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源+++陳建華+++劉昌年
1940年10月,根據(jù)黨中央指示,新四軍東進開辟蘇中通(通州)如(如皋)海(海門)啟(啟東)抗日民主根據(jù)地,同時創(chuàng)建我黨第一支海上抗日武裝。在新四軍主要領導人陳毅、粟裕等的領導下,這支海上抗日武裝力量,在蘇中的黃海之濱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海上抗日英雄傳奇。
“這是我們創(chuàng)建的第一支土海軍”
1940年10月下旬,新四軍第三縱隊陶勇司令、劉先勝政委,奉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命令東進如東。如東地處黃海之濱,歷來為抗倭要塞、海盜犯亂之地。陳毅總指揮隨東進先頭部隊沿途考察,進駐海濱古鎮(zhèn)掘港后,憑著他的戰(zhàn)略眼光,對陶勇說:“掘港這地方很重要,是蘇北的鑰匙。控制住它,對我軍建立蘇北抗日民主根據(jù)地有特殊重要的作用?!?/p>
根據(jù)陳毅指示,陶勇有了“讓旱鴨子改變成水上蛟龍”的構想,計劃創(chuàng)辦海防部隊,遂于1940年年底向蘇北指揮部司令員粟裕請示,要求建立海防團。對于這一擴展新四軍職能的動議,陳毅、粟裕、葉飛等黨政軍地領導,都非常重視而且取得一致意見。1941年年初,粟裕對陶勇的申請作出批復:完全贊同,擬撥200名戰(zhàn)士當海防團的第一批水兵。從此,便開啟了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海上抗日武裝的征程。
1941年3月3日,陶勇、劉先勝等在掘港召開緊急會議,通知一師三旅(原三縱)獨立團團長朱堅等團領導參加,宣布以獨立團留守處200多名戰(zhàn)士為基礎,改編為新四軍海防第一團,任命朱堅為團長。此后,在陶勇主持下收編了當?shù)赜忻暮1I孫二富(亦稱孫二虎)部,后孫由于部下違紀設卡收稅、自身受不了新四軍軍紀約束等原因出走,余部組成了海防中隊,由任彪任中隊長。
1942年年初,日偽軍加強了對蘇中地區(qū)的“清鄉(xiāng)”,根據(jù)地的形勢越來越嚴峻,我方在陸地上的回旋余地越來越小,陳毅、粟裕等新四軍高層果斷決定,在長江口外的黃海上建立新四軍的海防武裝,擴大回旋余地,擺脫背水作戰(zhàn)的不利局面,并把建立海防武裝的任務交給了陶勇。陶勇莊重表態(tài):“陳總,你放心吧,只要我陶勇在,黃海就是我們新四軍的!”同年11月5日,我軍在如東何家灶成立蘇中軍區(qū)海防團,由陶勇兼任團長。粟裕對該團領導說:“這是我們創(chuàng)建的第一支土海軍!”
1943年春,陶勇安排周少卿組建水上公安縱隊。3月,孫二富率原部下反正回來,陶勇、吉洛(姬鵬飛)到碼頭迎接表示歡迎,并建議孫二富改名“仲明”,寓意其重見光明。三旅海防中隊、水上公安縱隊與孫仲明的反正部隊“三合一”,成立蘇中海防二團,并任命孫為團長,周少卿為副團長。9月,葉飛、季方、陶勇等,按陳毅關于對啟東偽新亞救國軍副司令陸洲舫做些爭取工作的吩咐,耐心規(guī)勸陸率部棄暗投明,其部被編為海防三團,由陸任團長。
以上3團由一師撥進部分陸軍戰(zhàn)士和武器彈藥,均駐如東何家灶。據(jù)南京軍區(qū)政治部編輯的“新四軍叢書”《新四軍組織發(fā)展實錄》記載,這3個海防團當時就列入新四軍正規(guī)編制。
1944年8月7日,蘇中海防縱隊司令部、政治部在如東豐利舉行海防縱隊成立典禮,正式宣布陶勇兼任蘇中海防縱隊司令,楊進任政委(不久為吉洛),崔德耀為參謀長,孫仲明為副參謀長(不久轉正)。
對于組建海上抗日武裝,粟裕、陶勇等嘔心瀝血、事必躬親,辦實事、解難題。粟裕特批海防團常年吃大米,并發(fā)給每個戰(zhàn)士一套御寒棉衣、棉背心,還用繳獲的日軍汽車內胎做成救生圈送給海防團,并根據(jù)潮汛規(guī)律編寫了口訣,便于戰(zhàn)士記憶。陶勇也向海防戰(zhàn)士送去自己珍藏的兩雙高筒膠靴,凡海防部隊出色完成出海任務,他與吉洛政委都要親自到海灘迎接祝捷。
日媒驚呼新四軍水兵“神出鬼沒”
粟裕為蘇中海上抗日武裝制定了三大任務:一是開辟海上交通線,打通浙東到山東的南北交通;二是保護組織漁民下海,發(fā)展生產,保障供給,鞏固蘇中海防;三是保護轉移到海上的軍區(qū)后勤各單位,并負責敵占區(qū)與解放區(qū)間的交通聯(lián)絡和干部護送。實踐證明,蘇中海防部隊是一支特別聽黨的話、不怕犧牲、英勇善戰(zhàn)的部隊,是摧不垮的海上抗日武裝力量,出色完成了各項任務。
在煙波浩渺的大海上打仗,不同于一馬平川的陸地。按照兼?zhèn)潢懮瞎Ψ蚝秃I媳绢I的要求,蘇中海防部隊的戰(zhàn)士練就了能打仗、打勝仗的本領。1944年6~7月間,蘇中海防縱隊在啟東呂四一帶乘敵不備,繳獲日軍運輸船2艘,活捉日軍9人。10月,海防三團在弶港以南海面上與敵運輸船隊相遇,擊沉敵船兩艘,生俘日軍11名,延安《解放日報》曾予以報道。
1944年12月,海防一團一艘海船從山東運貨到蘇中,路過笆斗山海面時,發(fā)現(xiàn)一條日本救生艇正擱淺在海上,28個日本海軍官兵奄奄一息。海防團官兵發(fā)揚人道主義精神,將其捕獲并優(yōu)待俘虜,還給他們生火煮飯。日本海軍吃飯后恢復了體力,乘夜幕將留守船上的6名海防戰(zhàn)士、10名員工統(tǒng)統(tǒng)殺害,奪船而逃。海防二團四連的哨兵聽到手榴彈爆炸聲,立即匯報,海防二團指導員陳爾勝帶隊立即奔赴前方。敵人在倉皇奪路中再度擱淺,在我軍的攻擊下,1名日本海軍投降,其余有的中彈死亡,有的放火燒船自殺。
1942年冬的一天,海防團船只遭到暴風的襲擊,被狂風刮散到海上,日偽船見狀蠢蠢欲動。在這生死關頭,戰(zhàn)士們依然身背武器彈藥,抱著船板,在海上斗風搏浪,與日偽周旋,最后平安而歸。1944年7月,海防縱隊三團一部在長江口遇到化裝后躲在民船里的日軍,陸建平(團長陸洲舫之子)指揮戰(zhàn)斗時,被日軍擊中陣亡,石孝禮連長帶領全體戰(zhàn)士沖上敵船與敵肉搏,直至全部壯烈犧牲。
抗戰(zhàn)時期,日軍為了剿滅抗日有生力量,在陸地上設有大量的炮樓、籬笆、檢問所,使我方行不了、走不通。日軍的武裝封鎖,給我抗日斗爭和人民群眾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為此,蘇中抗日武裝千方百計開辟了海上交通線。面對敵偽的加緊掃蕩,我軍實行堅壁清野,將兵工廠、野戰(zhàn)醫(yī)院、藥庫、印鈔廠、印刷廠等后勤機關的物資全部上船,轉移到海上,海防縱隊護送船隊在海上航行了六七天,終于到達鹽阜地區(qū)的廢黃河口。1942年至1945年間,在上海地下黨掩護下和碼頭工人配合下,海防團共裝卸軍工材料、機械設備、醫(yī)藥通訊器材等敵人禁運物資80余船,近2400噸。
除了運送物資,海防縱隊還護送南來北往的干部、知識青年、工程技術人員百余名,有的北上延安,有的南下敵占區(qū)上海。
海上抗日武裝的海船猶如流動的國土,是海上抗日軍民避難的方舟,是新四軍建在海上的抗日根據(jù)地。1941年8月,江淮銀行印刷江淮幣,因日軍大規(guī)模掃蕩,轉移到海上印刷。1943年,江淮銀行員工帶了一部分輕型腳踏圓盤印刷機,從蘇北阜寧轉移到蘇中四分區(qū),在如東掘港與財經部部長、江淮銀行行長朱毅會合,后去如東何家灶登船下海,在弶港、笆斗山、苦水洋、川東閘等幾百里的黃海海面上,照常印制江淮幣。
在反“清鄉(xiāng)”斗爭的艱苦歲月里,通州、如皋、海門、啟東地區(qū)由于新四軍在陸上和海上建立了抗日武裝根據(jù)地,黃海成為蘇中的可靠后方,成功牽制了敵方力量。日本《朝日新聞》也驚呼:“從連云港到上海的海面上,有游移不定的新四軍水兵在活動,神出鬼沒?!?/p>
蘇中海防部隊為何能屢戰(zhàn)屢勝
發(fā)揮黨的核心作用,支部建到基層。一師三旅海防團建立后,任命劉光漢為政治部主任,加強政治思想工作。后來組建的海防部隊,都配備了政工干部從事黨的工作。每一個新的部隊或行政領導機構成立時,都同時成立黨的領導機構,作為決策機關和領導核心。
發(fā)揮統(tǒng)一戰(zhàn)線優(yōu)勢,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海防部隊組建初期,海防團缺少水兵,尤其是缺乏能帶出水上功夫的“船老大”,陶勇、劉先勝便想起剛抓來又放走、人稱“活海圖”“海上虎”的孫二富,同時也了解到孫的本質和為人。雖然他被逼為盜,但良心未泯,有一些民族氣節(jié)和江湖義氣,干過一些為民除霸、劫富濟貧的事。經陶勇親自做工作,終于實現(xiàn)對孫的收編。
機動靈活開展武裝斗爭,打擊了日偽囂張氣焰。同時,在武裝斗爭中,海防團堅持充分依靠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