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涯
(重慶實驗外國語學校 400052)
“流動的組織——血液”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生物學》第4單元第4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中的一節(jié),內容主要涉及血液的組成、血漿的成分和功能、三種血細胞的結構特點及功能。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是觀察人血永久涂片,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解讀病人的血常規(guī)化驗單,說出各種血細胞的生理功能。本節(jié)教學活動包括觀察血液的分層現(xiàn)象、使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解讀血液化驗單,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
2.1 知識目標 描述血液的組成,描述三種血細胞的形態(tài)特點,說出各種血細胞的生理功能。
2.2 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觀察、解讀血常規(guī)化驗單,培養(yǎng)觀察及數(shù)據(jù)分析能力。
2.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小組活動,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感悟血液與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
3.1 血液存秘密 通過文學語言為導言:清澈的水花帶來生命的活力,我身體里的紅色河流更是洶涌澎湃。如果我們的生命之河受到了污染,將會怎么樣?播放“嬰兒血液呈白色”的案例視頻,設疑:為什么這個嬰兒的血液呈白色呢?順利導入本節(jié)課的學習主題“流動的組織——血液”。
設計意圖:通過“嬰兒血液呈白色”的罕見實例,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探究血液的興趣。
3.2 血液初印象 為了研究血液的成分,教師設計實驗“觀察血液的分層現(xiàn)象”來初識血液。讓學生觀察并回答問題:血液出現(xiàn)了什么現(xiàn)象?血液分成了幾層?各層分別是什么顏色?每一層都有些什么?學生通過觀察血液的分層現(xiàn)象,可描述出血液的上層呈淡黃色,中間呈白色,下層呈紅色。教師總結:經(jīng)過科學分析,血液上層是血漿,約占血液總量的55%;中間是白細胞和血小板,含量很少,約占血液總量的1%;下層是紅細胞,約占血液總量的44%。血漿,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組成血液。從而讓學生明白血液通常呈現(xiàn)的顏色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觀察血液的分層現(xiàn)象,描述各層分別是什么顏色,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3 血液再認知 通過血漿成分與功能和血細胞的觀察來繼續(xù)學習血液。
3.3.1 血漿的成分及功能 了解了血液的組成,讓學生猜測是哪種成分異常導致了血液呈白色?學生回答后,設疑:大家的猜測是否都合理呢?觀察血漿呈什么狀態(tài)?液態(tài)的血漿含有哪些成分?液態(tài)的血漿運輸什么?學生用膠頭滴管吸取血漿,認知到血漿是血液中的液態(tài)部分,也很容易知道血漿中含有水。然后結合血漿的狀態(tài)理解血漿的組成,分析血漿具有運載血細胞、運輸養(yǎng)料和廢物的作用。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動手觀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既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3.2 血細胞的觀察 教師給學生準備了顯微鏡、人血涂片,設疑:怎么才能從顯微鏡中看見血細胞呢?教師強調使用顯微鏡的注意事項,讓學生動手操作,在顯微鏡下找到紅細胞、白細胞。然后結合教材填寫完成實驗報告。學生實驗過程中,教師巡回指導。設疑:你觀察到了哪些血細胞?你觀察到的血細胞數(shù)量、大小、形態(tài)特點、有無細胞核?你知道為什么看不到血小板嗎?之后分小組匯報在顯微鏡下所觀察到的紅細胞和白細胞的情況。最后在教師帶領下回顧三種血細胞的特點(表1)。
表1 血細胞的特點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動手使用顯微鏡觀察紅細胞和白細胞、填寫實驗報告、描述血細胞的特點。學生在動手做、看、寫、說中理解三種血細胞的特點,動手能力、分工合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都得到了加強。
3.3.3 血細胞的功能 三種血細胞分別有什么功能呢?教師提供自拍的3位患者自述病情(患者A:貧血,患者B:炎癥,患者C:血流不止)視頻和醫(yī)生診斷的血常規(guī)化驗單(圖1),設疑:描述三位患者的病癥?找出患者的哪些血液指標不正常?結合患者的化驗單解釋他們出現(xiàn)病癥的原因?將學生分為兩組,模擬競賽診斷患者。學生觀看視頻,明確病癥。分組解讀患者的血液化驗單,并討論患者出現(xiàn)病癥的原因。
圖1 患者A、B和C的血常規(guī)化驗單
3.4 血液揭面紗 設疑:通過學習血液的組成,血漿的成分和功能,三種血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推測前述嬰兒的血液呈白色的原因?你可以提供哪些措施讓嬰兒的血液恢復正常?引導學生總結血液具有運輸作用、防御和保護作用。學生分別表達對嬰兒血液呈白色的認識。結合所學知識,提出幫助患病嬰兒恢復健康的措施。
設計意圖:通過尋找患病嬰兒血液呈白色的真實原因,幫助學生感悟血液關系到人的生命健康,領悟生物科學的重要性。
本節(jié)課以 “嬰兒血液呈白色”案例為主線,設置多種教學活動讓學生合作學習。學生通過動眼、動腦、動口、動手,全面準確地認識血液的組成、血漿的成分和功能、三種血細胞的特點和功能,充分突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