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癖不可交,癖好是我們被接觸的人與物而激發(fā)出的一種深情。當一個人被攝影觸發(fā)深情的時候,最直接的表現(xiàn)就是心甘情愿地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空間認真學習、打磨。他們會感受到身上某種模仿欲望的驅(qū)使,帶著拍出各種備受贊嘆的照片的夢想,投身于技術(shù)技巧、文史哲美的修練中。
學習,一直是攝影愛好者的剛需。每次與各地影友偶遇,都會聽到“以前我都是看著你們雜志學攝影”的開場白。隨著社會轉(zhuǎn)型,越來越多的人轉(zhuǎn)向網(wǎng)絡(luò)學習。由于時間上的隨時,空間上的隨地,網(wǎng)絡(luò)教學為求學者提供了更多將學習堅持下來的可能。
網(wǎng)絡(luò)教學不僅為求學者提供了便捷,也為施教者提供了更多的機遇,越來越多的機構(gòu)、小團體、個人躋身其間,隨處都可碰到“某某老師”,他們不分年紀與身份,有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高手,亦有三板斧打天下的術(shù)士,均各自成派,介紹分享自己的拍攝經(jīng)驗,以及附著在上面的情緒與時間。沒有武林大會,沒有華山論劍,不知誰是“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的泰斗級人物。
世間事,貴痛快,每個人都企盼和享受痛快。各派老師們都深諳此道,易學易懂不費時成為大家通用的招數(shù)。而各派擅長的武藝與招式是什么,是否有秘籍在手,江湖上卻鮮少聽到這類傳言。
面對如此雜亂沒章法的江湖,識別與選擇成為一種困難。本期的專題《線上武林 拜師之路》中,我們收集歸納了當下的一些教學類別,挖掘出更多的資訊與內(nèi)部消息,提供了不少參考與借鑒,但并沒有任何分高下的企圖。
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擅長,也有自己的不擅長,僅此而已。只要他們各自在自己“擅長的領(lǐng)域”努力向前推進,運用最得心應(yīng)手的語言,非常清晰地把自己的經(jīng)驗教訓分享給你,使你受益就好。
我們一旦試圖把攝影從可有可無地狀態(tài)變成不可或缺的癖好,學習便是一個從無到有,由淺入深地長期行為,是一項需要用低速檔緩慢前行,細致觀察,身體力行地去體驗, 不斷試錯糾錯、耐心推進的作業(yè)。不要試圖在一個老師身上解決自己所有的問題。
王羲之說,欣于所遇,暫得于己。你的每一次選擇,必是你在那時那刻為自己量身定制的學校,你可以在那里找到適合自己,與自己相配的東西,也一定可以親身學到許多重要的東西,并按照自身的能量順利而自然地克服各種屏障,拓展延伸自己的可能性。
學習最核心的驅(qū)動力還是自己的求知欲與好奇心。每一次的學習都會有一個有效期,一旦過期,你便不會停留在過去的成績,那些特別想知道答案的問題,如果此處沒有回應(yīng),自然會去他處找尋。我們可以多去嘗試種種可能性,隨心盡興地將一個一個學習的日子拖到面前,再送向身后,獨屬于你的某種特別的力量可能就潛藏其中,變成跳板,讓你一躍而起。
不管多么微不足道的學習,只要方法得當,就能從中發(fā)掘出令人驚喜的力量。對于初學者,我們建議還是先從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學習,日日揮機,集點成線,集線成面,集面成空間,當自己的攝影手藝日漸完善之際,你就會發(fā)現(xiàn)必須有更加深厚、歷久彌新的資質(zhì),耗費了大量時間與心力而積攢出來的很扎實的東西來支撐你前行。只有將每一項基本功融匯貫通成自己的技能,才能有任性揮灑的底氣。
學習也是一個師生互為相長的過程。為人師應(yīng)該是件特別慎重的事情,需要具備淵博且成系統(tǒng)地知識體系,需要有兼具嚴苛與寬容的責任心,需要深入淺出、生動準確的講解力……快與慢并不是兩個互為矛盾的能力。真正敏銳之人才能慢下來深入,而能真正慢下來去積累的人,才能有好的,高效的產(chǎn)出。那些為“痛快”而備的課,都毫不輕省。
攝影是我們體驗世俗,感知人情的媒介,是我們將自己的生活放在某個特定的情境下詩意化的渠道,為了自己的這份癡好去拍攝,去學習,慢慢打造自己的表達節(jié)奏,若干年后回身看時,因為人和時間的緣故,有了一份獨屬于自己的溫情回憶,亦是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