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臻
摘 要:近些年來,各大省市的語文公開課、研究課總是偏重于強調(diào)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強調(diào)要與作者有共情,而往往忽視了語文最基本的功能——工具性?,F(xiàn)在,越來越多的學生能敏銳地捕捉到生活中的點滴情感,提筆作文卻又文思枯竭,這樣的情況實在值得教師深思。同時,備課不能只備一篇課文,而要關注整個單元,甚至整本書。一篇文章一個重點。語文課有語文味,值得每一位語文老師為之探索、努力。
關鍵詞:評課;感悟;語文味
這次的評課開始于岳亞軍校長的一個問題:“這篇古文安排在本冊第二單元究竟有何用意?”
這個問題我在備課的時候曾粗略地思考過。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主題為《童年趣事》,本單元前幾篇課文都明顯與“童年”“趣事”這兩個關鍵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唯獨這篇《伯牙善鼓琴》顯得有些特別。伯牙和子期不是什么童年的朋友,他們之間心意相通的知音情感也顯然不是“趣”這個字就能概括的(尤其是在知道故事的結尾伯牙會為子期破鼓絕弦)。很快,我就為自己找到了突破口:想來編者的意圖是讓七年級的孩子們了解、理解何為“知音”,并由此學會健康交友,珍惜友誼。其實不僅是我,大多數(shù)老師肯定也會這么想??稍佬iL提出了不一樣的想法。
一、為什么總要在自己的陣地上耕種別人的田?
對于我的文本解讀,岳校長反問道:“為什么總要在自己的陣地上耕種別人的田?”是啊,健康交友、珍惜友誼這不正是思想政治課上的內(nèi)容嗎?可同屬文科范疇,思想情感上存在交叉跨界也是正常吧。關鍵如果不從情感入手,還能從什么角度入手呢?
“為什么不從語言角度入手?讓孩子們學學作者是用怎樣的語言表達方式來寫趣事的?”為此,岳校長特意列舉了自己上《春》這篇課文的例子來具體闡釋。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寫景的經(jīng)典散文,選編在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全文要求背誦,其中的好詞佳句值得孩子們好好賞析、模仿。岳校長說,他讓孩子們著重賞析了“春花圖”,從中發(fā)現(xiàn)了擬人、比喻、排比、感官等手法,并在此基礎上讓孩子們仿寫秋天的景色。這一次作文,孩子們不僅有話可寫,而且把景物描寫得非常精彩。
大家就是大家,一語點醒夢中人。
近些年來,各大省市的語文公開課、研究課總是偏重于強調(diào)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強調(diào)要與作者有共情,而往往忽視了語文最基本的功能——工具性?,F(xiàn)在,越來越多的學生能敏銳地捕捉到生活中的點滴情感,提筆作文卻又文思枯竭,似乎找不到合適的詞語來表達內(nèi)心的感受。想要訴之筆端卻又無話可說,這樣的情況實在值得我們深思。讓我們的孩子能熟練、自如地運用母語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這不正是語文教師最應該做的事情嗎?語文教學首先應該關注其工具性,其次才是人文性。沒有實打實的底子做基礎,空談情感就顯得有些輕飄飄了。
二、備課只備這一課?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蔽恼沦p析的角度多種多樣,每個讀者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備課無法也無需做到面面俱到。解讀一篇課文,我們往往會分析完結構講語言特點,講完語言特點又去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一篇佳作就被如此嚼得索然無味,看似面面俱到,實則毫無重點。
備課不能只備一篇課文,而要去關注整個單元,甚至于整本書。要有整體觀念,明白該單元的側重點,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一篇文章一個重點,這也打破了我們從結構入手肢解文章的思維禁錮。如本單元《童年趣事》可以從賞析語言這個角度切入,體會童真童趣并嘗試仿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重點賞析文中第二段寫百草園的景色,由“不必說……不必說……單是……”這樣的結構撐起整個段落,描寫角度多種多樣(由高到低,由低到高,有動有靜,有聲有色等);《月跡》帶領孩子們揣摩文中孩童語言的特色,通過奇特的想象和疊聲詞的運用展現(xiàn)孩子的童心、童真、童趣;從《我們家的男子漢》可以學習作者細致的觀察和細膩的描寫(動作、神態(tài)、語言),甚至可以學學她生動、風趣、幽默的語言特點。由此,再看《伯牙善鼓琴》這篇文章,完全可以從敘事簡潔、描寫生動這個角度入手賞析。
語文課有語文味,值得每一位語文老師為之探索、努力。
本次評課收獲良多。匆匆,先記下自己現(xiàn)時的想法,倘若在實踐中另有感悟,再回頭補上。
另附《伯牙善鼓琴》教案:
(一)新課導入
世間的友誼有許多種,有“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有“小人之交甘若醴”;有“刎頸之交”,那是砍了頭也不變心的朋友,如廉頗藺相如;也有“忘年之交”,輩分不同而交情深厚,如孔融和禰衡。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兩位與剛剛說的又有些不同,可他們在中國友誼史上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存在。他們之間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呢?讓我們一起翻開書本來看一看。
(二)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聲音洪亮,適當停頓,通順流暢。
2.齊讀課文。
(三)結合注釋,疏通文義
1.請同學們對照頁下注釋部分,理解故事內(nèi)容。
要求:
(1)關鍵字詞用熒光筆畫出并將解釋抄錄在對應的行文中。
(2)紅筆圈出自己有疑惑的字、詞、句。
2.小組內(nèi)解釋疑惑。
3.再讀課文,感受故事的來龍去脈。
(四)深入探究,體會道理
1.作為當時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伯牙的琴技可謂出神入化,而鐘子期也有很高的音樂欣賞水平,課文中的哪一句寫出了這一點?
2.找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具體表現(xiàn)的句子,說說主要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有什么好處。
3.聯(lián)系本文內(nèi)容和以下三則材料,說說你有哪些感悟。
材料一:楚國著名樂師伯牙喜歡彈奏《高山流水》,卻曲高和寡,無人能懂。有一天,一個砍柴的樵夫經(jīng)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個人就是鐘子期。
材料二:《伯牙絕弦》: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材料三: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岳飛《小重山》
4.三讀課文,有感情地誦讀。
(五)結束語
知音難覓,知音難遇。衷心希望同學們能遇到自己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