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紅蕊
摘 要 文章通過挖掘公共圖書館講座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優(yōu)勢,從重新塑造公共圖書館形象,營造社會和諧氛圍;拓展社會職能,推進全民終身教育;拯救閱讀危機,促進全民閱讀等視角對公共圖書館講座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作用進行分析,進而擴大和提高公共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影響力。
關鍵詞 講座;公共圖書館;文化服務體系;作用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90-0084-02
在當下大眾文化知識需求多元化、全民閱讀等時代環(huán)境下,開展公共圖書館講座是公共圖書館在開展社會教育、支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的一個很好的抓手和契合點。隨著國家對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的日益重視和人們對科學知識需求的日益增長,公共圖書館講座又以其公益性、開放性、實用性、普及性、均等化等特點,在面向大眾傳播科學文化知識進程中,逐漸成為公共圖書館工作的核心任務和新亮點。
1 公共圖書館講座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優(yōu)勢
1.1 公共圖書館講座的原則體現(xiàn)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特性
眾所周知,先進性、公益性和普適性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三大基本特性。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公共圖書館講座的原則在理論上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本特性保持一致。公共圖書館講座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也必然有一系列的客觀運行規(guī)則,即原則。講座的原則是公共圖書館講座工作的行為準則和基本要求。通過對文獻的梳理和研究公共圖書館講座開展的特點,公共圖書館講座具有以下3個原則。
1)公益性原則。公益性是公共圖書館的根本屬性,其所開展的講座是一項以非商業(yè)化運作為主的社會實踐活動。公共圖書館講座以公共利益和社會效益為出發(fā)點,堅持公益性原則,秉承“大道為公”的服務理念,保證了社會成員享有平等的文化權益,消除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不平等。
2)先進性原則。公共圖書館講座是發(fā)揮傳播“先進文化”作用的主陣地之一。公共圖書館通過舉辦講座,擴大和提高公眾的受教育程度和范圍,其引導性決定了講座必須對社會大眾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是引領思想文化前進方向的重要舞臺。
3)“以聽眾為本”原則。公共圖書館要求講座策劃者要樹立以聽眾為本的服務理念,加強與聽眾的聯(lián)系溝通,認真聽取反饋意見和建議,及時改進服務策略和手段,努力把每場講座策劃周密,盡量滿足不同聽眾的不同需求,讓每一位參加講座的聽眾都能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1.2 公共圖書館講座的聽眾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受眾一致
公共圖書館講座服務對象具有普遍性、多元化的特點。城市公共圖書館的用戶群體是比較復雜的。束漫曾在其專著《公共圖書館服務研究》中提到“根據(jù)利益獲得和利益受損的狀況,可將大眾分為4個利益全體,即特殊獲益者群體、普通獲益者群體、利益相對受損群體和社會底層群體[1]”,這些群體既是公共文化服務的對象,又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講座為不同的群體之間搭建了溝通的橋梁,并以公益、開放、平等和互動的特點使圖書館在保存文獻、開展社會教育、傳遞情報信息等功能外,成為社會人際交往的一個平臺,大大豐富了讀者服務的內涵。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根本目的是保障本省及來豫務工人員的基本文化權益,公共圖書館講座以其公益性、平等性、開放性等優(yōu)勢使得廣大人民群眾對知識信息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滿足。因此,公共圖書館講座服務的對象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受益對象是一致的。
1.3 講座的內容和成果豐富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內涵
為了全面貫徹和落實文化部《關于加快構建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和《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近年來,根據(jù)《意見》和《標準》,各級公共圖書館積極配合,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整合資源并深入挖掘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廣泛開展以圖書館講座為“契合點”和“先鋒”的活動。通過問卷調查廣泛征求廣大市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努力提升大眾的知識素養(yǎng),盡力消除由于信息部隊稱而帶來的知識“鴻溝”。在此前提下,在策劃講座內容時除重點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外,既密切關注當下世情、國情和本省市具體實情,又聯(lián)系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健康、教育、風俗等,充分滿足了大眾對物質需求外的精神層面的追求。
2 公共圖書館講座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作用
2.1 重新塑造形象,營造社會和諧氛圍
長期以來,公共圖書館始終以文獻服務為主要業(yè)務,無論從空間布局、資源建設還是服務方式,更多的是以藏為主,以靜態(tài)為主。在新時期,隨著文化大繁榮、公眾對知識信息需求的多樣化、圖書館服務轉型等影響和要求下,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公共圖書館根據(jù)國家政策的要求以及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都在積極探索圖書館發(fā)展之路。而講座作為一種新形勢的服務產品,因其傳承學術、傳播新知、公益性和平等化等顯著功能和特點以及便捷的知識獲取新方式,近年來全國各地掀起了“講座熱”,講座也越來越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和接受。因此可以說,講座為公共圖書館的發(fā)展重新樹立了良好的新形象,為公共圖書館帶來了無限生機。
講座可讓聽眾增長歷史、文化和藝術知識,感受到人文氛圍的熏陶,引導國民完善心靈品格,形成健康、寬容的人格,進而升華為一定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對那些弱勢群體的關愛,幫助他們正視現(xiàn)實,轉變傳統(tǒng)的擇業(yè)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調整好心態(tài),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盡快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為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的心理基礎和社會氛圍。所以,講座有助于達到社會組織和社會系統(tǒng)的和諧,進而達到整個社會的和諧。
2.2 拓展社會職能,推進全民終身教育
公共圖書館講座服務對象是不區(qū)分種族、年齡、性別、國籍、宗教等,向所有的人提供平等的服務。講座為圖書館與社會搭建了文化交流與溝通的平臺[2]。作為社會教育主體之一的公共圖書館,所開展的公益性講座具有豐富性、人性化、指導性、互動性、時效性、影響力強等特點,在向聽眾提供大量而豐富的知識信息的同時,無形之中強化了其圖書館的社會教育功能。
公共圖書館講座在固定時間和固定物理空間向廣大市民傳播科學文化,逐漸成為市民獲取知識最好的學習方式和場所,被稱為現(xiàn)代社會的“城市課堂”。講座不受教科書的限制,時間可長可短,內容視社會需要而定,形式多種多樣。公共圖書館通過策劃講座,引導市民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這種教育是廣義的,是面向全社會的,符合終身教育的要求。因此,講座對于倡導全民閱讀學習,促進全民終身教育有著很大的作用和意義。
2.3 拯救閱讀危機,促進全民閱讀
公共圖書館講座不僅普及知識,在推廣閱讀上也有重要作用。在當下物質生活富裕而精神文化生活匱乏下,全世界都面臨著“閱讀荒”的境遇。隨著人們工作生活節(jié)湊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文化快餐”。作為“活體的圖書”——人,也應被視為閱讀的對象,從這個角度來說,公共圖書館開展的講座無疑是最佳的選擇。圖書館根據(jù)講座策劃主題內容,再根據(jù)內容遴選相關專家或學者充當主講人,以講座的形式讓主講人與聽眾進行面對面的知識交流,這一過程營造了良好的閱讀氛圍,使得文化得以更快、更好地傳播。
參考文獻
[1]束漫.公共圖書館服務研究[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
[2]龍梅寧.西部地區(qū)圖書館講座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建設成效與發(fā)展思考[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1):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