,她在駐馬店開羊肉湯店。如果沒有這次意外,她可能會攢錢開一家農家樂,最好有一個大院子,有一排竹子做成的籬笆,池塘里養(yǎng)著魚,有幾個小亭子。馬瑞霞曾跟店里的伙計說,這是她最大的心愿。
馬瑞霞葬在娘家的村子里。按當?shù)厝说牧曀?,女性未滿40歲不能立碑。沒有名字,沒有遺像,“透明人”馬瑞霞就這樣消失了。
“美德與過惡,道德上的善與惡,都是對社會有利或有害的行為;在任何地點,在任何時代,為公益作出最大犧牲的人,都是人們稱為最有道德的人?!边@一刻,我想起了伏爾泰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