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由草
血液就像奔騰的河水,在人體中所有器官和組織內(nèi)流動著。每年的6月14日是世界獻血者日,我國法律規(guī)定,只有18~55周歲的健康公民才能獻血,所以雖然同學們都很有愛心,但現(xiàn)在還沒有機會踏上獻血車。不過,我們可以一起進入人體的血管中,先來一次血液探秘之旅吧!
魔法鏈接
為什么要獻血?
輸血大多是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用來救命的,如果沒有合適的血液,有時候就只能看著本來可以救活的病人無助地死去。而我們當前的人造血液尚不能完全代替血液,只能靠人類相互獻血來救人。因此,獻血在一定意義上說是救死扶傷的偉大壯舉。
一個人一次獻血200~400毫升,只占總血量的5%~10%。獻血后,儲存的血液會立刻補充上來,不會減少循環(huán)血總量。獻血后失去的水分和無機物1~2小時就會補上。血漿蛋白質(zhì)由肝臟合成,一兩天內(nèi)就能得到補充;血小板、白細胞和紅細胞也會很快恢復到原來水平。所以,一個健康的人按規(guī)定獻血,對身體沒有不良影響,反而會有利于身體健康。
神秘的世界
人體的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是一個由心臟、血管組成,遍及全身的封閉管道系統(tǒng),血液在其中循環(huán)流動著,擔負著一項繁重的運輸任務。
血液運載著大約200種物質(zhì),就像一支紀律嚴明、組織完善的隊伍,一天24小時不停歇地把氧氣和養(yǎng)分送到全身各個組織和器官。同時,又幫忙把各個組織和器官產(chǎn)生的廢物如二氧化碳等排出體外。這個過程,就是人體中的新陳代謝。一旦血液無法發(fā)揮正常功能,人體就會生病。
血液什么樣?
血液由液態(tài)的血漿和有形的血細胞兩部分組成。血漿占血液的55%,由水、蛋白質(zhì)、無機鹽和其他有機物質(zhì)組成;血細胞占血液的45%,由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組成。
一般來說,血液總量占體重的7%~8%。比如一個成年人的體重是60千克,那么他體內(nèi)的血液就大約有4.8升。瘦的人比肥胖的人血量稍多一點,男人比女人的血量要多一些。你大概知道了自己身體里流動著多少血液了吧!
考考你
1.為什么我們的血液是溫熱的?
2.一滴血液里有多少個血細胞?它們的壽命又有多長?
3.為什么我們的血液是紅色的?
答案
1.人體內(nèi)的器官從血液中吸收了營養(yǎng)物質(zhì)和氧,它們把營養(yǎng)物質(zhì)轉(zhuǎn)化成了能量,這個過程會產(chǎn)生熱量。血液將器官產(chǎn)生的熱量帶到身體的各個部位,所以我們的體溫會保持在37℃左右。
2.通常來說,一滴血液里含有5 000萬個紅細胞、5000個白細胞、30萬個血小板。白細胞的壽命為9~13天,血小板的壽命是7~9天,而紅細胞的壽命則有120天。
3.紅細胞、白細胞以及血小板都懸浮在透明的血漿中,大量的紅細胞使得血液變成了紅色。
有趣的造血工廠
每個人的血液都是自己的身體產(chǎn)生的,不是由母體血液流入胎兒血管先天帶來的。說起血液的生成,可謂十分有趣,就像田徑場上的接力跑一樣,參與者有胚胎的卵黃囊、肝、脾、骨髓等。
造血開始于胚胎發(fā)育的第3周,這時還沒有什么器官形成,一個叫卵黃囊的胚胎組織就擔起造血的第一責任;在第6周的時候,器官開始形成,肝臟就接過造血的任務;到了第3個月,脾是主要的造血器官;第4個月后,骨髓開始造血,這也是人體最重要的造血組織。到第5個月以后,肝、脾造血功能逐步減退,骨髓造血功能迅速增加,成為紅細胞、粒細胞和巨核細胞的主要生成器官,同時也產(chǎn)生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胎兒出生以后,肝臟造血功能很快停止,但脾臟仍是終身造淋巴細胞的器官,而骨髓則是人體最重要的造血器官。在正常情況下,它不僅生成紅細胞、粒細胞和血小板,同時也生成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骨髓每秒鐘可造出1 700萬個血細胞。人體血液中所有不同的血細胞,都是來自于肝臟、骨髓和胸腺里的始祖細胞——多能干細胞及由此移行的定向干細胞。這就是人體血液產(chǎn)生的基本原理。
骨髓位于人體的骨骼中,其中的紅骨髓具有造血機能,人的血就是紅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造出來的。當然,并不是所有的造血干細胞都在時時刻刻制造血液,只有5%的造血干細胞參與造血活動,其他的95%則處于休眠狀態(tài)。
血一定是紅的嗎?
在動物世界中,除了脊椎動物中的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以及哺乳類的血液和人類一樣都是紅色的,其他動物的血液的顏色可謂五彩繽紛。
蚯蚓的血液是玫瑰紅色的;蜘蛛的血是青綠色的;烏賊的血液是綠色的;對蝦、海蟹、毛蟹的血液是淡青色的;鱟(hou)的血液是藍色的;河蚌、蝸牛的血液是淡藍色的;田螺的血液是白色的,有點像牛奶。更奇特的是,生活在海底巖石上的扇螅蟲,它的血液可以變色,一會兒變綠,一會兒變紅。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不同顏色的血液呢?任何動物的血液都是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的,而血液的顏色則是由血漿或血細胞中的血色蛋白決定的。不同的血色蛋白的顏色不一樣。比如,含鐵元素的血色蛋白叫血紅蛋白,使血液呈紅色;含銅元素的血色蛋白叫血藍蛋白,使血液呈藍色或青色;含釩元素的血色蛋白叫血綠蛋白,使血液呈綠色。
錯綜復雜的血型
醫(yī)學上把血液中的紅細胞分成各種類型,這就是血型。我們常見的血型主要有A型、B型、AB型和O型。無論哪種血型,都有H抗原。它與另外兩種分別為A抗原和B抗原的不同組合,形成了不同的血型。簡單來說,H抗原與A抗原結(jié)合形成A型血,與B抗原結(jié)合形成B型血,同時與A、B兩種抗原結(jié)合,就形成AB型血,O型血則只有H抗原。
每個人的免疫系統(tǒng)都認得自己的血型,如果輸入了不恰當?shù)难偷难?,紅細胞和血清相混就會產(chǎn)生凝集,導致輸血反應。不過,O型血可以給任何血型輸血,是“萬能血”;而AB型血則可以接受任何血型,是“萬能受血者”。
血型還是人類的一種遺傳標記,每個人的血型都是由父母的遺傳基因所決定的。可能有同學要郁悶了:爸媽明明都是A型血,為什么自己會是O型血呢?一起來看看血型遺傳的規(guī)律吧,你的疑問會得到解答的。
魔法連接
ABO血型最早的發(fā)現(xiàn)者是奧地利醫(yī)學家卡爾·蘭德斯坦納。1900年,蘭德斯坦納通過實驗,發(fā)
現(xiàn)人類的血液有三種不同的類型:A型、B型和。型。這一發(fā)現(xiàn)為蘭德斯坦納摘得了193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后來,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醫(yī)學先驅(qū),人們尊稱他為“血型之父”,并將他的生日——每年的6月14日定為“世界獻血者日”。
1902年,蘭德斯坦納的同事在一次更大規(guī)模的實驗中發(fā)現(xiàn)了AB型血。至此,A、B、O和AB四種血型全部被發(fā)現(xiàn)。
“熊貓血”非熊貓的血
Rh血型系統(tǒng)在臨床中的重要性僅次于ABO血型系統(tǒng),會引起嚴重的輸血反應和新生兒溶血病。在該系統(tǒng)多達50余個抗原中,以D抗原最重要,其次是C、c、E、e抗原。不同的民族,D抗原在人群的頻率不一樣。如在歐洲白人中,RhD陰性的頻率約為15%,黑人中約為5%,而我國漢族人群中僅為0.3%~0.4%。由于大熊貓是我國的珍稀動物,有人就戲稱RhD陰性血液是“熊貓血”,但此“熊貓血”并非真的動物熊貓的血。
稀有血型就稀有血型庫
非常罕見的血型被稱為稀有血型。其實,像RhD這樣0.3%~0.4%頻率的血型在血型工作者眼中不算真正的稀有血型。我國規(guī)定,在人群中低于千分之一以下頻率的血型才被稱為稀有血型。有的稀有血型在人群中只有幾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百萬分之一。如果一個有著稀有血型的病人需要輸血,而事前又沒有準備的話,那是非常危險的事。有人形容在人群中尋找一個稀有血型者就如同在一堆柴火中尋找一根針一樣難。
為了解決稀有血型病人的臨床輸血,一個辦法是在大量的獻血者中篩查稀有血型者,并將他們的血液凍存在-65℃以下。一旦有需要時,或者通知稀有血型者獻血,或者立即復蘇凍存的血液給病人輸注。另一個辦法是稀有血型者的同胞或家庭成員積極獻血,他們之間出現(xiàn)稀有血型的頻率是很高的。當然,稀有血型建庫是一個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
你知道?
植物也有“血型”
植物沒有血液,怎么會有血型呢?原來,植物體內(nèi)相應存在一類帶有糖基的蛋白質(zhì)或多糖鏈,有些植物的糖基恰好和人類體內(nèi)的血型糖基相似,也會跟人體抗血清發(fā)生反應。通過實驗,科學家發(fā)現(xiàn):桃葉等19種植物的“血型”為A型,枝狀水藻等54種植物為B型,蘋果、草莓、西瓜、海帶等77種植物為。型,李子、桃子等400種植物則為AB型。有趣的是,同一種植物還可能有不同的“血型”。比如,楓葉為黃色時,它的“血型”是AB型,但是秋天楓葉紅了后,它的“血型”又變成了O型。
植物“血型”很復雜,科學家至今還未完全了解。說不定有一天,繁茂的植物會幫上人類的大忙呢!
血型能決定人的性格嗎?
O型血的人具有領(lǐng)導天賦;B型血的人特別有奉獻精神;A型血的人……同學們是否也曾做過類似的測試——根據(jù)血型來判斷自己的性格?血型真的能決定性格嗎?
首先,ABO血型是由紅細胞膜上糖鏈的差異決定的。實際上,這樣的糖鏈存在于大部分人的唾液、毛發(fā)的細胞中,但在掌管人類情感、思考問題的器官——大腦的細胞中并沒有發(fā)現(xiàn)此類糖鏈。此外,同卵雙胞胎的遺傳基因完全一樣,血型自然也是一樣的,但性格并不完全一樣。但即便是這樣,在五個不同的人格特質(zhì)方面的測試中,他們也只有約50%的相似性。另外,在有些疾病中,如白血病等患者的血型有時會發(fā)生變化,如A型抗原會減弱,有時甚至檢不出A抗原來,變成了O型血。但隨著疾病的緩解,通??梢曰謴蜑樵瓉淼难停壳叭晕窗l(fā)現(xiàn)有因為血型轉(zhuǎn)變而性格改變的患者。
由于人們對血型知識的不了解,加之一些觀點與文章的誤導,所以“血型決定性格”的說法就擴散開來。在尋找到可靠的科學依據(jù)之前,應該說“血型決定性格”不是科學。
人造血液能代替真正的血液嗎?
人造血液,其實是一種具有載氧能力的液體制劑,因為它含有氟化碳化合物,這種化合物溶解氧氣和二氧化碳的能力是普通水的20倍和3倍,能暫時替代血液攜帶氧氣和二氧化碳。那么,為什么還不能完全代替人類的血液呢?
首先是因為人造血液的成分太單薄,只有攜氧功能,沒有其他功能、營養(yǎng)成分,無法供應人體的生理需求。如人造血液沒有血漿,缺少具有免疫能力的血漿,會使人類的免疫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蝕;沒有凝血因子、血小板等,不能起到止血作用。人造血液含有氟物質(zhì),氟物質(zhì)進入人體后很難被排出,會沉積在肝、脾等器官中,損傷器官的功能。人造血液還具有局限性,有降血壓作用,不適合在抗休克搶救中大量使用,而且生產(chǎn)成本高,不可能短期內(nèi)批量生產(chǎn),也不是所有人都用得起。
不過,英國一個研究團隊已經(jīng)找到了一種可以無限量穩(wěn)定生產(chǎn)人造血紅細胞的技術(shù)。簡單來說,這技術(shù)可以讓紅細胞不會發(fā)展成老化的階段,并以此為基礎(chǔ)產(chǎn)生無數(shù)鮮活的紅細胞。英國還計劃近期內(nèi)啟動該人造血液的早期臨床試驗。
相信隨著醫(yī)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和進步,人造血液也會越來越完美。
責任編輯:陸艷 責任校對:夏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