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象似性是指語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間存在著一種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是可論證的、有理據(jù)的。作為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研究領域,近年來語言象似性的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語言符號的象似性在句法結構上表現(xiàn)最為突出,而句法作為語言學習的重要部分,對其進行研究和探討尤為必要。本文擬從漢語句子結構中的句法層面出發(fā),分別從距離象似性、順序象似性和數(shù)量象似性角度對漢語中存在的句法象似性進行研究,以期揭示漢語中句法象似性的普遍存在和理據(jù)。
關鍵詞:象似性;距離象似性;順序象似性;數(shù)量象似性
作者簡介:孫志恒(1989-),男,漢族,河北省邢臺市人,新疆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專業(yè)文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1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4--02
引言:
現(xiàn)代語言學家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指出能指和所指之間具有任意性。19世紀,象似性(iconicity)由美國著名的符號學家皮爾士提出,但由于索緒爾提出的任意性在當時占統(tǒng)治地位,因而象似性在當時并未受到足夠重視。美國語言學家象似性之父海曼在1985年出版的《句法象似性》中對句法象似性進行了系統(tǒng)而詳細的論述,極大地促進了句法象似性的研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對象似性的研究呈增長的趨勢,許多學者對象似性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討。到目前為止,盡管對象似性還未達成統(tǒng)一的理解和界定,但其愈加備受矚目。1988年,許國璋首次將iconicity翻譯成“象似性”;沈家煊認為語言的象似性是相對于語言的任意性而言的,語言符號的能指和所指之間存在著一直自然的、有理據(jù)的聯(lián)系;杜文禮等人也對句法象似性進行了詳盡闡釋。象似性的發(fā)展道路不斷拓寬,研究愈加深入。
1.句法象似性
語言符號的象似性是相對于語言符號任意性而提出來的,語言符號臨摹現(xiàn)實世界中的客體,其象似于外部世界和人類的經(jīng)驗結構。海曼將句法的象似性分為成分象似和關系象似。成分象似指句法成分與經(jīng)驗結構的成分相對應;關系象似指句法成分之間的關系與經(jīng)驗結構成分之間的關系相對應。1993年,沈家煊總結出了三條象似原則:距離象似性、順序象似性和數(shù)量象似性。1998年,王寅提出了標記象似性,其可以作為前面所提到的三條原則的補充。他認為句法結構中“某些方面會反映人們所經(jīng)驗的世界結構,直接映照著人們的概念結構”。對漢語中句法象似性進行研究,探討其存在的理據(jù)性,有助于從認知層面更好地學習漢語,促進對外漢語教學。因此,以下就這三個層面對漢語中存在的句法象似性進行研究。
2.漢語中的距離象似性
距離象似性指的是在認知或者概念上較為接近的實體,其所表達出來的語言外在表現(xiàn)形式在時間或者空間上也接近。海曼(1983)認為說話人之間的社會距離也與所表達的信息和所指內容的長度相對應。王寅(2001)提出人類的概念接近,相似的心智或思想較容易被放在一起處理。簡言之,語言成分之間的距離象似于其對應的概念結構的距離。
2.1否定詞的位置
在漢語中,兩個詞之間的距離越接近,所表達的含義越強烈。如“我朋友”就比“我的朋友”這種表達方式顯得語氣更親密。
例1①我不認為你對。
②我認為你不對。
從句法象似性的角度來看,這兩個句子都是正確的,然而在語氣上是有偏差的。句子①中的“不”和“對”之間的距離較遠,所表現(xiàn)出的否定程度較弱;句子②中“不”和“對”的距離較為接近,所表達的語氣就強烈。
2.2社會距離
社會距離表現(xiàn)的語用上,由于社會地位等因素的不同,人們往往選擇委婉、禮貌或謙虛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目的。這種表達方式體現(xiàn)出社會地位的差異。
例2①拿過來。
②能不能請您幫我把那本書拿過來?
句子①中用了祈使句,表明說話雙方的關系較為親密,社會距離小;句子②中的禮貌程度較高,表明一種比較客氣的說話方式,說話雙方之間的社會距離較遠。越是委婉、禮貌、信息量越大的表達方式,語言結構就越復雜,語言形式就越復雜多樣化;說話人增加信息量,聽話人也需要相應多的時間來理解說話人的意圖。
2.3形容詞的排序
在漢語中,一個名詞被多個形容詞修飾,這些形容詞的排列順序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和要求的。根據(jù)距離象似性的原則,越是重要的或最能體現(xiàn)此名詞性質的形容詞,在構成句子的形式上離中心詞越近。如:我想吃那個特別有名的、美味的意大利辣腸。首先,辣體現(xiàn)出香腸的本質屬性,因此最接近中心詞“腸”;產(chǎn)地在概念上距離稍微遠一些,但比“有名的、美味的”這樣的比較模糊的、籠統(tǒng)的詞要更具有特征,所以距離比它們更近一些。
3.漢語中的順序象似性
語言臨摹客觀事件的發(fā)生順序,因此,人們按照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來進行敘述??谡Z表達在時間上體現(xiàn)出的是線性的表達順序,書面語在空間上體現(xiàn)出從左往右的排列順序。Greenberg(1963)認為語言成分的順序和物理經(jīng)驗順序或者對事物的認識順序是平行的。王寅(2001)提出語言單位排列的順序與時間順序兩者之間存在著象似關系。
3.1時間順序
句子中各個成分的組合順序對應于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也就是語言結構的組合反映外部事件的發(fā)生順序,語言映照著客觀世界。謝信一先生認為漢語因發(fā)明真實、推斷、想象的時間而擁有一套十分強有力的基于事件的時間順序的臨摹原則可供使用。認知語言學認為人類存在著認知的共通性,在漢語中句子表達的語序存在著明顯的線性特征,語言符號的線性排序象似于動作發(fā)生的先后次序。這種順序體現(xiàn)出一種自然性和邏輯性。
例3①他走到門口,掏出鑰匙,打開門,走了進去。
②他打開酒瓶,給自己斟了一杯酒。
句子①和②中的描寫顯示是符合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和基本常識,只有先掏出鑰匙才能開門,打開門才能走進去;只有打開酒瓶才能斟酒。這就是順序象似性在漢語句法中的體現(xiàn),反映了語言是認知在客觀世界中作用的結果。
3.2空間順序
漢語中,表達空間單位遵循由遠到近、由大到小的順序。以整體為參照點,從外部逐漸接近某個局部進行觀察,這體現(xiàn)出民族文化在思維上更傾向于整體性。
例4①中國新疆烏魯木齊新疆醫(yī)科大學
②房子的前面有棵樹,樹下坐著一個人。
句子①中,通訊地址往往是先中國再新疆,從整體到具體。由于漢民族文化強調的是集體主義,傾向于統(tǒng)一性和追求整體大局意識的價值觀。這種文化就體現(xiàn)在先整體后個人,所以遵循由大到小的思維模式。
4.漢語中的數(shù)量象似性
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形式越多,內容越多的數(shù)量象似原則。王寅(1999)認為語言的數(shù)量象似是指語言符數(shù)量象似于概念數(shù)量。數(shù)量象似性原則認為語言單位的數(shù)量和語言結構的復雜程度存在著一定的關系。越是重要的、復雜的句子,所表達出來的句子數(shù)量就越多,結構越復雜。反之,越是不重要的句子,結構越簡短,句法成分越少。
例5①他走了。
②他走啊走啊走啊。
語言結構的復雜程度反映了概念意義的復雜程度。句子①和②表達的含義是不同的,句子①只是對“他”走了的一直簡單的陳述,沒有額外的含義。句子②更長,語言的形式和結構更為復雜,因此能表達出“他”走的過程中動作的持續(xù)性,蘊含著作者的一種情感色彩,使得語言效果更為生動。
例6①那個家伙打了那個男人。
②那個長得兇神惡煞、喝的醉醺醺的家伙又打了那個膽小怕事的瘦小男人。
語言形式的復雜程度反映了認知加工的復雜性,句子①和②兩句話的信息量不同,但描述的是同一件事情,針對這一客觀世界中的對象使用不同的句子結構,傳遞出作者的態(tài)度、情感和意圖。在漢語中,存在著句法的象似性現(xiàn)象,越是重要的句子,對其修飾越華麗,所用辭藻越豐富,句子的形式越復雜,表達的信息量越大。比如在李清照的《聲聲慢》中的句子“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些句子中疊詞的出現(xiàn)就比單純的說“尋覓,冷清。凄慘”蘊含著更多的意義,使讀者能夠感受到作者所傳遞出的無奈和悲涼之感,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5.結語
通過對漢語句法象似性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句法象似性的多個層面都在漢語中得以體現(xiàn)。學習這些象似性理論,有助于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提升教授效率,促進漢語語法理論的構建;漢語句法結構和客觀現(xiàn)實之間的象似性清晰展示,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在語言教學中運用象似性理論解釋語法,能夠促進更好地理解語言形式和語言意義之間的關系。象似性的研究是對任意性理論的發(fā)展和補充,從句法層面來分析漢語中的句法,學習和研究漢語中存在的句法象似性,這對于語言習得的研究具有深遠的理論指導意義。象似性理論的教學理念是符合語言規(guī)律的,句法象似性研究從句法的認知研究出發(fā),遵循人的認知規(guī)律,因此,句法象似性對于對外漢語教學,尤其是語法教學,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郝文杰.論語言象似性的修辭作用[J].外國語言文學,2003,20(3):38-40.
[2]黃芳.語言象似性研究述評[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4):120-122.
[3]李力維.英漢語言符號的象似性問題再探究[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6-60.
[4]李沁霖.英漢語言象似性的對比研究及其對語言習得的影響[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3):19-20.
[5]萬志勇.語言的象似性分析[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社會科學版,2007,7(6):106-109.
[6]詹蘇納.句法象似性在高中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