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羽
且倚花樹看夕陽
——溧陽蘇園養(yǎng)老模式探尋
本刊記者 張羽
截至2015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達2.22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6.1%;65周歲以上老年人口1.43億,約占總人口的10.5%。數據表明,我國社會形態(tài)已經符合聯合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數比例超10%即為老齡化社會”的規(guī)定。2009年,我國正式啟動了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zhàn)略研究,以積極應對持續(xù)加劇的人口老齡化危機。因為危機之下,不僅僅是社會、經濟發(fā)展問題,更是情感、倫理等更深刻的社會問題。
作為一種人口結構模式,老齡化社會是一個綜合性的范疇與結構,包含多種元素。與老齡化社會密切相關的養(yǎng)老產業(yè)也不是新興產業(yè),而是一個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特點的生命話題。
業(yè)內人士預計,我國養(yǎng)老產業(yè)規(guī)模到2030年有望達到22萬億元,未來10—15年是養(yǎng)老產業(yè)快速發(fā)展的黃金年代。而智慧養(yǎng)老、信息化養(yǎng)老等新形式的“科技養(yǎng)老”服務模式將迎新風口。盡管大量資本涌入,養(yǎng)老產業(yè)發(fā)展得如火如荼,我國居家養(yǎng)老的比例仍然高達95%。由產業(yè)到模式,養(yǎng)老不應該只作為GDP中的數字,更應該是社會情感中最血濃于水的一部分,連接整個社會的個體,成為不斷前行中最堅實的基礎。
然而在介入“養(yǎng)老”這個話題之前,我想首先提出一些在許多人看來不算問題的問題:養(yǎng)老養(yǎng)的究竟是老人的哪個方面?如果養(yǎng)的是身體和壽命,那么以此為基礎能夠提供更好更全面服務的養(yǎng)老機構為什么只能在養(yǎng)老模式中占到不足5%?如果是情感和精神的陪伴,為什么許多老人仍舊會有“給孩子們添麻煩”的感受、有“余下的時間就是等死”的想法?究竟哪些內容才是養(yǎng)老產業(yè)、養(yǎng)老模式、養(yǎng)老機構和整個社會真正應該給予高度關注的?如何才能讓老人在晚年擁有真正的幸福感?
問題有些尖銳,想法卻算不上偏激。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情緒感知也越來越敏銳、清晰。“不被認同”、“不受重視”、“沒用”等思想對年輕人來說尚且是沉重打擊,那么對真的離死亡越來越近的老年人呢?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
也許這些答案,你可以在蘇園中找到。
蘇園不在蘇州,而是坐落在江蘇溧陽天目湖畔。
天目湖北岸有水溪蜿蜒連綿,繞茶山而去,是沙河水庫和大溪水庫之間的一條紐帶,當地人稱之為沙溪。從空中看沙河和大溪兩座水庫妙比一雙天目,蘇園便是這眉清目秀間那俊俏的美人痣。
然而蘇園能夠帶來的,并不簡單的只是精致的園景,而是更為深刻的社會實業(yè)—養(yǎng)老產業(yè)。
再沒有比蘇園更“奇怪”的養(yǎng)老模式了。
這里沒有先進的養(yǎng)老設施,沒有龐大的服務護理人員。老人們最長只能呆半年,短的十天半個月。在這里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動手,發(fā)呆、下棋、聊天并不是日常內容。讀書、勞動、學習、開會、檢討錯誤……仿佛比退休前還要忙活!你說,這是養(yǎng)的哪門子的老?
然而,這就是養(yǎng)老。
老人在這里的第一個獲得的,就是自信。
“即使我身體不再靈便,無法為家庭做出更多貢獻,但我有更加重要的使命,就是傳家。”蘇園給予老人的第一個思想,就是讓老人從“我是沒有用的人了”這種思想中掙脫出來,從精神上重獲新生。
“許多人對‘傳家’的認識非常膚淺,認為自己能夠取得的成績都是自己奮斗得來的,跟前人沒有任何關系,或者關系不大。但即使從科學辯證角度來講也可以得出:我們現在得到的都是過去量變的積累和質變的產生共同得出的結果。沒有前人的教誨,無法擁有通往成功的智慧與性格;沒有前人的積累,不能有創(chuàng)業(yè)的第一桶金;沒有前人的支持,不會有一往無前的精力與氣魄。前人傳家,不只是留下錢財和回憶。我們告訴來到我們這里的老人,要傳家譜、家訓、家德、家風,實際上是要把家庭祖輩積攢下來的經驗和智慧傳下去,這對一個家庭是非常重要的,也只有老人才能做的?!碧K園主人為記者講解道。
在蘇園的課堂上有個非常重要的儀式:每個學員要在一張“連根卡”上寫下自己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高祖父母的名字?!昂芏嗳嗽谶@個環(huán)節(jié)都哭了,因為不要說高祖父母的名字,很多人連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父母的名字都寫不出來。這是與他們自己血脈最為親密的人。”一張小小的“連根卡”讓所有人意識到家庭、祖輩的重要性,認識到了傳家的緊迫性。這些老人不再“閑得發(fā)慌、無所事事”,不再自怨自艾、自甘寂寞,他們從自身認識到了價值,重拾了尊嚴與自信,開始在生活中煥發(fā)新的活力。
正能量是蘇園唯一的主流精神。在這里,“我?guī)湍恪焙汀拔覑勰恪笔敲總€人掛在嘴邊的話?!坝姓芰坎拍苡胁粩嘞蚯?、積極處事的態(tài)度。許多老人就是因為缺失正能量、負能量爆棚,才會思想晦暗、身體每況愈下?!依狭司驮撚胁 ?、‘我的病是治不好了’、‘我身體越來越差’……如果每天想的就是這些,那么病痛永遠都不會離開,身體也永遠都不會好?!?/p>
在所有的正能量中,愛和幫助是蘇園最具認同感的兩種力量,也成為蘇園改善老人內心負能量最重要的武器。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讓“我愛你”和“我?guī)湍恪钡乃枷霛撘颇M老人的內心,逐漸減少內心負能量的比重,開始重新積極面對自己的人生?!坝行├先耸侵糁展鬟M來扔了拐棍出去。他們不再看什么都是灰色的,生活重新有滋有味。有位老先生和他的老伴兒一起來到蘇園。一個星期后有天晚上把老伴兒約到小花園,說了一輩子都沒說過的‘我愛你’。第二天看到兩個人都好像年輕的了十歲,滿臉都是笑容。”
漢代經學家趙歧所做的《十三經疏》中道:“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崩先瞬⒉荒芤驗樽约旱哪挲g就不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我錯了”和“我愛你”、“我?guī)湍恪蓖瑯邮翘K園最重要的思想“三字經”?!霸S多老人年齡大了之后、或者一輩子都在亂發(fā)脾氣、肆意妄為,子女照顧他們的心情更加不會指出這是錯誤的,實際上并沒有對老人的精神和身體起到正面作用。人的身體如果是循環(huán)的河流,每一個錯誤都像是拋撒進去的垃圾。認識錯誤和改正就是把垃圾從河流中打撈起來;放任錯誤就像源源不斷向河流中排污。其結果如何?不言而喻啊?!?/p>
蘇園創(chuàng)辦的“文化養(yǎng)老”新模式,以《了凡四訓》為主要教導內容,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以創(chuàng)辦多年的養(yǎng)老養(yǎng)生培訓為載體,形成簡明易懂又深入人心的思想教育觀念,從精神入手,通過啟發(fā)、引導、糾正等方式,以“教學、健身、娛樂、義工、互助”為主要活動,融入中醫(yī)、佛醫(yī)、國學等教學訓練內容,幫助老人身體變好、心情變好、精神變好,使他們實現“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的五福人生,成為新世紀的“三好五福老人”,讓老人從根本上回歸到自己“社會人”的本能:積極向前,不斷超越。而精神的振奮又帶動了身體機能的恢復?!霸S多研究和事實都能證明,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能夠帶動身體狀況的提升。老人從我們這兒獲得了精神上的給養(yǎng)之后轉化為身體的動力。剩下的就是他們與自己家庭之間的互動。他們就不需要在我們這兒長久地住下去?!?/p>
從2014年開始,有近3000位老人在蘇園參加養(yǎng)老養(yǎng)生培訓,80%以上的老人收獲了空前未有的養(yǎng)生養(yǎng)老智慧:他們學會了科學的養(yǎng)老養(yǎng)生方法,建立了全面的養(yǎng)老養(yǎng)生理念,養(yǎng)成了良好的養(yǎng)老養(yǎng)生習慣。明白了積福傳家是老人的第一使命,他們的精神狀態(tài)發(fā)生了根本性轉變,健康養(yǎng)老、積極養(yǎng)老成為可以落地生根的養(yǎng)老實踐。他們中許多人不斷分享他們巨大的改變,由衷地對中國文化升起無比的崇敬和信心。
江南園林中的春秋事
蘇園名字由來于一個“美麗的錯誤”:蘇園主人最初把園子定名為“蘇茶園”??稍诮▓@之時,由于工人的疏忽漏掉了一個“茶”字,就成了現在更覺意境的“蘇園”。由是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說到蘇園,離不開蘇茶。“平生于物之無取,消受山中水一杯。”蘇園不僅是一個養(yǎng)老、養(yǎng)生產業(yè),更是一個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會所。斗茶園內,墻檐窗廊,假山池沼,布局別具匠心。三五好友,持盞清談,人生樂事不過如此。
但蘇園并不把自己局限在茶文化之中。由茶而出的琴棋書畫、史記典故,在香葉嫩芽的氣息中,融洽成上下五千年的流觴曲水。蘇園曾展出國家重點文化工程—29張古代名琴復制成果,重點展示了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在溧陽親手制作的焦尾琴復制品,通過舉辦全國古琴文化論壇,聚會古琴名家新秀,培養(yǎng)古琴藝術人才,形成斫琴、撫琴、賞琴、聽琴、藏琴等系列古琴主題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天人合一、平和淡雅。蘇園如遺世而獨立的世外桃源,從自然到人文處處透著一個“靜”字。江南園林的整體建筑規(guī)劃本就以清幽取勝,其中的花花草草更是像汲取了無限生命力一般在其中歡悅地成長。月門、檐角、回廊、石階小路掩映其中,蔚然成趣。時而陽光沿著斑駁投撒點點活潑,時而夜雨漫漫在紅燈籠、綠銅環(huán)與灰瓦磚之間交織。蘇園的世界自成一派,蘇園精神伴著國學的郎朗誦讀聲飄到遠方。
喧囂的氣息被擋在了墻外。時間在蘇園中,停止了;人在蘇園中,靜下來了。
“人靜下來之后,就能夠聽進去,也能夠反思自己,更能夠觀察他人、學習他人。好與不好,都能夠了然于心。靜謐的環(huán)境本來就有助于修養(yǎng)身心,這也是我們把蘇園這個養(yǎng)老養(yǎng)生的地方建成如此的重要原因。”
輔以養(yǎng)老養(yǎng)生產業(yè),近年來,蘇園文化漸漸走向中國文化深層面。在幾年的實踐與積累中,蘇園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中國古典哲學、勸善世人、凈化世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得到社會各界一致好評。
踏入蘇園的會客大廳第一刻,濃郁的文化氣息撲鼻而來。環(huán)顧大廳四周,目光所及皆是書畫、奇石和一摞摞10多種版本印制精美的《弟子規(guī)》、《游子吟》、《中華孝道》、《了凡四訓》的書刊和音像資料。這些資料是蘇園主人從先輩文化精品中精選而出,采購并自費制作,還有一些是社會各界善心企業(yè)和人士捐贈過來的,免費提供給廣大學員和眾多游客,主要內容就是講授為何孝敬父母、如何孝敬父母和如何修身做人。大廳墻面還掛滿的一幅幅全國各地學員前來蘇園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合影和一幅幅精美的書法作品,向人們展示修身養(yǎng)性與陶冶情操的重要性。
從2009年11月開始,蘇園就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通過舉辦“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做有道德的中國人”公益交流會,把中華傳統美德—孝道文化大力向社會推廣,祈愿每個來到蘇園的人通過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能夠身心和諧、家庭和諧,從而實現社會和諧。
蘇園了凡書院至今已成功舉辦近百場傳統文化學習班,參加學員近萬人。所有這些活動全是公益性質,其至真至誠的付出,得到了學員的肯定,也感動了前來學習的學員。他們把在蘇園重新找回的自我?guī)Щ厣町斨?,給家庭、給身邊的親朋好友做出了有著五千年文明傳承的中國人該有的形儀。
而今,蘇園已成為溧陽文化典范窗口。2010年12月2日,江蘇省作家協會創(chuàng)作基地正式在蘇園掛牌,同時,溧陽市委宣傳部在蘇園舉辦了第二屆文藝家讀書班活動;2011年3月29日,山東電視臺金牌欄目《天下父母》—全國首個以弘揚孝道文化為主題的欄目在蘇園設立了《天下父母》親情教育基地,這是《天下父母》欄目在江蘇設立的首個也是唯一一個親情教育基地;2011年9月23日,在鞍山市舉辦的第四屆生態(tài)高峰論壇上,蘇園被評為“全國生態(tài)文化示范企業(yè)”。
蘇園的一系列成就都要歸功于蘇園主人的苦心經營。然而主人性情平淡低調,不愿以此顯名,只默默為心愛的公益事業(yè)來回奔走。但從蘇園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主人與園、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深深的羈絆。在他的影響下,蘇園不僅僅是一個品茶論道的優(yōu)雅場所,更是一個對主人心境的呈現和對中華傳統文化孜孜不倦弘揚的窗口。蘇園以其獨特的文化載體模式,成為傳統文化的大講堂,成為眾多游客汲取精髓的圣地。
中國儒學會副會長、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呂佩浩先生把蘇園的傳統文化交流活動稱為“偉大的創(chuàng)舉”。他感慨萬千地說:“蘇園倡導的文化建設的公益交流模式不是富人對窮人的慷慨施舍,也不是長三角先進發(fā)達地區(qū)對貧困落后地區(qū)的豁達恩賜,而是社會的責任和義務?!彼€說:“我雖已退休,一樣要為文化建設發(fā)揮余熱,今天我來蘇園為學員上課,以后有機會我一定要以志愿者的身份參與到這一偉大的文化建設的熱潮中?!?/p>
探尋蘇園的養(yǎng)老模式,實際上是一場探索心靈解放與再生的過程,是一場由中國傳統文化洗滌、給養(yǎng)的過程。精神如果超越世俗的價值取向,在真正的正能量之中升華,必將能夠成為支撐身體積極向上的動力。而從整個養(yǎng)老產業(yè)來看,蘇園模式只是飛速發(fā)展之下平衡靈魂與肉體的點,向我們展示了老人晚年生活的愿景之一,但這樣的愿景有誰不希望能夠實現呢?畢竟“茶香花樹下,慢看夕陽紅”的人生,確實可浮人生一大白矣。
且倚花樹看夕陽
責任編輯:張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