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柯羽(臨滄市文化館)
群眾舞蹈創(chuàng)作芻議
陳柯羽(臨滄市文化館)
舞蹈是一種以人體運作為“語言”的藝術形式,它有著其他藝術所無法替代的社會功能。它“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蓋樂心內發(fā),感物而動,不知手足自動,歡之至也”。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藝術鑒賞水平也在不斷提高,茶余飯后,更多的人開始喜歡看一些高雅的舞蹈藝術作品。秧歌、龍鼓等普遍的藝術表演已經不能滿足群眾的藝術需求,優(yōu)秀的專業(yè)劇目開始在變通群眾中大量演出,幾乎隨處可見,甚至是中小學校園里也已經有了大量的優(yōu)秀的專業(yè)劇目。
正是這些社會需求,一些年來,專業(yè)的、群眾性的舞蹈創(chuàng)作領域,涌現出大批能撥動人們心弦的優(yōu)秀的群眾舞蹈作品。這些作品取材廣泛,風格多樣,從不同的角度唱人言物、詠志抒情。通過各種表現手段,深刻揭示人的內心世界,挖掘世間美好情感,啟示人生追求真諦。這不但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果,而且貼近群眾生活,反映群眾生活,反映了時代追求。
實際上今日的社會發(fā)展一日千里,經濟高速發(fā)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已使人們的審美追求攀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就要求群眾藝術作品要快出舞蹈精品、多出舞蹈精品,要求我們的群眾藝術創(chuàng)作提高新的水平。以下是我在群眾舞蹈創(chuàng)作中的幾點體會:
首先要深入體驗生活去積累素材。由于群眾舞蹈的特殊性,就要求我們的編導更要深入體驗生活。舞蹈語匯(動作) 是靠積累才能豐富的,只有相當的積累,才能在創(chuàng)作中信手拈來。也只有對動作了然于心,才能找出它的運動、變化規(guī)律,再理一步對這此動作進行變化發(fā)展。對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人們勞動或其他習慣動作進行分析,了解它們的形態(tài)、動作規(guī)律、運作節(jié)奏等選擇其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進行美化提煉,使之成為閃爍光彩的舞蹈形象,如《薅秧各》的創(chuàng)作,作者深入到農民群眾中,觀察農村的農民群眾的薅秧、播種、插秧等生活;在薅秧、插秧的勞動中需要兩腿分開站立;在插秧這項勞動中,人們采用一定的動作幅度,一定的動作規(guī)律等。作者對這些素材進行了加工整理,在舞蹈作品中典型化地表現,創(chuàng)作了生動豐滿的舞臺形象。
其次要主動提高專業(yè)修養(yǎng)。舞蹈創(chuàng)作是藝術能力的綜合考驗,編導要對各藝術門類進行綜合學習。舞蹈是以人體動作為主的綜合性藝術,創(chuàng)作舞蹈不僅要有對人體動作的嫻熟運用,還要通過其他的藝術手段,為作品的主題、人物形象、情節(jié)發(fā)展、高潮的興起等方面,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如創(chuàng)作者對音樂應具有很強的感知力和理解能力,才能把音樂同要創(chuàng)作的舞蹈作品深度結合,在聽到音樂時,編導會根據旋律的起伏、節(jié)奏的快慢、音響的強弱、腦海中不斷閃爍著各種跳躍,旋轉和時而翻騰激烈,時而舒展委婉的動作形象等。同時要對燈光、服裝的基本知識進行了解學習,以便于在創(chuàng)作時綜合考慮運用。要充分培養(yǎng)自己的想象能力(聯想、幻想),使舞蹈具有浪漫抒情色彩,這是作品打動人心、感染觀眾的極為重要的方面。
需要強調的是:不管什么樣的作品,都需要知道這個作品是要表現什么或要傳遞什么,不能是一個單一的運作串聯而已。為了避免編導工作的盲目性和無目的性,建議我們的編導工作者應該經常去田間地頭,工礦企業(yè)等各地去熟悉情況,多體驗生活,編排出有靈性的作品,有人性化的作品,為人民多留下一些寶貴的文化財產。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群眾文化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包括演員,同樣,很多題材也就不適合。比如,首先古典舞對于他們就有很多局限了。我們國家民族眾多,并且長期以家業(yè)、漁業(yè)等為主,有大量的勞動題材作品可供參考。而且我們還有深厚的文化基礎,作品可挖掘的深度還有很多,創(chuàng)作群眾作品最忌諱的就是脫離群眾的實際生活,創(chuàng)作的作品要讓群眾看得懂??疵靼?,理解透。如《田間樂》這個作品,表現的是田間地頭的勞動和休息場面,有群眾非常熟悉的勞作場景等,都非常貼近群眾的生活,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
在選擇動作,選擇舞者、舞伴的時候,要考慮作品的整體平衡,規(guī)定舞段的長度。杰出的、決定性的做法就是應避免“我不知道做什么”的盲目性,使舞蹈作品不只是表現一個簡單運動系列。在還沒有進入舞蹈創(chuàng)作之前,要對所要創(chuàng)作的這個舞蹈有個整體的 構思,即有什么情節(jié),由幾個演員去跳,舞蹈分幾段,怎樣的節(jié)奏、隊形,有哪些基本動作以及怎樣開頭,怎樣展開,怎樣結尾,這個舞蹈要營造一個什么樣的意境等等。
由于群眾舞蹈中選用的演員大部分是業(yè)余愛好者,所以群眾文化的舞蹈作品通常都大量地使用群舞形式,也就是常說的“人海戰(zhàn)術”,這一方法雖然存在不少缺點,但同時也可以避免了水平差異帶來的一些作品缺陷。所以,在作品構思和作品合成時,多考慮隊形變化及音樂的協(xié)調配合非常重要。也可以考慮編排意境強的舞蹈,這樣的作品適合演員多的作品。舞蹈作品的意境,從字面上解釋,意是指作品所表現的感情和思想,境是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客觀環(huán)境。舞蹈作品的意境,就是舞蹈作品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
在動作的設計中,盡量少考慮技巧的運用,甚至不考慮。而是更多地營造舞蹈意境。舞蹈意境的創(chuàng)造主要是通過形象的情景交融藝術特寫與描繪,把觀眾引入到藝術想象的空間,進而獲得更豐富的審美感受,從視覺沖擊到靈魂感受。在舞蹈意境創(chuàng)造過程中,情景交融有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其結構層次表現為:景——情——形象——境(意境)。意境強的舞蹈比較容易被群眾廣泛接受,可以在很多場合大量使用或演出。
舞蹈創(chuàng)作所需要的元素動作在選材時就應該已經同時想清楚了,它可能包括選材前采風得來的動作,這些動作可能來源于勞動時的藝術化,也可能來自于想象中,或者來自于已經存在的動作組合。但作為舞蹈創(chuàng)作者,不僅要在創(chuàng)作中做到本體功能的充分發(fā)揮,而且要將舞蹈本體最大限度的解放,使之自由馳騁,使作品既擁有符合社會生活的現實感和認同感,又擁有符合審美心理的真切感和價值認同感,從而使舞蹈真正具有滲透人心的美感效應。諸如舞蹈《阿佤女》,運用虛實結合如真如幻的創(chuàng)作方法,尤其對阿佤人生活選擇了獨特的視角。那巍巍群山仿佛就是阿佤人母親的身影,那寬廣的大海不正是阿佤人母親的胸懷。作品就是在這種如真如幻的化合感、知覺感之中跨越了時空,讓觀從在審美感知中,使舞蹈形象發(fā)生更為充分的審美效應。
由此可見,一個群眾舞蹈作品所具備的審美效應,應該是與專業(yè)舞蹈相等的。就是以更貼近原生的審美實體激活審美對象的審美體驗過程。群眾舞蹈的美具有更直接的沖擊力,不給人一種海市蜃樓式的虛幻享受。有些群眾舞蹈作品也可能使你體驗到痛苦憂傷,然而正是在這種心靈裂變中使人的精神得到升華,使人更能領悟到人生幸福的真諦所在。因此,在當今舞蹈審美多維拓展中,作為基層的群眾舞蹈創(chuàng)作者,應該有批判、有分析地繼承傳統(tǒng)的舞蹈文化,要增強變革的創(chuàng)新意識。以社會和人生應該有新體會、新發(fā)現,以時代的舞蹈審美需求及實踐體現,要不斷認識,勇于探索,才能創(chuàng)作出真正具有當代審美文化品格的優(yōu)秀的群眾舞蹈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