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枯萎病的綜合防治技術
10.16627 /j.cnki.cn22-1215/s.2017.08.016
辣椒枯萎病是辣椒生產(chǎn)上常見的系統(tǒng)性病害。近年來,隨著我國辣椒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及復種指數(shù)不斷提高,辣椒枯萎病毒發(fā)生的頻率越來越大,危害程度日益嚴重。因此掌握辣椒枯萎病的發(fā)生規(guī)律與防治技術對提高辣椒的品質與質量有重要意義。
1.1 發(fā)病特點:可從須根、根毛或傷口侵入,在寄主根莖維管束繁殖、蔓延,并產(chǎn)生有毒物質隨輸導組織擴散,毒化寄主細胞,或堵塞導管,致使葉片發(fā)黃。
1.2 發(fā)病癥狀:辣椒枯萎病在辣椒的整個生育期均可發(fā)生,其中成株期受害最為嚴重。①苗期發(fā)?。荷a(chǎn)中地膜覆蓋、溫室大棚和深植等情況均有利于苗期發(fā)病。發(fā)病初期,植株葉片中午萎蔫似缺水狀,葉色暗沉,夜間恢復,可持續(xù)2~3天。隨病程延續(xù),葉片半邊或全葉變黃,植株萎蔫不再恢復,拔出后可見根頸部出現(xiàn)水漬狀褐色病斑。②成株期發(fā)?。喊l(fā)病初期,植株下部葉片開始萎似缺水狀。隨后病情逐漸向上蔓延,萎蔫程度不斷加重,葉片枯萎褪綠,呈半邊黃葉,并大量脫落。發(fā)病中期,根莖表皮呈褐色,剖開莖部,維管束變?yōu)楹稚S袝r病部只在莖的一側發(fā)展,形成一縱向條狀壞死區(qū)。后期發(fā)病嚴重時,全株葉片萎蔫,枯死。濕度大時,病部常產(chǎn)生白色霉狀物,即病原功的菌絲體。地下根系呈水浸狀濕腐,皮層極易剝落,從莖基部縱剖,可見維管束變?yōu)楹稚?/p>
2.1 初侵染源
2.1.1 種子帶菌:病原菌在種子內(nèi)存活可達5年以上,種子帶菌常引起幼苗倒伏、枯死。
2.1.2 病殘體帶菌:病原菌以菌絲體和厚垣孢子形式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可營多年的腐生生活,從而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
2.1.3 土壤、肥料帶菌:病原菌的菌絲體、厚垣孢子、孢子囊均能在土壤或未經(jīng)充分腐熟的糞肥中越冬,可存活6~10年,從而成為田間寄主的初侵染源。
2.2 傳播途徑
2.2.1 氣流傳播:病原菌可隨病土借風在田間傳播,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從傷口或根尖端的細胞間隙侵入寄主體內(nèi),形成再侵染。
2.2.2 雨水和灌溉水傳播:田間出零星病株以后,病原菌可借助灌溉水或雨水進行傳播,田間積水嚴重時,可造成病害迅速流行。
2.2.3 種子傳播:病原菌隨種質資源交易進行遠距離傳播。病原菌在種子內(nèi)的發(fā)育溫度可低至14℃,加大了辣椒受侵染的幾率。
2.3 影響發(fā)病的因子
2.3.1 氣候條件:病原菌的發(fā)育最適溫度為25~30℃,土溫28℃時易于發(fā)病,土溫21℃以下或33℃以上時病情擴展緩慢。
2.3.2 栽培條件:潮濕或水漬田易發(fā)病,土壤偏酸、連作、重茬地、缺鉀肥或根結線蟲多的地方發(fā)病重。另外,秧苗老化、植株生長不良,在移栽或中耕過程中傷根多等情況下,辣椒植株易感染枯萎病害。
3.1 農(nóng)業(yè)防治:綜合考慮當?shù)氐纳a(chǎn)情況,選擇適合當?shù)厣a(chǎn)的品種和無菌種子進行種植。用潔凈田園土或商品化育苗基質,培育無菌壯苗。
實行輪作:與百合科、十字花科、禾本科等作物輪作倒茬,避免連作,可減少枯萎病的發(fā)生與傳播,一般輪作3~4比較合適。此外應避免與茄科作物(如番茄、茄子、馬鈴薯)、瓜類作物等進行輪作栽培。
合理灌溉:實行高窄畦、深溝栽培,切忌大水漫灌或澆灌水位過深、時間過長,以提高植株根系活力。
加強田間管理:防止田間潮濕或雨后積水,低洼地采用高畦栽培,深翻土地,以降低土壤溫度,增加土壤通透性。辣椒收獲后徹底清除病殘體,并將其燒毀。
3.2 化學防治
播種前可用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進行拌種(用藥量為種子質量的0.3%~0.5%)。拌種前應先用少量水濕潤辣椒種子,不能有多余的水,種子拌勻后陰干即可播種。
每平方米用甲醛30毫升配成100倍液噴灑在土壤上,扣膜7天,然后放風14天,深翻土壤,使土壤中氣體充分散盡后育苗或定植;也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與98%棉隆微粒劑1∶1混合,每平方米用10~20克拌適量干細土配成藥土后施入土中,覆蓋薄膜密封20天以上,然后揭膜散氣15天后播種。
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或14%絡酸銅水劑500倍液灌根,每株0.2升,每隔7~10天灌1次,可灌2~3次。每667平方米用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200~300克灌根處理發(fā)病植株;或用哈茨木霉菌劑與米糠按1∶12.5混合后在苗期安植時蘸根,每667平方米用1千克,可有效防治辣椒枯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