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美國醫(yī)生書寫,無論是虛構的還是非虛構的,都具有很強的自白因素。傳統(tǒng)的自白式解讀提綱挈領地勾勒出當代美國醫(yī)生書寫的特點,有助于從總體上把握這個新興文類的概貌。但隨著研究的深入,有必要對此種解讀進行細化和深化。該文在當代情動研究相關理論的觀照下,通過具體文本的解讀,厘清情緒和情動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從情動產生的原因和影響分析當代美國醫(yī)生書寫中對疾病經歷的情動反應,展示情動如何在文本內外把醫(yī)生作家、病患、醫(yī)療際遇和讀者聯(lián)系起來,構成一個個情動社群,從而體現(xiàn)文學的能動性和潛力。
〔關鍵詞〕情動理論;醫(yī)生書寫;醫(yī)療際遇;情動物件;情動社群;疼痛敘事;艾滋病敘事
〔中圖分類號〕I7120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769(2017)04-0186-08
2004年,人文醫(yī)學學者特倫斯·侯爾特 (Terrence Holt)在一篇評論美國當代醫(yī)生自傳性書寫的文章中指出,“考慮到當前呈現(xiàn)在公眾面前的【作品】,似乎醫(yī)學話語的主流模式都是自白式的 (the confessional)?!薄?〕侯爾特的這個解讀到現(xiàn)在還有一定的意義。當代美國醫(yī)生書寫,無論是虛構的還是非虛構的,都具有很強的懺悔因素。單單標題出現(xiàn)自白(confession)字樣的就有不少,如著名醫(yī)生作家理查德·謝爾澤(Richard Selzer)的《手術刀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 Knife)〔2〕,外科醫(yī)生保爾·路基爾利(Paul A. Ruggieri)的《一個外科醫(yī)生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 Surgeon)?!?〕謝爾澤坦言,“我們都是某種意義上的騙子。最壞的事情是你不知道自己是這樣的人。這才是最大的悲哀?!薄?〕這些醫(yī)生作家通過書寫大膽曝光種種醫(yī)療內幕,展示自己在醫(yī)療際遇(medical encounters)中的種種心理活動,其中不乏在死亡病痛面前的無助和恐懼,對醫(yī)療失誤的坦誠和反思。充盈著其作品的一個常見主題便是醫(yī)生主體如何接受醫(yī)學話語強有力的規(guī)范又如何抵制其約束,并一步步走下神壇,以赤裸裸的人性去面對生死病痛。傳統(tǒng)的自白式解讀提綱挈領地勾勒出當代美國醫(yī)生書寫的特點,有助于從總體上把握這個新興文類的概貌。〔5〕但隨著研究的深入,有必要對此種解讀進行細化和深化。傳統(tǒng)醫(yī)學話語重理性和客觀,錯綜復雜的病痛經歷往往被簡化為一個個病例(medical cases)。人文醫(yī)學的發(fā)展促進了學界對病痛經歷感性一面的重視。醫(yī)生書寫可以看成是對這感性一面的個性化展示。當前的自白式解讀捕捉到了冰山之尖,也即醫(yī)生主體表達出來的情緒(emotion),而隱藏冰山之下的若隱若現(xiàn)、動態(tài)發(fā)展的情動(affect)Affect 這一詞有多種譯法。賀麟在《倫理學》(斯賓諾莎著,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1年版)中譯為“情緒”和“情感?!苯钶x在《德勒茲在萬塞納的斯賓諾莎課程》(德勒茲著,載《生產》第11輯:德勒茲與情動,汪民安和郭曉彥主編,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3-22頁)中譯為“情動?!北救苏J為“情動”這一譯法最能體現(xiàn)Affect 這一詞關于情感表達的強度以及其動態(tài)流變的性質。關于情動的各種理論流派的綜述和梳理,請見Clare Hemmings, “Invoking Affect,” Cultural Studies, 2005, 19(5),pp.548-567; Ruth Leys, “The Turn to Affect: A Critique,” Critical Inquiry, 2011, 37 (3),pp.434-472.則還沒有進入人文醫(yī)學者的研究視野。本文在當代情動研究(affect studies)相關理論的關照下,通過具體文本的解讀,厘清情緒與情動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從情動產生的原因和影響分析當代美國醫(yī)生書寫中對疾病經歷的情動反應(affective responses),展示情動如何在文本內外把醫(yī)生作家、病患、醫(yī)療際遇和讀者聯(lián)系起來,構成一個個情動社群(affective communities),從而體現(xiàn)文學的能動性和潛力。
一、何為情動?
情動作為當前一個跨學科話語的焦點,在當代人文和社會科學中諸多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和討論,出現(xiàn)了派翠西亞·蒂奇內托·克拉夫(Patricia Ticineto Clough)所稱的情動轉向 (affective turn)。〔6〕當代情動研究可以追溯到斯賓諾莎的《倫理學》。斯賓諾莎認為,情動包含了主體影響/感應(affect)周邊事物和被周邊事物影響/感應(to be affected)的能力。〔7〕這是關于情動最經典的論述,也是當代情動研究的理論根源。在斯賓諾莎看來,情動既屬于精神范疇也屬于身體范疇,它與情緒有關聯(lián)但不等同。德勒茲在此基礎上重點強調了情動的身體體驗強度(intensity),并指出其和傳統(tǒng)意義上的情緒的不同?!?〕斯賓諾莎和德勒茲關于情動的論述被布萊恩·馬蘇米(Brian Massumi)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在其著作 《虛擬的寓言》中?!?〕總結這些學者關于情動的論述,可以認為情動“一般是指身體進行感應和被感應的能力,或者身體之行動、參與和銜接能力的增強和減弱。”〔10〕而情動性(affectivity)則是“潛在的身體回應——通常是超出意識范圍的自主回應——的基礎?!薄?1〕換言之,情動是主體在其與周圍事物的際遇中進行感應和被感應的潛能和趨向。這種潛能和趨向呈現(xiàn)為一個流變的強度范疇,通常超出意識范圍,不能被意識捕捉到,也不能被現(xiàn)有語言或者文化的規(guī)范所識別?!?2〕情動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它能不斷積累和強化,達到一定程度便轉化為可被識別的情緒。正如馬蘇米指出的,情緒是語言和文化對某種經歷體驗的固化(the socio-linguistic fixing)和指認(recognized)?!?3〕情緒捕捉了游離狀態(tài)中的情動反應,并通過現(xiàn)有的語言和文化規(guī)范將之固化, 從而成為可被指認、可被敘說的對象。當代醫(yī)生作家作品所展現(xiàn)的自白式基調便是多種復雜情緒,如某種程度上的優(yōu)越感、孤立感、無助、迷茫、內疚、羞愧等情緒的集中體現(xiàn)。而醫(yī)生作家公開自白的動力和素材可歸因于其日常行醫(yī)中的情動反應的不斷積累和強化。如外科醫(yī)生陳葆琳(Pauline Chen)提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歷時說的,“讓我驚訝的是,【寫作的時候,語言思緒】如同從內心中一個【原本】鎖著的數(shù)據庫傾瀉而出,經常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千言萬語式的、釜底抽薪式的爆發(fā)?!薄?4〕她所依賴的這個“數(shù)據庫” 實際是由她日常行醫(yī)過程中所產生的種種情動反應慢慢積聚而成。當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情動便滿溢而出,躍然紙上,成為種種在現(xiàn)行語言和文化規(guī)范中可被指認的情緒。
但是,馬蘇米同時也指出,情動之固化為情緒并不意味著情動的消失。他寫道,情緒是情動最強烈,也是最濃縮的表現(xiàn),但始終有一些東西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絕這種語言和文化規(guī)范影響下的捕捉?!?5〕所以就算當最強烈的情動被指認為情緒,某些情動因子還是能逃離這種捕捉和指認,從而繼續(xù)處在動態(tài)流變狀態(tài)中。醫(yī)生作家在語言和文化規(guī)范的作用下把醫(yī)療際遇中表現(xiàn)最強烈的因子呈現(xiàn)為情緒,這些情緒繼而被讀者所指認。但除此之外,醫(yī)療際遇中還涌動著多種難以指認、難以述說的情動因子。這些情動因子能超越時空和文本等種種限制,有效地把病患、醫(yī)療際遇、作者和讀者串聯(lián)起來,是作品的潛力和能動性所在。
二、情動為何?
我們不妨將醫(yī)生作家作品當成情動社群中起連接作用的一個節(jié)點,也即情動物件(affect object)。薩拉·阿米德 (Sara Ahmed) 在《快樂的承諾 》(The Promise of Happiness)一書中指出,“如果要把一個物件當成情動的或者能激發(fā)情感的,【我們】并不能簡單關注該物件,同時還需要發(fā)掘此物件背后的東西,也即產生這些后果的條件?!薄?6〕的確,醫(yī)生作家的群體性出現(xiàn)并不是一個偶然事件,而是在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產物。隨著越來越多的醫(yī)生作家作品進入圖書市場并產生一定的影響,這已然成為一個群體事件,而醫(yī)生書寫也已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新興文類。關于當代知名美國醫(yī)生作家的介紹,詳見孫杰娜《在邊緣上寫作——當代美國醫(yī)生作家評介》,《外國文學動態(tài)》,2014年第2期,11-13頁。
這個文類的出現(xiàn)很大程度上出自醫(yī)學自身尋求發(fā)展的需要。關于美國醫(yī)生作家群體性出現(xiàn)的原因,詳見孫杰娜《論當代美國文學與醫(yī)學的跨界融合》,《醫(yī)學與哲學》,2015年第9期,30-34頁. 孫杰娜、朱賓忠《評當代美國醫(yī)生書寫的三種敘事類型》,《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15年第6期,74-79頁。當代人文醫(yī)學學者紛紛把現(xiàn)代醫(yī)學缺乏人文關懷的種種弊端指向醫(yī)學訓練過程的非人性化?!?7〕尸體的恐怖、傷口的血腥、病變的丑陋往往讓常人退避三舍,但是傳統(tǒng)制度化醫(yī)學訓練(institutionalized training)的目的之一便是把受訓主體的自然情感擱置起來。通過漫長的培訓過程,尤其是高強度的反復訓練,最終“造就”一群群在生死病痛前面不改容,還能沉著應對的醫(yī)生。醫(yī)生作家陳葆琳在回憶其學生時代時指出,醫(yī)學訓練很多時候具有儀式化的特征,每個操作,如洗手、宣布死訊和各種手術等都有特定的步驟規(guī)范,務必嚴格執(zhí)行。〔18〕這些規(guī)范化的操作,“通過多年的訓練,就像刷牙一樣已成為【她】生活中的一部分”,就算在極端條件下,如極度疲勞等,也能順利完成?!?9〕而作為醫(yī)學生的她也渴望這樣的訓練,她說, “我發(fā)現(xiàn)自己向往學習更多的操作——抽血、縫合傷口、插管——所有那些通過練習不但能達到完美,還能麻木我的本能反應的操作……正是那種和病人共有的脆弱感(vulnerability)讓【學生時代的】我覺得自己完全不稱職。 〔20〕在消費主義和技術化盛行的年代,醫(yī)院提供的不是關懷,更多的是產品式醫(yī)療服務,因而效率顯得格外重要。這些儀式化的操作把個體情感從工作中強行剝離出來,拉大了醫(yī)生和病患的情感距離,抑制了其對死亡的恐懼,從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21〕醫(yī)生職業(yè)身份的構建也正是通過這樣一個長年累月、不斷重復的儀式化過程慢慢形成。在此過程中,醫(yī)療話語霸權的規(guī)訓通過主體不斷重復的身體實踐而得到內化,成為其職業(yè)身份的基礎。關于醫(yī)生職業(yè)身份的構建,跟朱迪斯·巴特勒操演觀(performativity)關照下的性別身份構建可以聯(lián)系起來,作者將著文另述。但是, 陳葆琳認為, “對【醫(yī)學儀式化的】熱衷使我們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如醫(yī)患的情感體驗?!薄?2〕就像謝爾澤所說的,“外科醫(yī)生對大腦的各個部件了如指掌,但是他并不知道病患的夢想和回憶?!薄?3〕在獲得知識,以及行使隨之而來的知識權力的時候關于醫(yī)療情景下,知識權力的獲得和行使的相關論述,詳見孫杰娜、朱賓忠《評當代美國醫(yī)生書寫的三種敘事類型》,《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15年第6期,75頁。,醫(yī)生失去了人性中發(fā)現(xiàn)溫情、體驗溫情的天然能力。而醫(yī)生書寫正是為了尋找這失去的一部分。他們把醫(yī)學目視(medical gaze)轉向自身,通過文學的眼光審視在醫(yī)學體制中機械性工作的自己,釋放被習慣性擱置的情動反應,重新展現(xiàn)醫(yī)療際遇中觸動心靈深處的種種瞬間。
疼痛作為人類最根本的體驗之一,也是醫(yī)療際遇中常見的癥狀。現(xiàn)存的疼痛迫使病患求醫(yī),而求醫(yī)過程中的種種技術化檢查以及侵入性治療都難免產生新的疼痛。醫(yī)生既可能是疼痛的見證者、施加者,又可能是終結者。疼痛通常是情動產生的導火索,是軟化醫(yī)療話語霸權苦心經營的職業(yè)硬殼的突破口。不少醫(yī)生作家的作品都展示了醫(yī)生見證病患忍受疼痛的心路歷程,如醫(yī)生詩人杰克·庫里漢(Jack Coulehan)的詩作 《D 日,1994》(“D Day, 1994”)〔24〕,謝爾澤的短篇故事《憐憫之心》(“Mercy”)〔25〕和《浣熊》(“Raccoon”)〔26〕。而其中最讓人震撼當屬《浣熊》。雖然故事圍繞疼痛展開,但并沒有關于病患疼痛的煽情描寫,所有的一切均通過一個醫(yī)生的敘事視角展開。故事中,一位因為術后疼痛難忍的女患者把自己關在洗手間中,用剃刀刀片再次切開刀口,并用手在腹腔里尋找疼痛的根源。醫(yī)生來不及制止,當他扶起女患者的時候,女患者的手握拳從腹腔中出來,隨即 “一小段腸子也從中滑出,” 醫(yī)生 “伸手去接住,以防止它繼續(xù)滑出?!薄?7〕掉出來的腸子還“在他的掌中顫動?!薄?8〕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故事中的女患者并沒有顯示出一絲痛苦。醫(yī)生看到“她在嗚咽,但不是因為疼痛。她表現(xiàn)的是一種渴望(longing),”因為要不是前者的闖入,她很快便要找到她想找的東西。〔29〕到底是什么東西呢?醫(yī)生不得而知。血腥的場面沒有給他留下太多思考的時間。他接下來便緊急處理傷口:“我輕輕地把露出來的腸子放回腹腔。我把幾個出血點夾住【止血】并縫合。我用了幾碼長的紗布包扎刀口, 并敷上消毒液?!薄?0〕這一系列動詞和短句把整個急救過程的有條不紊恰到好處地再現(xiàn)出來,有力地展示了醫(yī)生面對突發(fā)血腥場面時的高效和鎮(zhèn)定。
但是故事并未就此結束,也不能就此結束。醫(yī)療際遇之間這種真正意義上的血肉之軀間的親近性(proximity)肯定會產生一系列情動反應。病人身上的傷口暫時處理好了,但是見證者心里的傷口還在流淌著鮮血。身體作為一個個體,其完整性的破壞,如傷口和手術等,必定會給身體主人帶來痛楚(麻醉只是延遲和減弱疼痛)。一般情況下,我們見不到自己或者別人的內臟。謝爾澤懷著對生命的敬畏寫道,“身體隱秘的內部構造猶如【希臘神話中】美杜莎的頭一樣,看一眼就能使冒昧越界之人變瞎?!薄?1〕然而,醫(yī)生因為其醫(yī)學知識以及隨之而來的知識權力,不但能見到別人的內臟,還能切除病變部位或替換壞死病變的器官等。但是具有自覺意識的醫(yī)生也深知附著在其身上的上帝般的英雄光環(huán)只是外表,只是醫(yī)學話語霸權支撐下的一個炫目的空殼。就如謝爾澤所說,就算知道自己“只不過是攪和了同胞的生活,自己所行的善與所做的惡相差無幾,”醫(yī)生“至少要繼續(xù)假裝并沒有什么可怕的,死神不會降臨,只要人們信任他的權威。但是當他的病患都離去了,他便把自己關在黑乎乎的辦公室中,【為自己對其他生命的所作所為】嚇出一身冷汗?!薄?2〕的確,面對垂死的同胞、血淋淋的場景、失去親人的悲傷等而不動惻隱之心,并非正常人所能。故事中的醫(yī)生也不例外。在他簡單處理傷口之后,女患者問他,“這很痛吧,不是嗎? … 我的意思是,如果這是我真的身體的話。那是會痛的。但是我一點感覺都沒有?!薄?3〕在醫(yī)療際遇中,醫(yī)生往往扮演言說者和觀察者的角色,而病患則處于被言說和被觀察的地位。但是故事的結尾打破這個慣性思維。女患者的一番話徹底摧毀了醫(yī)生好不容易偽裝起來的從容和鎮(zhèn)定。一眼識穿醫(yī)生的故作鎮(zhèn)定,女患者似乎感受到了醫(yī)生的惻隱之心。她希望醫(yī)生能為她填補關于疼痛的敘事空白,希望后者能用其“真的身體”去體會她無法言說、也無法被她自己所感知的痛。
這個不可能實現(xiàn)的訴求激起了醫(yī)生迫切想知道女患者到底在搜尋什么東西的愿望。唯有知道她做出如此極端的行為背后的動因,才有理解的可能??嗫嗨妓髦?,醫(yī)生敘事者恍然大悟:“我突然知道是什么了,她正在找尋的東西深埋體內。那是她的痛。那個熱得滋滋作響的痛點,她想把它取出、丟掉?!薄?4〕女患者的行為讓醫(yī)生想起了浣熊的故事。據說當腿被捕獸器夾住時,浣熊便會不惜代價咬斷腿以逃生。此時浣熊的故事照應了女患者的故事,并使醫(yī)生受到影響。如克拉夫引用馬蘇米時所說的,“存在一種從意識體驗到情動的回流,它被指示為情動,因而‘ 過去的行為和語境被保存和重復,自動地重新恢復活動但沒有完成;開始但沒有完成?!薄?5〕浣熊的故事屬于過去的范疇,在新的語境下,重新被激活,形成既影響他人又受他人影響的各種力量和關系的綜合,也即情動。此時的情動連接了過去語境中的浣熊、 當前故事中的醫(yī)生、女患者以及后面兩者之間的醫(yī)療際遇,從而形成一個情動社群(affect community)。不管愿意與否,醫(yī)生已經成為其中一員。跟浣熊一樣,女患者對生命的渴望融化了醫(yī)生的超然之心,使后者感應到了她的痛,也感應到了生命的勇氣。故作鎮(zhèn)定的醫(yī)生,最后被女患者的一句話徹底推垮。故事結尾,醫(yī)生說等她冷靜下來,再到手術室進一步處理刀口,女患者回答道,“我很冷靜… 是你自己不冷靜?!薄?6〕故事到此,戛然而止。雖然謝爾澤沒有過多的描寫,但醫(yī)生的惶恐不安已躍然紙上。
謝爾澤的書寫在眾多醫(yī)生作家作品中獨樹一幟,不僅因為其語言功底以及獨到的見解,更是離不開其作品文類的模糊性。正如大衛(wèi)·莫里斯 (David Morris)在其評論謝爾澤的寫作風格時所說的,其作品“通常游離于既定文學文類之間,…介于虛構敘事和自傳之間?!薄?7〕這種文學文類的不確定性給謝爾澤創(chuàng)造了靈活的敘事空間。他的書寫通常是以第一人稱敘事視角展開,既有自傳的親密感又有虛構敘事的普世性。《浣熊》的屬實與否我們無法考證,但這并不是問題的關鍵。該故事的張力在于敘事者以第一人稱的角度故作淡定地描述了一個讓人毛骨悚然、詭異血腥的自殘場面,不料最后被故事的女主人公一語點破心中的慌張和心虛。女患者對生命的渴望通過這種極端的、類似于動物求生本能的行為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謝爾澤在《心靈的確切位置》一文中評論外科醫(yī)生通過侵入式手段探尋人體奧妙的時候寫道,“追求【真理】的道路不可能沒有痛苦。誰能目睹這樣苦難而不受感染呢?”〔38〕正是這種追求生命真理道路上偶遇的震撼瞬間讓醫(yī)生無法繼續(xù)隱藏于職業(yè)外裝之中,從而釋放被擱置的情動反應。而書寫則為表達這些情動反應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平臺。
書寫把強烈的情動因子通過語言和社會規(guī)范表達為情緒彰顯于文本之中。情動的最強音被指認為情緒,但是還有殘留??死蛑赋?,“情動構建了一種非線性的復雜性,而像情緒這樣的意識狀態(tài)的敘述就從中被扣除,但總有‘一個永遠不會成為意識的自主殘留?!薄?9〕這個自主殘留便指向了更開放的未來,以及更多的可能性。情動“因其開放的中間性而延展,并成為身體處于永恒形成狀態(tài)的至關重要的部分(身體一直在變化,變得跟當下不一樣,盡管這個變化很微妙)?!薄?0〕情動因際遇而產生,際遇主體間的各種力量關系激發(fā)并維持情動反應。情動并不被主體所占有,而是在際遇過程中在不同主體間跳躍,起到連接作用,并促成一個個情動群體的形成。但是這些群體的邊界并不確定,而是具有開放性,能無限延展,能接納新的主體的加入。薩拉·阿米德認為情動并不依附于某個主體之上,而是情感在不同主體中間流通變動所產生的一種動態(tài)效應。流通激活了主體的情動價值,并實現(xiàn)不斷積累,情動也不斷得到強化。詳見Sarah Ahmed. Affective Economies,Social Text,2004, 22(2),pp.117-139.而這正是醫(yī)生作家作品的能動性所在。
三、情動何能?
際遇使不同主體間的親近性和互動性成為可能。而情動則是際遇主體在這種親近性和互動性作用下,情感碰撞產生的各種力的關系的集合。如邁克爾·哈特(Michael Hardt)指出的“情動要求我們進入因果性的領域,但是他們提供的是一種對因果性的復雜看法,因為情動同時屬于因果關系的兩端。換言之,它們既說明了我們感染/影響周邊世界的力量,也說明了我們被周邊世界所感染/影響的力量,還說明了這兩種力量之間的關系?!薄?1〕情動反應中的雙方通過親近的際遇處于一種復雜的互為因果關系中,既是周邊事物的影響的結果,同時也是周邊事物產生變化的誘因,而同為結果和誘因構成了情動的張力和潛力。情動是主體受到周圍事物,或者準確地說,情動物件的刺激而產生的身體心理的反應。而這種刺激——反應機制并不是消極被動地存在,而是具有積極影響周圍事物的能力。當代醫(yī)生作家作品的群體性出現(xiàn),一方面是因為這些特殊作家受到醫(yī)療際遇的影響,為其所震撼,并在總體來說對此種曝光行為的忍受度較高的社會文化背景中不斷壯大;另一方面,醫(yī)生作家的書寫也有效地延伸了關懷的定義,使超越文本和時空限制的文學關懷成為可能。“文學關懷”(literary care)這個詞首先出現(xiàn)在人文醫(yī)學學者卡特琳·德·莫爾 (Katrien De Moor)分析醫(yī)生作家關于艾滋病的回憶錄的文章中。德·莫爾指出,艾滋病醫(yī)生近距離地見證了“艾滋病病毒攜帶者的生活、特性、故事以及最終死亡,”而他們的書寫通過藝術的手法再現(xiàn)了這種親密見證,并無限延續(xù)了關懷的過程。〔42〕她稱之為文學關懷。
時至今日,艾滋病仍是一個恐怖的死亡使者。艾滋病的恐怖之處,不在于其致命性,首先在于其使人面目全非的病變過程: 失憶、失明、肺炎、腫瘤、皮膚潰爛、進食困難等等。除此之外,因為艾滋病的傳播途徑,與其相關的社會想象和文化構建為病毒攜帶者帶來了比疾病本身更恐怖的、殺傷力更強的社會污名(stigma)。關于艾滋病的起源和傳播的社會想象和文化建構,詳見孫杰娜《佛吉斯回憶錄〈我的國家〉里的艾滋病敘事》,《外國文學動態(tài)研究》,2015年第4期,13-14頁。艾滋病病毒的攜帶者往往被認為生活作風有問題,如“非正常”性取向、濫交、吸毒等,是其咎由自取的結果。其實,這是掌握話語權的人們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以及對該病毒的恐懼,把病毒攜帶者妖魔化為一個個恐怖的他者,把得病原因歸咎于一個個與自己關系不密切的因素,以此來劃清自己與其界線。似乎只要生活作風正當,就不會染上該病。此種社會想象和文化建構使艾滋病毒攜帶者、死者乃至家屬都背負著令人窒息的社會污名。艾滋病醫(yī)生的書寫正是從非醫(yī)學的角度再現(xiàn)關于艾滋病的經歷并剖析附著在該疾病上的各種意義對患病個體、所謂的“高危人群”乃至整個社會的影響。醫(yī)生作家凱特·斯坎那爾(Kate Scannell)的《好醫(yī)生死了——艾滋病重災區(qū)行醫(yī)有感》(Death of the Good Doctor: Lessons from the Heart of the AIDS Epidemic)、皮特·修林 (Peter Selwyn)的 《絕地重生——一位艾滋病醫(yī)生的心靈歷程》(Surviving the Fall: The Personal Journey of An AIDS Doctor)、亞伯拉罕· 佛吉斯 (Abraham Verghese)的《我的國家——艾滋病時代里一位醫(yī)生、一座小城和小城人們的故事》(My Own Country: A Doctors Story of a Town and Its People in the Age of AIDS)等都是當代美國醫(yī)生作家艾滋病敘事的重要文本。這些作品再現(xiàn)了作者在艾滋病病房內外見證病患如何在社會污名中,與一個致死性病毒的抗爭,最后一個個面目全非地死去。
在這場奪去無數(shù)生命的世紀瘟疫中,醫(yī)生作家從病人身上看到了醫(yī)療話語霸權對人身體的規(guī)訓,也看到了人性的脆弱,了解到他們背后一個個讓人心酸、心痛、心動的故事。這些病毒攜帶者中,有南方保守小城的白人男同性戀者,大都市里無家可歸的吸毒者,標新立異的變性者,貧困潦倒的移民者,也有因求醫(yī)輸血意外染病者等等。因為與病患有著近距離的接觸,醫(yī)生作家看到的是在污名化的標簽下有血有肉、有夢想有追求、有故事也有情感的個體。他們的書寫是對艾滋病種種社會污名的反思和更正。如德·莫爾說的,醫(yī)生作家這些悼念性質的文字“是對西門·懷特尼(Simon Watney)所稱的由【不寬容的】道德環(huán)境所導致的‘記憶危機(crisis of memory)的抵抗,無數(shù)正在忍受病毒侵襲或者已經死去的艾滋病病毒攜帶者因被認為是 ‘咎由自取而被忽略。”〔43〕通過書寫,醫(yī)生作家把這些被多重邊緣化的、不能為自己言說的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tài)展現(xiàn)出來,把主流社會不愿面對而故意忽略的問題曝光出來,迫使人們不得不正視這些掙扎在死亡邊緣的人群或者早已在污名中死去的人們。這些作家通過書寫表達出來的文學關懷一定程度上挑戰(zhàn)了異性戀者的霸權政治,促進了艾滋病的去污名化(de-stigmatization)進程,同時也引導艾滋病患者群體及所謂的“高危人群”通過各種途徑實現(xiàn)自我增權益能(self-empowerment)。〔44〕
需要指出的是,德·莫爾所說的文學關懷主要指對艾滋病病毒攜帶者、死去的人們和家屬的關懷。但我覺得這同時也是醫(yī)生作家們在這場世紀瘟疫中的一種自我關懷。艾滋病醫(yī)生表達的文學關懷是其與病患的近距離的醫(yī)療際遇以及情感交流互動的結果,是情動一個重要表現(xiàn)。作為情動物件的文學作品具有開放式的特點,它能跨越種種人為設定的藩籬,連接不同主體,從而形成一個個情動社群。這些個體的遭遇引發(fā)了醫(yī)生作家的情動反應,他們紛紛在病患身上看到自己的身影,如斯坎那爾便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和他們聯(lián)系起來, 她感覺他們都是“獻給一個野蠻醫(yī)學儀式的祭品。”〔45〕艾滋病患者及他們家屬的遭遇讓修林想到自己幼年時父親自殺所留下的陰影以及家人避而不談的做法對他的影響。他認為艾滋病和自殺一樣,不僅污名化了死者,也讓生者帶著“羞恥、恥辱和保持沉默的恐怕想法”活著。〔46〕諱莫如深并不代表不幸的不存在或者消失,它只能“加深生者的傷口: 從外面看來,一切正常,但是【暗地里】他們需要把發(fā)生過這些不幸的痕跡一一抹除掉,【從而】加深他們的孤立感?!薄?7〕艾滋病患者的種種遭遇給予修林直面自己家族不光彩歷史的勇氣,為他創(chuàng)造了訴說的契機。而佛吉斯展現(xiàn)的是美國南方一個農業(yè)小鎮(zhèn)如何受到艾滋病病毒的重創(chuàng)。他以一個外國醫(yī)生的角度向我們展示了白人男同性戀患者在異性戀者的霸權政治中如何被邊緣化和污名化。他的少數(shù)族裔身份影響了他與病患之間的醫(yī)療際遇,而后者反過來影響了他對自己族裔身份乃至職業(yè)身份的不斷重構。詳見孫杰娜《佛吉斯回憶錄〈我的國家〉里的艾滋病敘事》,《外國文學動態(tài)研究》,2015年第4期,11-16頁;Sun, Jiena. Home in the Making: The Foreign Doctor and the Model Minority Myth in Abraham Vergheses My Own Country,Interdisciplinary Literary Studies,2015, 17(3),pp.426-439.書寫實際成了醫(yī)生作家自我療傷的手段。艾滋病敘事首先把醫(yī)生作家、病患和醫(yī)療際遇中的種種情況聯(lián)系起來,在情動的作用下,形成一個個情動社群。而當敘事公開發(fā)表并隨即進入讀者視野時,它便在不同程度上把讀者也吸引到現(xiàn)存的情動社群中,導致現(xiàn)有情動社群的變化,或者產生新的社群,作品的影響力,即其情動價值也在不斷增強。
四、情動何不能?
經過醫(yī)生書寫的創(chuàng)作和閱讀產生的這些新的情動社群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早已在過度技術化和商品化作用下消逝的人文關懷逐漸回歸到醫(yī)療場景,也迫使人們面對一些之前不愿意面對的棘手問題。而且這些情動社群還處在不斷壯大的狀態(tài)中,影響力穩(wěn)步提高。美國醫(yī)生書寫,無論是其創(chuàng)作還是閱讀,都已成了這個行業(yè)里的一種大趨勢。文學與醫(yī)學的相關課程也已經是美國醫(yī)學院校里的常規(guī)課程。但是醫(yī)生書寫的發(fā)展并不能和人文關懷的回歸或者徹底的醫(yī)療變革等劃上等號。醫(yī)生書寫因情動而生,同時也是傳遞的情動的手段,一切圍繞醫(yī)療際遇中的情動展開。如何把情動轉化為行動是個棘手的問題。情動雖然有導致周圍事物發(fā)生變化的能力,但是它飄忽不定,難以指認,難以表述,更難以控制,具有明顯的偶然性。阿米德在強調情動的偶然性時指出,“物件的情動價值和我們如何認識這個物件之間的空隙攬括了一系列的情動因子。而這些情動因子則由我們用來填補這個空隙的詮釋模式決定?!薄?8〕每一種詮釋方式都將帶來一種獨特的填補空白的辦法,也必將形成一個獨一無二的情動連接。詮釋方式的多樣性必然導致結果的不可控制性和偶然性。因此,“并不存在所謂的終極或者最終保證——無論是政治的、道德倫理的、美學的、教育性的,還是其他的——那些受影響和被影響的能力能產生一個確切實現(xiàn)了的,在某種意義上比 ‘現(xiàn)在好的”新局面?!?9〕雖然歐美醫(yī)學界總體上對醫(yī)生作家的自白敘事是抱著欣賞和支持的態(tài)度,但是也有不少人擔心過分曝光行業(yè)內幕帶來的負面影響,如信任危機、保密問題等?!?0〕這些顧慮不無道理。醫(yī)生作家這個身份本身也是一個矛盾的結合體。作為醫(yī)生,受到職業(yè)倫理道德的規(guī)范,需要為病人保守秘密;但是作為作家,則需要揭露秘密以吸引讀者。要在這兩個身份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并創(chuàng)作出一批批具有吸引力又不違背職業(yè)道德和倫理規(guī)范的作品,并非易事。
小結
但換個角度來看,或許情動的這種偶然性正是文學的潛力所在。它沒有預先設定好的條條框框,醫(yī)生作家在這個創(chuàng)意空間里自由探索,欣賞人體的奧妙,感嘆生命的脆弱,反思醫(yī)學話語霸權規(guī)訓下的各種身不由己,暢所欲言的同時,探索各種新的可能性。而在醫(yī)生書寫這個情動物件的連接下,原本受到層層隔閡的主體,如醫(yī)生作家、病患和讀者等,以醫(yī)療際遇為契機,在文本內外自由地結合起來,形成各種各樣的情動社群,希冀人性之光能照亮生死病痛之路。而這也是文學潤物細無聲式的能動性。
〔參考文獻〕
〔1〕Holt, Terrence E. Narrative Medicine and Negative Capability〔J〕. Literature and Medicine,2004, 23(2):318.
〔2〕Selzer, Richard. Confessions of a Knife〔M〕.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79.
〔3〕Ruggieri, Paul A. Confessions of a Surgeon〔M〕. New York: Penguin Publishing Group, 2012.
〔4〕Selzer, Richard. Imposter 〔M〕//The Doctor Stories. Selzer. New York: Picador, 1998: 367.
〔5〕孫杰娜, 朱賓忠,評當代美國醫(yī)生書寫的三種敘事類型 〔J〕.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5 (6): 74-79.
〔6〕Clough, Patricia Ticineto. Introduction 〔M〕// The Affective Turn: Theorizing the Social. Eds. Patricia Ticineto Clough and Jean Halley, Durham: Duke UP, 2007: 1-33.
〔7〕Spinoza, Baruch. Ethics〔M〕// Collected Works of Spinoza. Ed. Edwin Curley. Princeton: Princeton UP, 1985.
〔8〕Deleuze, Gilles. Expressionism in Philosophy: Spinoza〔M〕. Trans. Martin Joughin. New York: Zone, 1990.
〔9〕〔15〕Massumi, Brian. Parable for the Virtual: Movement, Affect, Sensation〔M〕. Durham: Duke UP, 2002: 全書,35.
〔10〕〔11〕〔35〕〔39〕派翠西亞·蒂奇內托·克拉夫.《情動轉向》導論〔M〕//尉光吉,譯.生產:第11輯·德勒茲與情動.汪民安,郭曉彥,主編.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 74, 74, 74, 74.
〔12〕〔13〕Massumi, Brian, The Autonomy of Affect 〔J〕. Cultural Critique,1995, 31: 91, 88.
〔14〕〔18〕〔19〕〔20〕〔21〕〔22〕Chen, Pauline. Final Exam〔M〕. New York: Knopf, 2007: 202, 97, 87, 45-46, 8, 97.
〔16〕Ahmed, Sara. The Promise of Happiness〔M〕. Durham: Duke UP, 2010: 25.
〔17〕Charon, Rita. Narrative Medicine: Honoring the Stories of Illness〔M〕. New York: Oxford UP, 2006;Poirier, Suzanne. Doctors in the Making: Memoirs and Medical Education〔M〕. Iowa City:University of Iowa Press, 2009.
〔23〕〔31〕Selzer, Richard. The Surgeon as Priest〔M〕// The Exact Location of the Soul. Selzer. New York: Picador, 1976: 28,24.
〔24〕Coulehan, Jack. D Day, 1994 〔M〕// Medicine Stone. Coulehan. Santa Barbara: Fithian Press, 2002: 40.
〔25〕Selzer, Richard. Mercy 〔M〕// The Doctor Stories. Selzer. New York: Picador, 1998: 142-146.
〔26〕〔27〕〔28〕〔29〕〔30〕〔33〕〔34〕〔36〕Selzer, Richard. Raccoon 〔M〕// The Doctor Stories.224-226, 225, 225, 225, 225, 225, 225-226, 226.
〔32〕〔38〕Selzer, Richard. The Exact Location of the Soul 〔M〕//The Exact Location of the Soul.18, 16.
〔37〕Morris, David. The Culture of Pain〔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217.
〔40〕〔49〕Seigworth, G., M. Gregg. An Inventory of Shimmers 〔M〕//The Affect Theory Reader. M. Gregg, G. J. Seigworth, eds. Durham: Duke UP, 2010: 3, 9-10.
〔41〕馬克爾·哈特.情動何益?——《情動轉向》前言〔M〕//蔣洪生,譯.生產:第11輯·德勒茲與情動.100.
〔42〕〔43〕De Moor, Katrien. The Doctors Role of Witness and Companion: Medical and Literary Ethics of Care in AIDS Physicians Memoirs 〔J〕. Literature and Medicine,2003, 22(2): 208-209, 208.
〔44〕Couser, G. Thomas. Recovering Bodies: Illness, Disability, and Life Writing〔M〕. Madison,WI: U of Wisconsin P, 1997.
〔45〕Scannell, Kate. Death of the Good Doctor: Lessons from the Heart of the AIDS Epidemic〔M〕. San Francisco: Cleis Press Inc., 1999: 73.
〔46〕〔47〕Selwyn, Peter. Surviving the Fall: The Personal Journey of an AIDS Doctor〔M〕. New Haven: Yale UP, 1998: 109, 109.
〔48〕Ahmed, Sarah. Happy Objects 〔M〕//The Affect Theory Reader.37.
〔50〕Charon, Rita. Narrative Medicine: Form, Function, and Ethics 〔J〕.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01(134): 83-87;Coulehan Jack, Hawkins A.H. Keeping Faith: Ethics and the Physician-Writer 〔J〕.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03 (139): 307-311; Diedrich Lisa. AIDS and its Treatments: Two Doctors Narratives of Healing, Desire, and Belonging 〔J〕.Journal of Medical Humanities,2005, 26(4):237-257.
(責任編輯:潘純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