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質(zhì)
英國的一個研究機構做過一項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jié)果證明,(英國)孩子在16歲之前,基本上沒有自我改正錯誤的能力,因此他們才會不斷地犯錯誤,甚至不斷地重復一個在父母看來極容易改正的錯誤。
有可能孩子知道了錯誤后已經(jīng)在開始做出一些改正了,但因為他改正的效果不是那么明顯,而被父母認為是知錯不改;還有可能孩子改正的時候父母沒有看到,而他有時候重復犯錯的時候又被父母看到了,父母因此而感到生氣,而孩子也會感到委屈。
父母在孩子重復犯錯的時候,多給自己一些時間去觀察孩子,去看看他到底是已經(jīng)在積極的改錯過程中,還是真的知錯不改。如果父母在無法確定的情況下就去懲罰孩子,很可能會因為懲罰錯誤,反而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讓他變本加厲朝著不好的方向走,可能就會造成比小錯誤更嚴重的大麻煩。
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人們看一個孩子不斷地重復低級錯誤,通常情況下不但會非常生氣,還會誤以為他是在成心和自己作對,故意不改正。
去年,我以前的一個學生來找我,說他的孩子要上小學了,但是這個孩子自控力特別差,經(jīng)常在幼兒園里搗亂。他很擔心孩子上了小學后不被老師和同學接納。我說你最好先跟老師交流一下,告訴老師孩子的這個特點,特別要強調(diào)孩子的搗亂并不是故意跟老師作對,而僅僅是因為他控制不了自己。有很多老師都很不喜歡孩子搗亂,認為孩子的搗亂是在故意和自己對抗,這樣老師就會產(chǎn)生一種失敗感以及教育的無效感、無能感。他們也會反感這樣的孩子,對他們懷有一些敵意。
而事實上,很少有孩子在一年級的時候就會故意跟老師作對,孩子沒有這樣的心智能力。而作為父母,很有必要跟老師進行充分的交流,說明情況,老師也會更好地去包容孩子。
孩子自有他的成長規(guī)律,父母們應該尊重孩子的成長,理解它、接納它,而不要急于強行去改變、調(diào)整它,在孩子還沒有發(fā)育成熟之前,我們怎么知道他最終會長成什么樣?
總是認為通過某一種力量就能夠迅速幫助孩子獲得更好的狀態(tài),而忽視了孩子本身所具有的慢慢改善自我的成長能力。
生命的成長,需要的是這種“緩慢”生長的力量,而不是那種強力的改變。
有時候人們甚至還應該有意識地去訓練心智上的“緩慢”。
日本著名作家渡邊淳一就曾提出一個名為“鈍感力”的概念,他認為,受東亞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廣泛影響,人們?nèi)菀走^于在意別人的感受和別人的評價,從而形成一種過敏性的性格。這種過敏性的性格,實際上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在教育上,所謂的培養(yǎng)鈍感力是要讓孩子形成并保持一種持續(xù)地、全面地把一件事情給弄清楚的能力。
比如說一個老師批評孩子,他卻怎么罵都不聽,從常理上人們會認為這個孩子的臉皮很厚。但是反過來一想,這也說明這個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強,他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這樣的孩子未來如果遭遇到挫折,他絕不會想到自殺,也不太會因為情緒影響自己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編輯/天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