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先秦諸子對于人性問題做了許多探討,其中孟子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獲得了學術界較大關注,而莊子的人性學說,則相對被忽視。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莊子的人性學說是“性靜說”,與孟子的“性善論”有相似之處。茲對兩者的產生背景以及相似處進行比較,以深化對先秦人性學說的認識。
關鍵詞:莊子;孟子;人性論;性善論
作者簡介:江詠,女,生于1995年11月,廣東省揭陽市人,在讀大三學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4-0-02
關于孟子與莊子的人性論問題,陳鼓應先生在《孟子與莊子在人性問題上的討論》一文中已經(jīng)作出一番探討,他認為,“在孟子性善的映襯下,莊子一方面以‘道之真為形上基礎,論證人性之真,另一方面又以‘道之美為理論依據(jù),演繹人性之美。進而,莊子更于諸子中率先凸顯‘情的議題?!?/p>
孟子與莊子的人性觀有相同之處:莊子提倡要回復內心的靜,而孟子則是養(yǎng)護內心的本然之善。本然之靜與本然之善,相差似遠,實則可通。本文主要從他們的相似之處入手,探究他們有什么分別,以及造成這個差異的原因。
一、“性善說”與“性靜論”出現(xiàn)的背景
陳鼓應先生說,孟子和莊子對于心的議題的關懷,體現(xiàn)了一種對生命的關懷。戰(zhàn)國時代,他們對人的死亡表達出深切的悲痛。[1]在此背景下,孟子與莊子提出了不同的人性學說。
(一)“性善說”的提出是出于政治教化的目的
孟子的“性善說”論述主要集中在《告子》一篇,是最后一篇。而《孟子》第一篇則是政治學說,孟子告訴梁惠王,他有惻隱之心,具備施行仁政的可能性;《滕文公上》記載;“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孟子的性善學說,總是和他的政治學說聯(lián)系在一起。朱子認為,孟子提出“性善說”,是一種貢獻。他使人有“人性本善”的自信,可以去做好事,對于社會也有利。這貢獻是相對于政治而言的。
出于政治教化的目的提出人性論說的,還有荀子,雖然荀子主張性惡,但是也是為了教人民學習禮儀,學習仁義的行為規(guī)范,使人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荀子與孟子提出了不同的人性說,但其目的是一致的,都是指向社會,既引導個體主動地“克己復禮”,又引導君主以仁義為準則治理國家,使得社會處于一個和諧的狀態(tài)。
由此可見,人性論出現(xiàn)的,和圣賢想要施行政治教化有密切的聯(lián)系。如果單純地講施行仁義,告訴人們應該怎么做,為人們提供指導作用就夠了,而人本性是善,還是惡,無論如何是不可改變的。人性論的重點,放在后天對人性的發(fā)展和養(yǎng)護上面。“性善論”是為孟子的政治學說服務的。
(二)性靜論得提出是出于返歸自然的目的
莊子的學說主要針對的不是政治教化,所以說并沒有對人心是善還是惡做一個判定,而且,莊子對于是非善惡的態(tài)度是“得其環(huán)中,以應無窮”,便不會對人性在善惡上做一個定性。眾人天性優(yōu)劣善惡各有不同,從平等的角度來說,每個人對于自己將接受什么樣的天性沒有決定的權力,所以,沒有必要為自己的天性不復合世俗標準而愧疚。仁義名利容易引人去追求,這些標準會導致人們“與接為搆,日以心鬭。發(fā)若機栝,畱如詛盟,殺若秋冬”,人心不安,社會混亂。
莊子便對人性之善惡沒有預期,這樣,人就能坦誠直視自己內心,不去關注性分之外的事情,人心安寧,社會不會動蕩。所以,莊子主張絕圣棄智,絕仁棄義,不希望百姓因為這些外在的標準而去想性分之外的事情,而墮入是非鬭爭當中。
莊子追求返歸自然,與物俱化。在《駢姆》一文中,莊子提出,仁義的旗幟是多余的,就像駢姆一樣。他主張人返歸自然,不要去追求性分之外的“善”與“美”。一旦出現(xiàn)了這種崇尚之心,就違反了真實,無論做得怎么好,也只是性偽的表現(xiàn)罷了?!傍D脛雖短,續(xù)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追求這些性分之外的“美”與“善”,則可能導致關乎己身性命的傷損之憂。
返歸自然,應摒棄人為的智性、情欲?;貧w到靜的狀態(tài)當中。莊子追求的是性之靜,并不是說他認為人性通常情況下是靜的?!对阱丁樊斨?,莊子論及人性:“人心排下而進上,上下囚殺?!比诵栽陝?,容易受人影響,容易妄想,自苦自亂。他沒有直接提人性本然是靜,但是他認為道德之質在于恬淡寂寞,虛靜無為。人能夠拋除外界的影響,恢復“靜”的屬性,心齋,把自己變成一個任氣進出的通道。這是理想狀態(tài)。也就是說,人具備恢復靜性的可能性,人的躁動包含了回復靜的可能性,而人應該追求的是人性的靜,而不是放任人性的躁。因此,莊子對于人性的看法是“性靜論”,而不是“性躁論”。
莊子對自然、對“道”的信任,使他擯棄了對人為智慧的信任。任人性,不如任道性。人性與道性結合,就能達到最光輝的效用。莊子認為,人性只有被動地任道,才能和道相符合。所以,他主張恢復人性中的道性,任靜,復性。
二、兩者學說的相似之處
(一)性固有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博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比斯逃猩菩?,如同水主動地往下流。
孟子認為,人性固有。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這是仁、義、禮智的源頭,人性本來就是善的。
莊子認為人性本來面貌是質樸?!犊樞浴氛f道:“繕性于俗,俗學為復其初,謂之蔽蒙之民。知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yǎng)恬?!毙蘅樞愿駚韽托允潜徽蠋诺拿癖姡嬲闹敲鲿灾皇巧哪康囊膊皇巧囊饬x,用恬淡來養(yǎng)知。《天運》:“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樸,吾子亦放風而動,總德而立矣?!睙o失其樸,放風而動,不要失去本來的面貌,任其自生,隨著風的變化而產生變動,在德性的基礎上自立,自強,而不依賴于外物?!短斓馈罚骸疤斓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故帝王圣心休焉,休則虛,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笔ト酥撵o而樸,無雜質,可以照見萬事萬物的運動軌跡。《刻意》:“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啊恶R蹄》:“同乎無欲,是謂樸素。禽獸可系羈而游,烏鵲之巢可攀援而關?!币驗闊o心外事,所以,其他的生物都沒什么機心,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
莊子主張回歸自然,人性靜時,便符合自然、道德的本來面貌,莊子認為這就是性。自然是本,人性是偽,偽起于真,動生于靜,人性返歸自然則為真。之所以要返歸自然,是因為人性在符合自然的狀態(tài)下,與自然最協(xié)調、對身體最有利、發(fā)揮良好的作用,因此人性要符合自然,這是人性最舒服的狀態(tài)。
莊子和孟子都認為人樸初有一個性格。外界對于人的影響不應該影響到這個內心、本性,這本性原本就有它的光輝,可以使之發(fā)光,在內里發(fā)光,指點人的行為,使人隨遇而安,孟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就使“我”和外界脫離開來。使“我”的思想獨立為與世界相對的觀照物,也就是意識到“我”獨立于世界的存在,提升了自我的價值。
他們的學說最大的相同點,就是人心不應以外物轉移。孟子是道德規(guī)范在心中,不以外界轉移。而莊子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保持中心的中正,獨立,無論外界如何風起云涌,都不會被失去自己的自由與判斷。首先要誠信,不能依附在道德規(guī)范、外界的判斷上面,這樣就能保持內心的獨立。同時,齊物思想,將自己的個體看作與萬物齊同的存在,自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和萬物沒有什么不同。在是非判斷上沒有取舍,就不會牽絆在各種界限之中,可以在天地之間游玩。莊子的性靜說,一方面認為,性靜是最理想的、使自然最和諧的狀態(tài),另一方面認為,性靜是原始有可能實現(xiàn)的,用心若鏡,不將不迎,人性之中包含了鏡子清亮的可能性。
(二)性養(yǎng)
孟子曰: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麥,播種而耰之,其地同,樹之時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時,皆熟矣。雖有不同,則地有肥磽、雨露之養(yǎng),人事之不齊也。
孟子認為,善性在身上,就像一顆種子種在身上一樣,需時時養(yǎng)護,抵御風霜寒暑的侵害。
莊子認為人性本是一面清亮的鏡子,能夠通過心齋觀氣,而使心靈回復純白的狀態(tài)。但是人性具有容易染著的屬性,所以要復靜、復性,向內探求、養(yǎng)護,以免招惹塵垢。這一點和孟子有點像。孟子是,善與生俱來,但是在外界影響下,容易散失。莊子是,靜與生俱來,但是在外界的影響下,容易變躁。而養(yǎng)護善性的方法都是關照內心,細細養(yǎng)護。
孟子性善論之下的修性方法,具有信仰的性質,仁義禮智信天生就有,凡事都要反省有沒按照這些標準去作,衡量哪些是魚,哪些是熊掌,如果能做到毫不猶豫遵從應該做的事,就會非常勇敢,養(yǎng)就浩然正氣。但是多種標準也會會產許多是非爭端,忠孝沖突、義利沖突,比如舜娶禹女不告父母是否仁義,若無行可之仕、際可之仕,公養(yǎng)之仕可否致仕的問題(《孟子·萬章》),一鉤金與一輿羽,哪一個重的問題(《孟子·告子下》),時時要謹權量,審法度,努力地適中,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在還沒有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前,就很不自在。莊子性靜論,就不必有許多束縛,但是時常處在虛靜狀態(tài)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嚴格的慎獨之心,一旦欲望侵入,就及時發(fā)現(xiàn),不然就成了浪蕩,而逍遙游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不受多余欲望驅使,能夠看到虛靜并且超越生死的??傊?,無論是性靜論,還是性善論,都需要長時間的修行,以獲得完滿的德性。
孟子在審美上,有所取尚。“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谥谖?,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人可以見賢思齊,努力使自己符合道德規(guī)范,使自己變得更優(yōu)秀。
莊子則無所取向。相對于孟子的人性論,莊子的學說更加具有包容性。有的人天生比別人更聰明,但不必用他們的標準去要求別人。離朱比別人更懂得色彩調配,但如果把他的審美標準當作是大家所應遵從的準則,使人們改變了原初的審美,喪失自己的判斷,就違背了自然保存豐富多樣性的原則。從整體來看。莊子反對用某種高的標準要求所有人遵從,認為“標準”是對人性的束縛。
但是,人生來便有尚美的習性,一開始,離朱還沒有成為美學權威之前,是人自動吸附過去,認為離朱對于色彩的調配更好,符合大多數(shù)人的審美,所以離朱才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本來大多數(shù)人不具備離朱一樣的審美能力,后來通過對離朱的效仿,也獲得了美麗的顏色。標準是為大多數(shù)人提供參考的,因為人沒有經(jīng)驗容易處事不當,禮俗、標準為大多數(shù)人提供指導,避免他們手足無措。但是有些人資質高明,是超越世俗的,不需要為他們提供參考都可以作出正確的決定。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遵從世俗標準是保險的方法,標準仍有它的合理性。
評價這兩種審美取向,一者仁義,一者明智,個人取舍不同,實無高下之分。二者對于人性的論斷也是如此。人性的論斷雖出于后天的判定,但對于人了解自身的習性、修養(yǎng)自身的心性,仍有一定參考價值。
注釋:
[1]2016年8月5日《文匯報》,原標題為《早期中國哲學的人性問題》,文章有所刪減;作者:陳鼓應,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參考文獻:
[1]陳鼓應.早期中國哲學的人性問題[J].文匯報,2016,08.
[2]朱熹.四書集注[M].臺北:藝文印書館,2010.
[3]焦循.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54.
[4]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