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狀元之婦”為題材的戲劇受中國廣大戲迷的喜歡,其中趙五娘和秦香蓮最有代表性。本文將對二者的悲劇和形象作對比研究。大多數(shù)人認為秦香蓮和趙五娘都是受封建倫理觀念與現(xiàn)實窘困生活交織壓迫的形象。其實二人的悲劇因素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本文通過對兩位女性的悲劇分析,企圖對現(xiàn)代女性的孝道文化發(fā)展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趙五娘;秦香蓮;悲??;孝道
作者簡介:李妮娜(1993-),女,漢族,山西臨汾人,學生,北京首都師范大學文學碩士,研究方向:文藝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4-0-02
一、趙五娘與秦香蓮形象的比較
(一)二人的相同之處
1.都是癡情女子
趙五娘在丈夫進京趕考后,在災荒深重的年歲里,獨自扛起家里的重擔,不給丈夫增添煩惱。當丈夫考試高中、杳無音信的情況下,她流離失所,靠行乞賣藝上京尋夫,只因?qū)φ煞虬V情。秦香蓮同樣癡情,在家侍奉公婆,撫養(yǎng)兒女,逢災荒,公婆死后,生活難以維系,她帶領一雙兒女沿路乞討到汴梁尋夫,始終相信丈夫在等著他們。
2.都是糟糠之妻
趙五娘和秦香蓮都在丈夫赴京趕考后主動承擔家里的生活重擔,都是丈夫共患難的糟糠之妻。秦香蓮信心滿滿去尋找丈夫卻不料被丈夫拒絕甚至派人追殺,回想當年在丈夫身邊辛苦陪讀,支持他應舉,在其高中杳無音信的情況下照顧他的父母,眼淚潸然而下委屈脫口而出。同是糟糠之妻的趙五娘,情況卻比秦香蓮好很多,丈夫相認,生活較幸福。
(二)二人的不同之處
1.趙五娘:封建倫理觀念下恪守孝道的禁錮者
趙五娘在丈夫進京趕考時,擔負起家里生活的重擔;在饑荒之年,千辛萬苦領到救濟糧卻被奪走,雖然有張公救濟,但對于三口之家來說卻是杯水車薪;上京尋夫,隱忍退讓。趙五娘在照顧公婆時曾說:“索性做個孝婦賢妻,也得名書青史”。這表明在封建制度下,趙五娘的孝與賢是沒有自我,完全為了他人。與其說她是孝婦的典型,不如說是封建倫理下恪守孝道的禁錮者。
2.秦香蓮:封建倫理下獨立人格的突破者
秦香蓮支持丈夫赴京趕考,照顧公婆,并為之默默地奉獻。但在尋夫的過程中卻被丈夫拒絕甚至追殺,這使得她苦苦期盼、充滿希望的心被現(xiàn)實的封建倫理的男權(quán)創(chuàng)傷的千瘡百孔。丈夫的負心與絕情無義,喚起了秦香蓮自我意識的覺醒,最后走上公堂。秦香蓮的覺悟,塑造了一個獨立人格的封建女性,是封建倫理的突破者。
二、趙五娘與秦香蓮悲劇的比較
(一)二人悲劇成因的異同
1.自身思想束縛
(1)自身思想束縛之同:將“代夫行孝”看成自己的責任
她們在丈夫出去應考,杳無音信的時候,把侍奉公婆維持生計當做自己的本分。在災荒年間,二人都愛護公婆,委屈自己也要讓公婆吃飽住暖,但她們的公婆都在災荒的歲月里相繼離去,二人甚至也包攬了公婆的喪事,主動料理后事。我們并不贊同她們把孝尤其替夫行孝看得如此重要。她們本可以對自己好很多,但為了讓丈夫安心應考主動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在那個生活時代,對于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封建女子而言,持家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2)自身束縛之異:對丈夫求取功名的態(tài)度發(fā)生變化
趙五娘在一開始的時候并不希望自己的丈夫赴京趕考,但是迫于公婆的壓力、封建倫理的三綱五常,才同意丈夫趕考。秦香蓮,她一直希望自己的丈夫赴京趕考,能夠飛黃騰達,改變家族命運。
二人在與丈夫相遇后二人的打算也不一樣。趙五娘主動接受丈夫現(xiàn)在的一切;而秦香蓮則不是,在挽回丈夫回歸家庭無力的情況下,便憤然拿起法律的鍘刀以維護自己的利益。
2.生活的時代環(huán)境
(1)所生活的時代環(huán)境之同
她們都生活在封建倫理三綱五常男權(quán)的控制之下,都反映了封建孝道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體現(xiàn)。自古以來,人們都將考取功名視為光宗耀祖、改門換閭的榮譽。蔡伯喈被迫遵從父親的旨意上京趕考,既是封建意志的體現(xiàn),又是恪守“父父子子”的倫理綱常的體現(xiàn)。在這樣一個奉行“君臣父子”綱常倫理的時代,個人的利益、要求、欲望是被忽視、被排斥、被拒絕的。
(2)所處時代環(huán)境之異
她們倆人所處的朝代不同。趙五娘是元代后期,那時的蒙古貴族統(tǒng)治者為了更好地控制社會秩序,對人民百姓實行兩種統(tǒng)治手段。一方面實行強硬政策,另一方面又實行籠絡政策。前者如權(quán)力對蔡伯喈的強官、強婚,后者如牛相對蔡伯喈回鄉(xiāng)的認同。秦香蓮是北宋仁宗時期,社會生活比較安定,法律體系比較完善,人民的法律意識有所提高,所以才會有包公鍘美的結(jié)局。
(二)二人悲劇過程的異同
1.狀元本人的反應
劇中兩位男主人公中狀元后的共同選擇都是留在做官并攀附權(quán)貴。兩位狀元不同的是,蔡伯喈只是行動上的負心而情感上不負心,陳世美則是行動與情感都負心。蔡伯喈一開始并沒有遠離家鄉(xiāng)赴試的打算,之所以去趕考是遵從父親的意愿。與之相比,陳世美赴京趕考的功利色彩濃厚,高中之后被選為駙馬不但沒有請辭,反而害怕因為秦香蓮的糾纏失去富貴生活,拒認并且派韓琪刺殺妻兒,明確說明了陳世美的負心。
2.狀元之婦的遭遇
趙五娘與秦香蓮都是因丈夫上京趕考而被留在家里照顧老人,獨自苦苦承擔生活生計。家鄉(xiāng)都連年遇饑荒,都受代夫行孝封建思想的影響,傾盡所有,奉養(yǎng)公婆。丈夫飛黃騰達后被暫時或永久拋棄。趙五娘命運的悲劇更多體現(xiàn)在災荒連年的歲月里,如何代夫行孝。雖與丈夫相認的過程波折,但最終得到了丈夫。秦香蓮除了代夫行孝還要照顧一雙兒女。她命運的悲劇體現(xiàn)在陳世美的絕情拋棄,《祝壽》和《殺廟》兩個故事暴露了陳世美將自己的妻兒拋在九霄云外。最后的結(jié)局陳世美被斬,但秦香蓮的家庭終究是不完整,這也是她的悲劇。
(三)二人悲劇結(jié)果的異同
1.趙五娘:有悲有喜
趙五娘在得知蔡公逼試后,在南浦與丈夫分別時說:“六十日夫妻恩情斷,八十歲父母教誰看管?”然而,在封建倫理下,她只能接受丈夫赴京趕考的事實,趙五娘的行動與心中所想的不一致開始了她的悲劇命運。災荒是貫穿她悲劇命運的主線,災荒連年,糧食不夠,她背著公婆吃糠卻遭到公婆的懷疑,背后受苦得不到理解,還沒能維護丈夫的名聲,這是她盡孝被否的最大悲哀。隨著災荒加劇她輾轉(zhuǎn)流離踏上尋夫的坎坷之路,最終與丈夫相認,并獲封陳留郡夫人,趙五娘悲劇命運以喜劇收場。
2.秦香蓮:似喜實悲
秦香蓮的認夫過程雖不斷有貴人相助,但都換來了丈夫無情拋棄。她的命運也以陳世美的人頭落地淪為寡婦作為結(jié)局。表面上看包公鍘美公正不阿,可實際上包公的辦案都是為了自己的職責所在,只是用鍘刀結(jié)束陳世美的性命,沒有考慮到秦香蓮是否真的希望用丈夫的死來作為辜負自己的補償。這似喜實悲的結(jié)局注定使秦香蓮淪為必然的受害者。
3.二者都悲
趙五娘悲在歷盡千辛萬苦代夫行孝得到皇上的嘉賞,卻感到無限滿足。殊不知這是她應得的,根本沒想到自己苦盼的丈夫不得歸、代夫行孝的坎坷正是封建皇權(quán)制度釀成的。秦香蓮對丈夫的負心以命相抵的做法大快人心,以為只有丈夫死去,自己便能夠永遠擁有夫妻二人原本純真的感情,這種想法荒唐可笑。丈夫被鍘對于這個無權(quán)無勢只有道德輿論幫忙的秦香蓮而言,最終仍是封建綱常倫理下的犧牲品。
三、趙五娘與秦香蓮性格的比較及對當代女性的啟示
(一)二人性格的比較
1.趙五娘:賢妻孝婦
趙五娘是典型的溫柔善良孝順吃苦耐勞的女性,但她對待命運過于軟弱,面對生活的苦難大都選擇逆來順受。她很本分地遵守著封建倫理的三綱五常,她傾盡所有維護的綱常倫理最后得到的恩賜便是“有貞有烈”的性格。
2.秦香蓮:堅強果斷
當她得知丈夫變心后,試圖想盡一切辦法挽回丈夫,只是她團圓的幻想被陳世美一次一次的不念舊情、趕盡殺絕打破。正如她說:“晴天霹靂魂游蕩,好似南柯夢一場”。從自覺地維護封建倫理及毫無自我的忍辱負重到對簿公堂的絕望控訴,體現(xiàn)出女性的突破與覺醒。
(二)秦香蓮與趙五娘對當代女性的啟示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一個不守孝道的女性在現(xiàn)代社會是不完美的,對于整個民族的發(fā)展也是不利的。我國進入新社會以來,大力提倡女性道德意識,反對封建社會的三綱五常。然而今天學習秦香蓮、趙五娘豈不是在宣傳封建思想?其實不是的,我們應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歷史的孝道,積極吸取封建女性身上優(yōu)秀的品質(zhì),將她們的優(yōu)秀美德傳承??v觀女性意識的發(fā)展,女性人格獨立意識的發(fā)展是必然的,但我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美德也必須得以傳承。作為新時代的女性,我們要在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張揚為我人格獨立意識的同時,學習趙五娘、秦香蓮身上的孝道精神。把發(fā)展自我個性與孝道結(jié)合起來,使自己得到全面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戴不凡.趙五娘的悲劇[J].劇本,1956.
[2]張燕謹.中國戲曲史論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03.
[3]李修生,查洪德. 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遼金宋元文學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12.
[4]方立民.方榮翔戲劇集<鍘美案>[M].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