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紅
您家吃飯的時候,有沒有先吃什么后吃什么的規(guī)矩呢?問了這句話,年輕人的回答通常是:這有什么規(guī)矩,想吃什么先吃什么唄!四十歲以上的人卻常常會回答說:有啊,爸媽教育說,吃飯的時候要先吃兩口飯,再一口飯一口菜地吃;而且,進餐時要先吃干的,后喝稀的;水果和花生瓜子之類零食,當然是飯后才能吃……
這種進餐順序,確實是中國傳統(tǒng)的飲食教育,至少在中原一帶十分經(jīng)典。但是,它們真的符合科學嗎?那要看在什么情況下說,即便過去是正確的,換到如今的生活環(huán)境中,還真不一定。
不同的年代大家的飲食需求不同
在生活條件艱苦的時代,人們以體力勞動為主。那時候既不用考慮肥胖問題,也不用考慮高血糖、高血脂的麻煩。人們唯一期望的,就是把熱量吃足,蛋白質和脂肪吃夠。由于魚肉蛋奶太少,膳食中的蛋白質似乎永遠不夠用,人們都極度珍惜這種資源。
淀粉的供能速度快,消化吸收所耗費的能量比蛋白質要少,而且還有“節(jié)約蛋白質”的作用。如果在饑餓時先吃蛋白質食物,后吃淀粉類主食,就可能有一部分蛋白質被作為能量浪費。所以,大人教育孩子們,不要還沒有吃飯就把菜盤中珍貴的那點魚肉蛋類食物先塞到嘴里,是合情合理的。
時間已經(jīng)進入21世紀,我國的國情也改變了。如今體力活動很少,超重、肥胖、脂肪肝、高血脂、高血糖的人卻很多。這類人不缺蛋白質和脂肪,但照樣很喜歡各種精白加工的淀粉類食物,而且堅守著先吃主食后吃菜,主食比菜肴重要的原則。白米飯、白饅頭、花卷大餅、炒粉米線,樣樣都有大批擁躉。即便肚凸腸肥,也不肯放棄習慣。要讓他們克制旺盛的食欲,每餐少吃一點,難度也非常大——人們在自己的習慣和本能面前,總是意志薄弱的。
現(xiàn)如今 我們要“打破”傳統(tǒng)的進餐順序
那么,在血脂血糖一路飆升之后,要想控制自己的食量,控制自己的餐后血糖反應,又無需刻意節(jié)食,這事兒到底能不能做到呢?很多人都求助于各種藥物和保健品,卻忽視了一個簡單而低成本的方法:改變飲食順序和食物的搭配比例。
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吃飯之前,如果能夠先吃點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或者喝一兩勺橄欖油等油脂,有降低餐后血糖反應的作用。機理研究發(fā)現(xiàn),這種吃法能夠提升某些與食欲和血糖反應有關的激素,降低胃的排空速度,從而降低食物的消化吸收速度,延緩餐后血糖上升速度。
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不是先吃飯后吃菜,而是把奶類、豆制品、肉類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和主食完全混合在一起食用,餐后血糖反應也會下降。特別是奶類,能夠提升餐后的胰島素分泌量,從而降低血糖反應。這些研究的結果說明,很多糖尿病人過度“清淡”,只吃一點主食,魚肉蛋奶堅果油籽都不敢吃,結果反而不利于血糖控制。
不過,與食物進食順序有關的最經(jīng)典研究還要數(shù)一項大型日本研究。研究當中,先讓患糖尿病志愿者吃一盤蔬菜,再吃其他菜肴,最后菜配著米飯吃。跟蹤測定他們從用餐前到用餐后4小時之間每個時間點的血糖水平,發(fā)現(xiàn)先吃菜和先吃米飯再一口飯一口菜的方式相比,先吃菜的方式能讓餐后血糖峰值大幅度降低。后來,這個“先菜后飯”的飲食方案就被廣泛推廣。
給大家推薦一個簡單的控糖方案
首先,餐前20-30分鐘時喝一大杯水,或者先吃個蘋果。其次,先吃一碗煮蔬菜,最好是加少量油少量水,蒸熟兩三分鐘的綠葉蔬菜。然后,把其他菜肴拿到面前,把米飯饅頭推到遠處,一大口菜,一小口飯。菜肴的內容也很重要,蔬菜必須包括三方面的內容:深色蔬菜類、淺色蔬菜類、菌藻類,加上一份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比如豆腐、魚蝦、瘦肉等。
舉例說,在吃飯之前,先吃一個小蘋果。然后吃一碗加半湯匙香油煮熟的小白菜,其中含有小白菜200克,水半碗。此時才開始正式吃飯。一口青椒香菇炒豆腐干絲,一口燉冬瓜,再配一口米飯。這么吃的好處是:蛋白質得到保障,蔬菜的數(shù)量大幅度增加,膳食纖維特別充足,胃里覺得非常飽,主食想多吃都吃不下,下一餐之前根本不覺得餓——自然也就無需刻意控制食量了。
其實,不僅僅控制血糖該這么吃,凡是脂肪肝、高甘油三酯、肥胖的人,都不妨改變自己的進食順序試一試,真的會發(fā)現(xiàn)結果大不一樣。若能再加上一點運動,輕輕松松地就能慢慢瘦下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