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杰
2015年7月,黃埔軍校名將王仲廉之子、知名導演王童在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表示,當初拍攝《風中家族》電影,之所以會以1949年徐蚌會戰(zhàn)(淮海戰(zhàn)役)為背景,只是說明那場戰(zhàn)役,整個國民黨輸?shù)袅?,“也分離了”,歷史就是如此,歷史也不能忘記,但他的電影是看故事不是看歷史,這是人的故事。
這部《風中家族》電影,是導演王童睽違12年后執(zhí)導的新作,電影描述1949年徐蚌會戰(zhàn)后,3名年輕軍人帶著1名棄嬰,飄洋過海來到臺灣,在臺灣重建家園落地生根的故事。內容橫跨了臺灣60年,是一部題材厚實、具史詩能量的歷史電影。
王童,本名王中和,黃埔軍校名將王仲廉之子,著名作品有《策馬入林》、《看海的日子》、《無言的山丘》、《稻草人》等。
1949年,王童當時年僅7歲,跟著父親從安徽遷臺,那種逃難式的分離情懷,從小便深植腦海。60年后,許多相關紀錄片與電視劇陸續(xù)推出,紀念這個歷史上具重要分水嶺的特殊年份,拍攝《風中家族》的想法,亦就此誕生。
2015年7月29日,桃園市文化局與《風中家族》劇組合作,舉辦桃園場電影特映會。這部電影描述1949年大離散的年代,命運的鎖鏈讓他們到了臺灣,彼此從不相識到在一起的故事,這是屬于臺灣這塊土地的共同歷史記憶。
大遷徙年代的故事,對臺灣來說特別有意義。當時的人面對離散,心中有許多糾葛及思念,但是人的生命就像雜草一樣充滿韌性,再怎么樣困難的環(huán)境都能找到真正的友誼及感情,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沒有利害關系,只有真情相遇,這些都是“外省臺灣人”走過的路,王童導演透過影像留下的不只是電影,也是臺灣心靈溝通的媒介。
他說,《風中家族》耗資1億 4000多萬,透過這部片,能看到懷舊及復古的50年代臺灣景象,李淳及林玟誼等年輕演員,雖然沒有走過那個年代,卻能詮釋出人與人相遇最真誠的故事,帶給大家對臺灣更真實的想象。
王童在稍早接受中評社訪問時也提到,這部電影想講述的是,“外省人”在戰(zhàn)亂大遷徙之后,不分彼此,在臺灣怎樣活下去,怎樣認同,怎樣互助,特別是沒有血緣卻比有血緣更相愛。
他表示,電影確實是描述1949年國共內戰(zhàn),也曾經在上海試映,反應不錯,主要看人物不是看歷史,不是看物質也不是戰(zhàn)爭,真正要傳遞的是,人與人的情感。這個道理就好比臺灣為何愛看《搶救雷恩大兵》。戰(zhàn)役是歷史,跟我們也沒有關系,但戰(zhàn)爭之下,如何看到父親與兒子的愛,兄弟與眷村情感如何凝聚,這是人的故事,也才是拍攝這部電影的關鍵所在。
導演王童在開映之前強調,這是一群沒有血緣關系卻因故相聚在一起的人們,如何在動亂年代中安身立命、落地生根的故事,歷史是不能忘記,但拍完電影也要好好想想,未來的臺灣要怎樣?
他說,未來的臺灣要怎樣?重點是“大家要在一起”,“吵架可以啦”,但對大是大非一定要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