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青蘭
(福建泉州師范學院,福建 泉州,362000)
李斯特鋼琴曲的演奏特點及藝術賞析
——以改編曲《夜鶯》為例
杜青蘭
(福建泉州師范學院,福建 泉州,362000)
本文以李斯特著名的改編曲《夜鶯》為例對李斯特鋼琴曲的演奏特點及作品當中的藝術性進行了分析,介紹了改編曲《夜鶯》在演奏藝術、作品的結構以及藝術手法等方面的基本內(nèi)容,希望通過對這首改編曲的分析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李斯特作品的演奏特點與藝術內(nèi)涵,從而將李斯特的作品演奏的更加完美。
李斯特;鋼琴曲;《夜鶯》;演奏特點;藝術性
俄國著名的作曲家阿里亞比耶夫根據(jù)捷爾維格的詩譜創(chuàng)作出了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夜鶯》,在《夜鶯》當中阿里亞比耶夫有效的吸收了俄羅斯獨有的城市浪漫曲調(diào)?!兑国L》全曲共計分為兩段,第一段的曲調(diào)較為婉轉悠揚,而第二段則顯得活潑奔放,同時還采用了變奏的方式將兩端曲調(diào)進行重復演奏?!兑国L》自誕生之后就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廣泛歡迎,具有極為深厚的群眾基礎。格林卡于1833年將《夜鶯》譜寫成了一首鋼琴變奏曲,之后,李斯特也對《夜鶯》進行了改編,最終世界聞名的鋼琴改編曲就誕生了。李斯特在對《夜鶯》進行改編的過程當中,將歌曲當中原先就存在的較為婉轉與悠揚的旋律進行了有效的保留,同時又充分利用了鋼琴在音色方面的優(yōu)勢以及華麗的鋼琴技巧,將原作品當中的精神有效的表達出來,同時也體現(xiàn)了自己的個性。
1.《夜鶯》的曲式結構分析
李斯特在進行《夜鶯》的改編過程當中,遵循了原作品的曲式結構,依然采用的是一種多段式的結構,改編曲《夜鶯》的全曲主要調(diào)性為#C小調(diào)。但是李斯特也對作品的曲式結構進行了必要的分析,除了保留原作品當中的相關樂段之外,改編曲當中的演奏情緒也具有較為明顯的變化,同時不同的段落在演奏節(jié)奏方面也具有較大的差異。如下表一中所示為改編曲《夜鶯》的曲式結構[1]。
2.《夜鶯》的演奏特點分析
當前在許多國家的音樂會當中,《夜鶯》都是非常受歡迎的一首鋼琴曲,但是其對于演奏者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首先演奏者不僅需要對其演奏技巧具有較高的了解,同時 還需要對原作以及改編曲當中所蘊含的音樂屬性具有一定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夜鶯》內(nèi)涵的音樂藝術屬性被充分地表達出來。在下文當中,筆者將結合上表1中《夜鶯》的曲式結構對其演奏特點進 行 分 析[2]。
表1 李斯特改編曲《夜鶯》曲式結構
首先改編曲《夜鶯》的整體結構為多段結構,同時還具有較為明顯的再現(xiàn)原則,全曲的調(diào)性為#C調(diào),其中1-13節(jié)為整首曲子的引子部分,從上表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其速度被標記為“Lento a”,在音樂術語當中其含義為慢板,“a capriccio”則是李斯特本人的習慣用語,表示對于該部分的節(jié)奏,演奏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進行自由發(fā)揮,同時在節(jié)奏對比的過程當中,演奏者也較為自由。在《夜鶯》的前6個小節(jié)當中,在高音區(qū)連續(xù)出現(xiàn)了個連續(xù)的高音,這種旋律用鋼琴演奏起來就像是歌喉動聽的夜鶯在深夜的時候進行歌唱,對于這部分音符,在演奏的過程當中必須要重視音量的變化。而第8小節(jié)演奏者的雙手需要在鋼琴上快速的移動,并要處理好與第7小節(jié)當中的顫音的有效銜接,雙手對于速度與音量的控制必須要均勻,雙手在進行交替的過程當中必須要盡量的平滑與快速,看起來就像一只手在彈奏一樣。在《夜鶯》當中,高潮為第10—13小節(jié),在進行這四個小節(jié)的演奏時,演奏者要有表情的將曲子的主題有效地表達出來,右手盡量保持水平,將力量緩慢的轉移到指尖部位,并進行按鍵。這種演奏手法會使得曲子的歌唱性得到明顯的增強,就如同將曲子通過鋼琴的方式唱出來一樣。在演奏完第12小節(jié)之后,整體的速度需要逐漸放緩,并通過幾個單音將曲子的意境有效地表達出來,并為曲子主題的出現(xiàn)做鋪墊。
第14-34小節(jié)為曲子的A部分,該部分的曲子速度總體上為“Adagio”,在音樂術語當中,其含義為緩板,在進入到曲子的第15小節(jié)之后,主題音就以一種深情而又浪漫的形式開始緩慢出現(xiàn),左手的短琶音如同曼陀林在撥奏,要使用延音踏板使之保持和聲的效果。在進行這部分的曲調(diào)演奏過程當中,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在于必須要把握住旋律線,但需要采用較為柔和的觸鍵方式,從而使得整首曲子的主題音可以連續(xù)的唱出來。在第23-25小節(jié)李斯特在高音部分使用6個連續(xù)的音符來模仿女花腔,在進行這部分的演奏過程當中,左右手之間的配合極為重要,左手需要盡量保持穩(wěn)定,而右手則可以對低音部分形成較好的襯托,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得曲調(diào)顯得更加的動人[3]。第26小節(jié)對于演奏者的指法具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在平時的訓練當中必須要加強這部分的練習才能在演奏的過程當中達到流暢與精準,同時需要采用均勻的觸鍵方式。曲子的第27-34小節(jié)在整體速度上遵循了先慢后快的節(jié)
譜例1 73-76小節(jié)奏,在第31小節(jié)開始出現(xiàn)顫音,同時速度開始逐漸增加,從而實現(xiàn)與后面的節(jié)奏過渡,因此演奏者必須要控制好節(jié)奏與速度。
整首曲子的BCD部分是難度最大的部分,同時也是曲子當中最為動聽的部分,演奏者如果不能有效把握演奏技巧則會使這部分的演奏完全失去節(jié)奏。B段的速度為“Allegro vivace”,其含義為活潑的快板,因此從總體上來說較為活躍。在演奏的過程當中,左手需要進行輕靈的跳動,但是部分小節(jié)存在著較大的跨度,因此整體節(jié)奏必須要放慢。在進行這部分的演奏過程當中,右手的需要在兩個地方進行演奏,4指與5指需要不斷的交替演奏,而其他的三個手指則負責旋律的演奏,因此,這種指法相對來說很難練成,在平時的練習過程當中也需要不斷加強這方面的練習。C段的速度為“Vivacissimo”,其含義為“極其活潑的快板”,在進行這一部分的演奏過程當中,整體的旋律都是由右手的第五指進行控制的,因此其跳躍的范圍也相對較遠,因此必須要采用較為靈敏的快速觸鍵方式,在十六分音符中將旋律音準確的“點”出來[4]。可以按前面講 B 段時提到的“大跳”練習方法進行練習。第87-103小節(jié)為曲子的D部分,這部分的速度總體上非??焖?,因為這部分已經(jīng)接近了曲子的尾聲,在演奏的過程當中,右手需要進行高音的演奏,而左手則通過節(jié)奏切分進行有效的襯托,同時需要注意使用和旋進行切分。第97-100小節(jié)是十六分音符,同時聲音也相對較高,因此必須要使用較強的力量進行演奏。第104-106小節(jié)是自由的華麗句,也需要通過左右手交替跑動的方式進行演奏。在演奏的過程當中有兩點需要注意:第一,采用低指的方式進行觸鍵,同時盡量少使用手指動作;第二,觸鍵的速度要加快,觸鍵與離鍵都需要非常迅速。此外演奏者還需要注意,下鍵的力度不能有太大的差異,要做到整齊與均勻。
從第106小節(jié)開始為整首曲子的結尾部分,共計為11個小節(jié),主要是A部分的重現(xiàn),因此,總體的節(jié)奏較為緩慢,旋律又開始回到了低音區(qū),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歌唱性。在第114小節(jié)當中,右手需要在高音區(qū)進行快速的顫動,演奏時手臂、手腕都要放松,手指盡量貼鍵做迅速交替。演奏者還需小心的控制音量,按譜面上的力度記號做好強弱對比,并適當使用延音踏板,栩栩如生的刻畫出夜鶯時遠時近、悠揚婉轉的歌聲,令人回味無窮。
1.使用標題音樂進行形象的塑造
所謂的標題音樂是指使用文字作為標題的音樂,李斯特在進行《夜鶯》的改編過程當中就是采用此種方法,同時李斯特還利用了意向的作用,從而使聽眾可以擁有一定的想象空間。由于《夜鶯》是由李斯特根據(jù)歌曲改編而來的,但是在歌曲當中,可以通過歌詞對文章的內(nèi)容進行表達與詮釋,因此,聽眾可以通過歌詞了解到歌曲所想表達的內(nèi)涵,但是如果使用鋼琴進行演奏,則就不存在這種情況?;诖朔N情況,李斯特通過一種形象化的創(chuàng)作手段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同時充分利用了鋼琴的技巧,將《夜鶯》的音色變得更加的優(yōu)美,因此,可以被有效地使用在劇場當中[5]。
2.利用場景結構進行結構布局
雖然李斯特在進行《夜鶯》的改編過程當中,依然還是以原來歌曲的曲調(diào)為基礎,但是也對曲調(diào)進行了優(yōu)美化處理,從而使得整首曲子的活力與節(jié)奏變得更強。首先,整首曲子是以升C小調(diào)為基礎,使得劇場效果更加完美。在引子部分,曲子以一種緩慢的速度展現(xiàn)出了夜鶯自由自在的形象,中間部分則生趣盎然,而在尾部則又使用沉穩(wěn)的聲音結束,從而與旋律之間形成對比,顯得更加的完善。同時整首曲子的低音區(qū)音色較為輕柔,但卻能給欣賞者構建了清晨陽光穿過林間的場景,以此來結束這美妙的森林之夜。
3.精細處理生動化鋼琴音樂的語言
19世紀,西方音樂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浪漫主義的色彩,因此,許多鋼琴家也受到了這種浪漫主義的影響。在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于音樂表達的過程當中,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框架當中,而是使用音樂將自己的浪漫主義情懷有效地表達出來,并未人們所接受。因此,大部分的浪漫主義音樂當中都具有較為鮮明的主觀因素與想象力,同時也深刻的表達出某些情感。因此十九世紀的鋼琴曲都表達出了對自由的崇拜,在節(jié)奏上也較為奔放,與西方古典音樂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李斯特在進行《夜鶯》的改編時首先在引子部分使用較為輕柔的音樂作為開端,對森林的景象進行模仿,同時前六個小節(jié)的節(jié)奏相對較為平緩,隨后節(jié)奏逐漸被加快,將夜幕與星空表達出來,之后再通過連續(xù)顫音的使用描述出了一幅月光灑滿森林的景象。同時在結尾的部分再次使用了較為輕柔的音樂,形成了完整的旋律。而整首曲子的主旋律存在于最高音部分,李斯特使用高音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體現(xiàn)出夜鶯婉轉的歌聲。同時,夜鶯不僅自己在啼鳴,而又召喚出其他鳥兒來共同鳴唱。因此,最后四個小節(jié)不停地重復相同的節(jié)奏,并逐漸加快速度,充分體現(xiàn)出浪漫主義音樂的特色,發(fā)揮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總之,李斯特的改編曲《夜鶯》是一首優(yōu)秀的鋼琴曲,同時也受到了人們的廣泛歡迎,但是在演奏具有一定的難度,只有對其內(nèi)涵具有較好的了解才能更好的體會到具體的演奏技巧。
[1]楊巍,馮媛.李斯特鋼琴改編曲的演奏風格與演奏技巧分析——以《夜鶯》為例[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4(11):69-71.
[2]黃丹霞.格林卡《夜鶯》與李斯特《夜鶯》比較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3.
[3]曾曉安,王佳影.李斯特鋼琴改編曲《夜鶯》賞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07):37.
[4]閆芮.兩首鋼琴改編曲《夜鶯》的比較研究[D].河南大學,2014.
[5]張霞.鋼琴曲《夜鶯》音樂特征與演奏詮釋[J].音樂探索,2013(02):138-141.
Th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Artistic Appreciation of Liszt’s Piano Music--A Case Study of "Nightingale"
DU Qing-lan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00,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szt’s piano music and the artistic nature of the works with the case of "Nightingale", whose playing art, work structure and means of artistic expression are introduced.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ong, this paper may make more people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rtistic connotation of Liszt’s works, which will enable the performance to be perfect.
Liszt;piano music;"Nightingale";playing characteristics;artistry
J624
A
CN22-1285(2017)004-008-05
10.13867/j.cnki.1674-5442.2017.03.01
杜青蘭(1977-),女,福建泉州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
(責任編輯:胡子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