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世紀甘肅拉卜愣寺著名學者林.格桑拉西嘉措,將《羅摩衍那》改變成戲劇,篇名全稱《羅摩衍那之戲劇修辭技樂琵琶弦妙音》,從此《羅摩衍那》不僅成了甘肅拉卜楞地區(qū)重大宗教節(jié)日期間演出的主要劇目之一,同時開創(chuàng)了藏族文學史上第一部戲劇體裁的羅摩衍那。作者根據藏族傳統(tǒng)戲劇理論,通過主人公羅摩的人物行動,體現(xiàn)了藏傳佛教格魯派“中觀”思想。
關鍵詞:傳統(tǒng)戲劇體;《羅摩衍那》;中觀思想;
作者簡介:仁欠卓瑪,女,1978年出生,西藏大學文學院藏文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藏族文學、史詩學、格薩爾學研究。
戲劇是藏族傳統(tǒng)學科“小五明”之一,十三世紀西藏著名學者薩班在《智者入門》中寫道:“精于戲劇,方懂語言”,戲劇是一門與語言休戚相關的學科。
藏族戲劇在古老的民間歌舞、民間說唱藝術、宗教儀式和宗教藝術作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后來成了藏族戲曲、音樂和舞蹈等類綜合性學科。藏戲又稱“阿姐拉姆”,意為“仙女姐妹”。相傳是14世紀噶舉派僧人唐東杰布(1385-1464)為西藏各條江河建造橋梁,為眾生某利,與山南瓊杰地區(qū)的一戶人家的七姐妹搭建戲班,到各地演出,以此化導眾人,募集經費,以此形成了藏戲的雛形,因此唐東杰布被視為藏戲祖師。17世紀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一般分為聞戲和觀戲兩種,聞戲是指在沒有出現(xiàn)肢體表演藝術前,講述者把故事畫在圖紙或唐卡上,根據畫中故事進行講解的一種語言表演方式;觀戲是以民間歌舞形式表達故事內容的綜合性表演。藏戲流派分為白面具藏戲、藍面具藏戲、昌都藏戲、德格藏戲和安多藏戲等。演出劇目是以《八大藏戲》為主的神佛故事,此外還有《日瓊哇》、《云乘王子》、《敬巴欽?!?、《德巴登巴》等多含有佛教內容,有些寺院和地方還上演本寺有名的法臺、堪布等的生平故事,也有寺院在宗教節(jié)日中上演本寺僧侶撰寫的劇目,如林倉《羅摩衍那》。
《羅摩衍那》是印度史詩,公元8世紀翻譯成藏文后,成了西藏文人熟知的外來題材,有故事體和長篇敘事詩體等不同體裁。19世紀甘肅拉卜愣寺著名學者林.格桑拉西嘉措,將象雄.曲旺扎巴的詩歌體《羅摩衍那》改變成戲劇,篇名稱《羅摩衍那之戲劇修辭技樂琵琶弦妙音》,從此《羅摩衍那》成了甘肅拉卜愣寺在盛大宗教節(jié)日中上演的主要劇目之一,神猴哈努曼達的故事也在拉卜愣周邊民眾中流傳開來。這部戲劇體的《羅摩衍那》是藏族傳統(tǒng)文學中對羅摩題材的再一次創(chuàng)作,作者按照藏戲理論,以舞臺劇的模式撰寫了這部作品。全文分兩個部分,即頌詞和正文。頌詞以格律詩的形式,頌揚文殊菩薩、妙音天女和原文作者曲旺扎巴,祈禱劇本的創(chuàng)作過程無礙順暢。正文分概述和具體敘述兩個部分,作者在概述中闡明,他不以國君和大臣、軍士和盜賊、女人和情欲等粗俗流弊的故事作為主題,而是具有殊勝功德的古代傳說作為主題,根據印度修辭學家檀丁的《詩鏡》修辭原理進行創(chuàng)作。并在概述中介紹劇本的故事梗概,陳述羅摩故事具有的殊勝功德,強調羅摩射斷羅波那的馬首,不偏不離取得大勝利,是摒棄兩端持中觀,擁有無我之上智慧的象征,因此是以戲劇形式宣揚佛法,為證修菩提道者給予幫助,而非是觀戲取悅的簡單快樂為目的。同藏族傳統(tǒng)的文學作品一樣,作者在頌詞和概述部分中,向讀者和觀眾介紹了文本的創(chuàng)作體裁、依據的故事原型和理論、創(chuàng)作目的等,這具有正劇部分結構嚴謹、突出主題的作用。具體敘述則是劇本正文部分。
這是一部獨幕劇,通過不同舞臺場景的更換和人物對話來講述故事。雖然是戲劇,劇本形式不像當代劇,以人物之間的對話展示人物沖突、推進劇情發(fā)展。劇本是韻散結合體形式,唱詞部分是韻文,情節(jié)敘述部分為散文,唱詞以四行一組,每段以一組或多組構成,每一組唱詞前都有一句根據唱詞內容而定的引言。唱詞主要表達人物情感,隨著劇情的發(fā)展人物內心的喜愛、歡樂、愛戀、思念、憤怒、貪婪、恐懼、傲慢、驚嘆、羨慕等各種不同的情感形式,通過唱詞表達出來,以增強戲劇的感染力。唱詞的寫作根據《詩鏡》修辭原理,通過本體和喻體之間的對比,烘托情感,突出主題,如同象氏《羅摩衍那》,繼承了詩的莊嚴特征。散文部分主要是敘述情節(jié),講故事。
從劇種來講,《羅摩衍那》是一部宗教劇,作者繼承同為格魯派學僧的曲旺扎巴的創(chuàng)作原則,讓古老的題材以全新的形式出現(xiàn)。倘若象氏《羅摩衍那》只可誦讀,而戲劇體的《羅摩衍那》則可以目觀、耳聞、心受,更被容易接受,就像早期為在民間宣揚佛法而表演的八大藏戲等宗教劇一樣,戲劇體《羅摩衍那》不但可娛樂大眾,更能加深人們對“中觀”的理解和領悟?!读_摩衍那》不僅是一部宗教劇,更是宣揚格魯派宗派教義的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