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蓉
摘要:美國當代作家唐.德里羅的小說《白噪音》以美國社會生活為背景,深刻揭露了后現(xiàn)代社會人類的精神危機和生存狀況,啟發(fā)人們去思考人類生存困境的根源和人類生存的真正意義。本文指出,《白噪音》是一部關于“生與死”的思辨小說,對于如何理性看待后現(xiàn)代社會給人們內心世界帶來的影響以及如何實現(xiàn)精神的自我救贖有著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白噪音;后現(xiàn)代社會;生存狀況;精神危機
一、《白噪音》故事內容
唐.德里羅(Don DeLillo,1936)是美國著名的后現(xiàn)代主義小說家,曾發(fā)表過《美國志》、《白噪音》、《天枰星座》、《毛二世》等長篇小說及《月亮工程師》等三個劇本,和多部短篇小說和散文。他的作品多次獲獎,《白噪音》曾獲美國文學獎“國家圖書獎”,《天枰星座》獲《愛爾蘭時報》國際小說獎,他于1989年創(chuàng)作的有關霍梅尼的小說1992年獲“??思{筆會小說獎”。正如貝婁所說“小說應提供關于‘我們人是什么,我們是誰,什么目的等這些問題一個更為寬廣靈活、更為現(xiàn)實、更為一致、更為全面地記述?!碧啤さ吕锪_對人類的生存現(xiàn)實和內心世界充滿了深切的關懷,他的作品通過描繪美國生活的形形色色的表象,揭示表象背后的人們內心的焦慮、恐懼和迷惘,引導我們去思索人類生存的真正意義。
《白噪音》講述了一個簡單的故事,小說男主人公杰克.格蘭迪尼是北美“希特勒研究”的創(chuàng)始人,他結婚數(shù)次,與現(xiàn)任妻子芭比特及不同妻子所生的四個孩子在一起生活,對死亡的恐懼深深地折磨著他。同樣被死亡恐懼折磨的芭比特為了消除恐懼,拿身體做交易去獲得一種名為“戴樂兒”的消除死亡恐懼的藥丸。杰克在知道“戴樂兒”事件真相后,決定實施報復,并希望獲得藥丸以驅逐自己的死亡恐懼。作品結合寫實、科幻、諷刺、幽默等手法,展現(xiàn)了后現(xiàn)代社會的荒誕可笑,以及后現(xiàn)代人類的生存狀況及精神危機。關于小說標題“白噪音”,據(jù)作者給譯者朱葉的信中解釋說,“此間有一種可以產(chǎn)生白噪音的設備,能夠發(fā)出全頻率的嗡嗡聲,用以保護人不受諸如街頭吵嚷和飛機轟鳴等令人分心和討厭的聲音的干擾和傷害。這些聲音,如小說中的人物所說,‘是始終如一和白色的。杰克和書中其它人物,將此現(xiàn)象與死亡體驗相聯(lián)……同時,白噪音也泛指一切聽不見的(或‘白色的)噪音,以及日常生活中淹沒書中人物的其他各類聲音——無線電、電視、微波等器具發(fā)出的噪音?!北緯扇蟛克氖聵嫵?。第一部“波與輻射”,“波與輻射”指籠罩在人們四周的“白噪音”,在這里作者記錄了后現(xiàn)代消費社會里的種種荒誕的生活場景:山上學院開學當日,大學生們的旅行車大聚會;杰克和同事默里游覽“美國照相之最的農(nóng)舍”和討論死亡問題;杰克夫婦不時談論誰先死的問題。第二部“空中毒物事件”,敘述了教授杰克所居住的社區(qū)附近毒氣泄漏、人員輸送過程及其對人們的影響。該部分揭露了美國后工業(yè)社會人們面臨的災難。第三部“戴樂兒鬧劇”,講述杰克知道“戴樂兒”事件的真相后,企圖殺害藥丸的發(fā)明者之一格雷先生,最終上演了一場荒誕的鬧劇。
二、《白噪音》中的消費文化和美國人的精神危機
20世紀60年代初,隨著科技和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現(xiàn)代西方社會進入后工業(yè)階段,而現(xiàn)代西方文化也經(jīng)歷了一次次新的裂變,隨之全面推進到后現(xiàn)代時期。在物質高度發(fā)達的美國后現(xiàn)代社會,消費文化滲透到各個層面,它在刺激經(jīng)濟發(fā)展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不少負面影響。
尼采的宣言“上帝死了”擊碎了西方社會對神的崇拜。一直在“上帝、規(guī)律和次序”中生活的人們陷入信仰危機。在靈魂找到新的歸宿之前,人們的內心變得空虛、孤獨和迷惘。深受消費文化影響的人們希望通過對物質的占有來填補內心的空虛,并把對物質占有的多少當成身份的標志?!栋自胍簟飞羁谭从沉松钍芟M文化影響的美國后現(xiàn)代人生活的荒誕可笑。學校開學當日,載著大學生們用品的旅行車的大聚會就是美國消費文化的一個縮影。書中主人公杰克一家也深受消費文化的影響,杰克認為,從超市購回的物品給人帶來安全感和滿足,體現(xiàn)出人生存的價值;芭比特則是一個有著畸形購物欲的人,正如女兒丹尼斯所說“如果她不買,她感到內疚;如果買了在不吃,她感到內疚;當她看見它擱在冰箱里,她感到內疚;當她扔掉它時,她感到內疚?!闭侨藗儗ξ镔|的狂熱追求,超市里整天人頭攢動,到處充斥著由購物車、擴音喇叭等發(fā)出的噪音及兒童的哭叫聲。人們狂熱、盲目的消費意識折射出人類物質的發(fā)達,然而也更深刻地折射出人類內心世界的浮躁和空虛。人們以為,擁有富足的物質是對自我價值的最好證明,是讓自己幸福的唯一途徑。正如后現(xiàn)思想家鮑曼指出,消費不止是一種滿足物質需求的行為,而是一種出于各種目的對象征物的操縱行為。國家鼓勵消費是為保護再生產(chǎn),個人消費是為建構身份與他人的關系。消費似乎賦予人自由選擇的幸福感,事實上,它卻常常讓人忘記:“除了買一套漂亮的衣服,還存在其他自我實現(xiàn)的方式。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這個以經(jīng)濟利益衡量一切的社會,文化藝術也可像商品一樣,通過包裝來吸引注意。比如:為了“被嚴肅地當作希特勒問題的創(chuàng)新者,”校長建議杰克改名,在原來姓名的基礎上增加兩個大寫字母,即把“Jack Gladney”改成“.J.A.K.Gladney”;同時校長還要求杰克改變自我形象以增加其研究的權威性,如增加體重,使身材顯得魁梧高大。從事希特勒研究的杰克竟然不會德文,為了使自己看起來更具學者氣派以掩飾自己不會說德語的窘迫,他整天戴著一副黑框眼鏡,并穿中世紀樣式的服裝。還有文中“美國拍照頻率最高的糧倉”,這個再普通不過的復制的糧倉,卻因被賦予無從考證的文化內涵,成為美國旅游業(yè)炒作的熱點,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拍照。文化藝術本是啟迪人智慧、愉悅人心靈的精神產(chǎn)品,當它的創(chuàng)作者為了贏得市場而刻意去迎合大眾口味時,它還能如人們所期望地那樣履行社會職責嗎?
三、《白噪音》中的傳媒文化和美國人的精神危機
后現(xiàn)代社會的標志是消費、信息、傳媒和技術。生活在后現(xiàn)代的美國人還深受大眾傳媒的影響。電視機、收音機、電腦、報紙、廣告、宣傳小冊子等媒體的滲透,改變了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時空觀念,并影響、操縱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人們無須自己親自去體驗,就可以感知、了解身外的世界,人們將傳媒當成現(xiàn)實的寫真,原有的“真實觀”受到?jīng)_擊。文中有一段丹尼斯和母親芭比特的有關“不要嚼無糖口香糖”的對話,真實地反映了媒體對人的控制:
丹尼斯:“如果你不知道的話,我可以告訴你,這東西使實驗動物致癌?!?/p>
芭比特:“是你要我嚼這種無糖口香糖的,丹尼斯。這可是你的主意。”
丹尼斯:“那時候紙盒上沒有警告?,F(xiàn)在他們印上了一條警告,我簡直不相信你會看不到。”
女兒丹尼斯可以僅僅因為產(chǎn)品外包裝上的一條警告,就對無糖口香糖的看法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正如后現(xiàn)代理論家讓一布希亞德指出,“媒體構成真實,媒體也制造虛假和謊言?!薄按蟊妭髅皆诓粩嗟卦斐尚畔l(fā)出、傳遞、接受三維問的‘中斷……傳媒的介入中斷了人的內省和人與人相互問的談話?!痹谛畔l(fā)達的商業(yè)社會,各種信息沖擊著人們的視覺和聽覺。傳媒這種單方向傳播信息的方式讓人們無暇去考證信息的真?zhèn)?,他們只能被動的接受信息,成為儲存信息的工具?/p>
雖然媒體拉近了人類與世界的距離,卻也在某種程度上阻礙著人類與世界的交流。因為依靠前人的智慧,不必親自體驗就可獲得知識;依靠發(fā)達的傳媒,不必走出門外就可了解世界;當人類過度依賴媒體來了解世界時,媒體理所當然地成了人類的主宰。正如文中描述,“對很多人而言,世界上只有兩個地方:他們生活的地方和電視機里給他們看的地方?!弊罱K,傳媒通過大面積、高強度的播出和接受信息,使受眾的思想、品位、生活方式更趨于“一體化”。更可怕的是,廣告商和大眾文化正在將孩子當成最大的消費群,因為孩子對接受的信息是完全沒有判斷力的,他們最易被打造成具有統(tǒng)一行為模式的人。正如小說中描述,旺爾黛不喜歡吃媽媽做的東西,而常常吃“廣告食品”,如:薯片、營養(yǎng)麥圈、果凍等。
電視作為最大眾化的傳媒工具,為了提高收視率而刻意迎合大眾心理。電視節(jié)目中充滿了美國社式的恐怖和暴力、色情,以及矯揉造作的情感、搞笑片。電視甚至為滿足大眾的獵奇心理,播出大量令人震驚的新聞事件,如:謀殺、暴力、災難等。所以在芭比特眼中,“電視正毒害和麻痹者孩子的大腦,成為一種不健康的家庭活動。”
四、《白噪音》對人類精神危機的關注
在《白噪音》中,唐.德里羅將哲學家、社會學所關注的問題以更通俗的語言呈現(xiàn)給讀者,并以后現(xiàn)代社會中美國人的心理畸變?yōu)閷Ь€,揭露了后現(xiàn)代人的精神危機孤獨、迷惘和和恐懼,以喚起更多的普通民眾對人類生存狀況的關注,并引導我們從新的視角去審視社會和人類自己。在這樣一個高度物質化的社會,經(jīng)濟利益主宰一切,人與人之間的心靈距離越來越遠;同時,科技的發(fā)展所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和核武器又給人們的生存環(huán)境帶來了毀滅性的影響,于是人們陷入了無限的痛苦、絕望和對死亡的恐懼之中。書中通過描述再婚家庭成員之間的一些非正常的關系,如:特薇迪與再婚丈夫馬爾科姆之間的陌生感,杰克從女兒比伊身上體會到的莫名的威脅、杰克與兒子海爾希利之間有關“下雨”的爭論、女兒丹妮斯和芭比特的談話等等,反映出現(xiàn)代社會人們孤獨、迷惘的內心世界。
唐.德里羅曾對亞當.貝格利說:“如果寫作是思考經(jīng)過提煉濃縮的形式,那么提煉得最濃縮的寫作,也許就會終結為關于死亡的思索?!碧?德里羅在本書中對人的精神危機的最著力描寫的是“后現(xiàn)代人的死亡意識”,這是貫穿全文的一個主題,因為它最直接地反映著后現(xiàn)代人的內心的焦慮、恐懼和迷惘。德里羅通過“白噪音”這個符號,描述了后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對死亡的感受和抗拒死亡恐懼采取的行動。正如書中所言:“我們是地球上最高的生命形式,然而因為我們知道別的動物不知道的事實,即自己遲早都不免一死,于是愁苦難言?!比祟愑辛怂劳鲆庾R后,對于死亡的恐懼就成了人類的最大焦慮。然而,后現(xiàn)代社會的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卻到了極致。杰克和芭比特對“死亡”有著揮之不去的恐懼,他們痛苦不堪,卻無能為力。讓人費解的是,杰克竟然將“瘋狂購物和從事希特勒研究”當成“增強自己重要性和力量、使自己不受死亡恐懼的威脅”的途徑,然而,這些都無濟于事。幾乎在意識清醒的每一瞬間:在與芭比特的談話中、在清晨醒來的剎那、甚至看到鬧鐘上的“奇數(shù)”和周圍人的死亡,杰克都會想著死亡的臨近。而芭比特,一個健康、有活力、能控制局面、決斷的人,也被“死亡的恐懼”糾纏著。為了不讓杰克和孩子發(fā)覺,她努力使自己看起來健康、平和??勺罱K這種恐懼讓她精疲力竭,以致不惜用身體做交易,去獲得一種可以醫(yī)治“死亡恐懼”的藥丸“戴樂兒”。而杰克最終在默里的荒謬理論“暴力是一種再生的形式”和“殺死者嘗試依靠殺死別人來擊退他自己的死亡”的驅使下,為獲得“生命的得分”,而去槍殺“戴樂兒”藥丸的發(fā)明者之一格雷先生,上演了一部愚昧的鬧劇。
生存環(huán)境的惡化使死亡正以各自方式向人類襲來,不要說各種外溢的放射性物質和有毒化學物品,僅是籠罩在人類四周的電磁場就足以扼殺人類。而“空中毒霧事件”更是標志人類“太平時代”的終結。生老病死本是生物體的一個自然的生命過程,人們因為衰老、疾病走向生命的終結。然而,在后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生存環(huán)境的惡化、核武器的存在卻將人為地縮短人類的壽命,大大增加人類非自然死亡的機率。正像書中所說“死人離我們更近了。”而隨著“上帝的死去”,人們心中“死后復生”的虔誠信仰也消失了,人們清醒地意識到死亡的不可避免和死后永無來生的殘酷現(xiàn)實。無怪乎,人類對死亡的恐懼到了畸形的地步。人類對死的極度恐懼反映著人類對生的極度渴望,就像杰克的吶喊“別讓我們死去??!不管生病和健康、精神不堪一擊、搖搖晃晃、掉光牙齒、渾身老人斑、老眼昏花、幻覺不斷,讓我們永遠活著?!?/p>
五、后現(xiàn)代人精神危機的自我救贖
唐.德里羅在書中所揭露的美國社會病癥,在今天已成為不少國家正在或即將要面對的問題。我們禁不住要問:病癥的根源是什么?是什么讓人類這樣痛苦而荒誕的活著?人類精神靈魂的歸宿在哪里?人類如何才能詩意地生存下去?我們必須承認,病癥的根源是人類自己?,F(xiàn)代人以自我為中心,他們無視自己賴以生存的自然、無視后代的利益,肆意掠奪大自然去發(fā)展經(jīng)濟。結果,人類無休止的經(jīng)濟擴張行為導致了兩個世界性難題:環(huán)境污染、核武器的威脅,人們的生命隨時面臨死亡的威脅。同時,在經(jīng)濟利益決定一切的商業(yè)社會里,人類成了金錢的奴隸,沉醉于對物質的極度追求之中,內心卻變得日益空虛和寂寞。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商業(yè)社會,自然科學飛速發(fā)展,人文科學卻面臨危機??萍嫉陌l(fā)展,尤其是電腦技術應用,人類獲得知識的過程不斷簡化,使人的心智得以修煉、升華的獲取知識的傳統(tǒng)方式不再存在;人類通過各種高科技產(chǎn)品,無須身體力行、無須思索就可獲得知識,結果人類的思考力、審美力、判斷力以及許多賴以生存的基本技能在鈍化。正如書中杰克所說,“我們認識了許多偉大的事物,但如果回到石器時代,我們連一根火柴棍都不會制造?!卑l(fā)達的傳媒讓人類同世界的距離更近了,可在傳媒的影響下,人類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性越來越小;同時人類正淪為儲存信息的機器,并且因儲存過多的信息而陷入精神焦慮之中。
作為普通的民眾,我們似乎從來沒有質疑我們一直所遵循的各種社會規(guī)則,我們基本上是沿襲著祖輩們的生活模式,那就是通過改造自然發(fā)展經(jīng)濟,通過不斷發(fā)展經(jīng)濟來實現(xiàn)自己這一代人的夢想。當這些站在人文科學前沿的智者向我們揭露商業(yè)社會和人自身的種種異化現(xiàn)象以及人類生存所面臨的種種威脅時,我們不得不反思這些規(guī)則的合理性,從更人性化的角度去審視我們的生活模式和思維方式。我們應認識到,社會的發(fā)展要以不破壞大自然為前提;因為人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世界系統(tǒng)的一部分,人應當重視與自然、與社會的和諧關系。人的發(fā)展要以如何使自己“詩意地生活”為前提,因為對物質的占有不是實現(xiàn)人自身價值的唯一方式;在“理性、規(guī)律”消解的今天,我們應為自己的靈魂尋找新的歸宿,讓精神不再空虛、孤獨;我們也應積極地思索人類生存的真正意義,讓自己短暫、獨一無二的生命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