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老妖+陳代鑫
7月,愉快的暑假已經(jīng)來臨,隨之而來的還有夏日的高溫。在吹空調(diào)、游泳、吃冰棍兒等一切花式納涼消暑大法里,最有效也最有人氣的,莫過于和伙伴分享那些自己經(jīng)歷過的,或是聽來的五花八門的恐怖經(jīng)歷,每說一件,酷暑的熱氣就消失一縷,最后甚至還會涼得起一身雞皮疙瘩,絕對是效果拔群的消暑利器。
可是在那些恐怖經(jīng)歷的背后,有哪些不為人知的黑暗力量在暗中操縱?我們的恐懼心理又是從何而來的呢?此刻的你,有沒有回想起,曾經(jīng)被學校里發(fā)生的那些“怪事”支配的恐怖呢?
Part 1學校恐怖經(jīng)歷進行時……
場景一
地點:教室
時間:19:00
晚自習結束后,小A獨自留在教室里繼續(xù)學習。突然,她聽見有人在背后叫她,回頭一看卻發(fā)現(xiàn)空蕩蕩的教室里只有自己一人。正當她低頭準備收拾東西時,卻感覺有道人影從門后一晃而過……
場景二
地點:宿舍
時間:13:30
小B正躺在床上睡午覺。鬧鐘響了,他想起身,可身體卻仿佛不聽使喚一般,怎么也動不了。小B感覺胸口有東西壓著自己,他想說話卻說不出來,那感覺好像無論怎么掙扎都沒法解脫……
地點:宿舍
時間:凌晨1:00
夜深人靜,小C躺在床上一直無法入眠,這時有奇怪的聲音從天花板上傳來,噠噠噠——像是樓上有人在玩彈珠,但是小C突然想到,自己的寢室已經(jīng)是宿舍樓的最高一層了……
場景三
地點:學校小樹林
時間:20:40
下了晚自習,小D打算走近路回家。他按照平時的路線往家走,可是平時從這里出發(fā)只要十幾分鐘的路程,現(xiàn)在一個多小時過去了,他卻仿佛還在原地兜圈子,怎么也走不出去……
場景四
地點:樓道走廊
時間:7:15
小E從寢室房間出來,清晨的樓道空無一人,他揉了揉雙眼,總覺得心里有些不安,有不好的事情要發(fā)生了嗎?怎么右眼皮一直跳個不?!?/p>
Part 2真相恐怖經(jīng)歷背后
“鬼影”的錯覺?
總覺得有人在叫自己,轉身尋找卻發(fā)現(xiàn)四下無人;一晃眼,門口就閃過一個奇怪的身影;身后好像有什么在跟著自己……這樣的事,真是想想就覺得心里發(fā)毛。但如果總是把“鍋”甩給一些奇怪的借口(比如“離開人世的親朋對我放心不下”“這棟樓里是不是以前發(fā)生過什么”),那不得不說,“它們”沒來找你要出場費還真是好心。
所以真相究竟是什么?其實,主流的解釋有兩種。比較常見的一種,我們稱為心因性的錯覺,也就是人在特定環(huán)境中,因為精神緊張或是過于疲勞,大腦產(chǎn)生了錯誤的判斷,把并不存在的東西當成真的了。不過這種錯覺往往沒多少危害,離開特定環(huán)境后自然就會消失了。而另一種則被稱為病理性的錯覺,就是指大腦出現(xiàn)了經(jīng)常性、穩(wěn)定性的錯覺。誘發(fā)這種錯覺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大腦本身的病變,比較罕見;另一種則是較為常見的由藥物的不良反應誘發(fā)的錯覺。有些同學因為學習壓力大,經(jīng)常失眠,可能會通過一些途徑私下購買并服用鎮(zhèn)定催眠類的藥物,比如安定、阿普唑侖等。但如果在使用這些藥物時沒有遵從醫(yī)囑,就會有一定的風險。特別是長期使用之后突然停止,服用者就有很大的概率產(chǎn)生幻覺,包括幻聽、幻視甚至幻嗅,有時候還可能造成危險。所以,所有的非處方藥,一定不能自己私下購買使用,必須聽從醫(yī)生的話,哪怕你是成年人也不可以哦。
“鬼”真的壓床了嗎?
很大一部分人都經(jīng)歷過所謂的“鬼壓床”,也有人稱之為“清明夢”。關于它的成因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比較主流的解釋是:我們的大腦還沒有完全“醒來”。
即使在人類睡覺時,大腦也并沒有完全停止工作,還有一小部分擔任了“值班”的功能,這也就是我們會做夢的根本原因。而當人類醒來時,就有點像電腦開機的過程,各部分需要逐一進行緩醒、自檢,然后才能進入工作狀態(tài)。當身體的一些部分已經(jīng)開機,另一些部分仍在“沉睡”時,就很容易發(fā)生這種“鬼壓床”的現(xiàn)象。
在這種狀態(tài)下,我們的自主意識開始回歸,但負責身體運動的那一部分大腦區(qū)域還沒有正常運轉,當然也就無法真的把眼睛睜開、坐起身來。同時,這個時候的意識還是相當殘缺的,并且伴隨著一個副作用:對時間的把握出現(xiàn)偏差。比如,我們在做夢時很可能覺得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幾個小時甚至幾個月,但從各種有關睡眠的試驗來看,每次做夢很少有超過20分鐘的,有些夢境其實只有短短的數(shù)分鐘而已。
哪里傳來的奇怪響聲?
“樓上的彈珠聲”,這個困擾我們多年的“樓上什么時候有小孩了?”的疑惑始終沒有明確的統(tǒng)一解釋。關于這種響動,目前有好幾種解釋,但其實都還沒有比較可靠的證據(jù)。
一種觀點是:熱脹冷縮。我們都知道白天的氣溫較高,而夜里的氣溫較低。因此,天花板也要經(jīng)歷一個熱脹冷縮的過程?,F(xiàn)代建筑早已考慮了這種問題,采取了伸縮縫的技術來避免熱脹冷縮對建筑物結構的破壞,所以不必擔心房子會因此而開裂。但是,不同材料的熱膨脹系數(shù)不同,鋼筋混凝土中,既有混凝土又有鋼筋,兩者的膨脹系數(shù)略有差別(溫度每上升1℃,鋼筋線材通常會延長1.2×10-5;而水泥則在0.8×10-5~1.2×10-5),兩者之間微小的長度差異,會使得鋼筋被輕微地“拉伸”,從而產(chǎn)生響動。
另一種觀點認為,混凝土中的某種真菌和細菌會腐蝕混凝土中的硅酸鹽,形成一些非常微小的孔洞,具體而言,就是細菌形成代謝產(chǎn)生的硫化物,溶解在微量的水中,從而形成了酸性物質(zhì),對碳酸鈣產(chǎn)生了化學反應。盡管這種孔洞用肉眼很難發(fā)現(xiàn),但這個過程會造成混凝土內(nèi)部的應力發(fā)生輕微的改變,從而引發(fā)響聲。無論是哪一種解釋,最不靠譜的一種當然就是樓上有超自然生物咯!
闖出“迷魂陣”?
關于“鬼打墻”的現(xiàn)象描述,大多以民間傳聞的形式流傳開。其現(xiàn)象就是,一個人或一群人走在荒郊野外,尤其是墓地、樹林等陰氣森森的地方,被困其中無法找到出去的路。在緊張和驚恐之下,我們總是把緣由歸咎為藏在黑暗中的恐怖力量。
所謂的“鬼打墻”就是人們在熟悉的地域突然迷失了方向。要解釋這種現(xiàn)象,就得先說說人類辨識方向的原理:通過與參照物之間的相對距離來確定自身的位置。假設我們身處茫茫大海,四周都是藍色的海洋,遠處則是天水相接的地平線,這種時候如果不借助工具,我們無論如何也無法說出自己在哪兒;如果是陰雨天,我們甚至無法確認船正駛往哪個方向(所以指南針真是一個很偉大的發(fā)明)。
類似的,當我們走夜路的時候,白天熟悉的參照物很可能就看不清楚了:路標、招牌、建筑物,甚至熙熙攘攘的人群,有些相似的建筑物還會混淆。這種情況弄錯方向也很正常。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或許和人類的一個生理現(xiàn)象有關:多數(shù)沒有受過專業(yè)訓練的人走路時,兩只腳的步幅是不同的。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做個實驗:在走廊上撒上薄薄的一層面粉,然后以正常的姿態(tài)、速度走過去,讓另一人測量腳印之間的距離。這時,你會發(fā)現(xiàn)左右腳走出的每一步,有很大概率會長度不同。這種步幅上的差異,配合方向感的迷失,容易導致我們走出來的不是直線,而是一條微彎的曲線。如果是白天,眼睛看得清楚方向,大腦就會下意識地糾正這種“偏航”。但在夜晚,光線并不強烈,就會導致這種偏斜越來越大,最終走出一條彎彎扭扭的“S”形軌跡,讓整體速度放慢很多。
所以,兩種情況結合起來產(chǎn)生仿佛迷失在“迷魂陣”里的情形也就不奇怪了??朔霓k法也很簡單:帶上手電筒,或用手機上的照明功能,同時嚴格沿著人行道的邊緣磚塊走,并注意辨別兩側的建筑物或其他標志物,那么,要走出黑夜中的“迷陣”難度就不大了。
左眼跳財,右眼跳災?
生活中,“眼皮跳動”被許多人用來預示未來將發(fā)生的禍福,但我們還是選擇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真理?!把燮ぬ?,或者說“眼瞼痙攣”,用最通俗的話說就是你的眼眶周圍的肌肉抽筋了。
相信絕大多數(shù)同學都曾經(jīng)歷過小腿抽筋,也就是骨骼肌不受大腦控制,自己發(fā)生了痙攣。這種現(xiàn)象和神經(jīng)傳導有關,大意就是某個控制肌肉的神經(jīng)傳遞了錯誤的信號,讓該肌肉一直處于興奮狀態(tài)。而控制我們眼瞼的神經(jīng)叫做“眼輪匝肌”,當它過度興奮時,就會出現(xiàn)“眼皮跳”的現(xiàn)象。
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很多,通常睡眠不足、面部長時間保持一個姿態(tài)(比如某些服務行業(yè)人員長時間保持微笑),都有可能導致這種問題。而對眼眶周圍進行溫柔按摩,就能起到緩解作用,通常幾個小時之后就會恢復正常。
Part 3恐懼心理我為什么會害怕?
正常的情緒反應
揭露了這些常見的恐怖經(jīng)歷的真相后,我們不禁思考,為什么這些現(xiàn)象會令人感到害怕和恐懼呢?其實,這些都是人們對于“恐怖”的正常心理反應??偟膩碚f,“恐懼”是一種“情緒”。在心理學中,“情緒”包括了至少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主觀感受(Feeling)、生理喚醒(Physiological arousal)和外在表現(xiàn)(Expressions)。
內(nèi)心感到害怕是主觀的感受;緊接著就是心跳加快、血流加速、血壓上升、呼吸加快、出汗等生理上的變化;而表現(xiàn)出來就是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上的眉毛上揚或是皺攏、上眼瞼抬升、下眼瞼緊張,嘴唇在水平方向輕微展開,身體呈現(xiàn)出“畏首畏尾”的模樣。
恐懼的生理基礎
隨著神經(jīng)科學的興起,我們找到了“恐懼”的生理基礎——杏仁核(Amygdala,大腦中位于皮層下方的邊緣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盡管對于它的確切功能尚不清楚(有研究者通過二氧化碳刺激試驗發(fā)現(xiàn)杏仁核不是產(chǎn)生害怕情緒所必需的組織結構),但針對大腦的神經(jīng)成像研究顯示,當人感到恐懼時,其杏仁核會出現(xiàn)明顯的活動跡象。因此,有學者認為杏仁核對我們的情緒,尤其是恐懼情緒有著重要作用。而我們的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的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情緒的生理喚醒也有重要作用。當我們感到恐懼時,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會喚醒我們的身體、調(diào)動身體的能量,于是我們瞳孔放大、皮膚出汗、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此外,恐懼的情緒還會引發(fā)腎上腺素的分泌,讓我們“激動”起來。
恐懼來源的不同解讀
那么人們的恐懼從何而來呢?我們?yōu)槭裁磿a(chǎn)生這種情緒?對“恐懼”的解讀,不同的心理學家有不同的看法。
進化論中的生存本能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怕蛇、怕黑、怕高,卻基本不怕魚、不怕亮、不怕矮。進化心理學認為,這是因為對這些東西的恐懼利于人類的生存發(fā)展。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因為對蛇、黑暗和高處感到恐懼,所以他們遠離這些物體或地方,避免危險,保住自己的生命,將基因通過繁衍傳承。于是,祖先們紛紛告訴后人,遇到蛇盡量躲開,因為被蛇咬傷的人最后都一命嗚呼了。因為害怕蛇,這種恐懼使人們避免了危險,而非“以身試蛇”。所以恐懼,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類的繁衍與傳承。
同樣,怕黑和怕高也是如此。與貓頭鷹等夜視動物不同,人類的視力在白天較好,而在黑暗里,較差的視力嚴重影響了人們對危險情境的感知與覺察,使得我們?nèi)菀咨硐菸kU,甚至殃及生命。至于那些恐懼高處的人,“死于非命”的可能性讓他們意識到不遠離一些危險因素會遭殃。久而久之,這些血的教訓流傳到如今的人們身上,形成了對危險事物的恐懼基因。
這也與生物學家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是一致的。由此可見,恐懼或許是人類的一種本能。
天生的安全需求Vs.后天的觀察學習
人本主義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個體從低到高有生理、安全、歸屬與愛、自尊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人們的行為反應就是為了去滿足人本性的這些需要。
當其中的安全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人自然就會產(chǎn)生恐懼。害怕死亡、害怕未知、害怕不確定性,諸如此類,都是我們的安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體現(xiàn)。因此,當你看驚悚片、鬼屋探險、莫名聽到或看到奇怪的聲響或影像時,因為未知、不確定性,因為安全需求沒能得到滿足,恐懼情緒就產(chǎn)生了。如此看來,我們的恐懼情緒似乎是天生的。
然而,也有心理學家認為,恐懼是后天習得的。行為主義代表約翰·華生(John Watson)通過經(jīng)典性條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實驗使某個嬰兒產(chǎn)生了對特定事物的恐懼,并持續(xù)多年。通過這個實驗,他聲稱恐懼可以后天習得。此后,針對猴子的相關研究也得出了與之一致的結論。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小猴子通過觀察周圍其他動物的恐懼反應,會很快習得這種恐懼反應。這種習得方式,被心理學家班杜拉(Bandura)稱為“觀察學習”。這也就是說,我們也可以像小猴一樣,因為小時候看到大人對某些物體或生物的恐懼,從而習得相同的恐懼,盡管那個物體或生物并沒有傷害過我們。而這種通過觀察他人行為反應習得類似反應的情況,與我們大腦中的●鏡像神經(jīng)元有關。所以,雖說“初生牛犢不怕虎”,但見了怕虎的老牛,牛犢也可能怕虎了。
恐懼的信息傳遞
在強烈的負性情緒中,恐懼是一種信號,它能向我們傳遞有價值的信息,這些信息關乎生死??梢哉f恐懼就像一個根植于內(nèi)心的小喇叭,在機體面臨危險時,提醒著你。例如,一則關于交通安全的廣告可能會用慘烈的畫面來警醒人們,而觀眾因此產(chǎn)生了恐懼,在開車時就會時刻注意。
當然,恐懼的作用還不僅于此,人們可以利用恐懼制造壓力,影響他人的行為或態(tài)度。這被稱為“恐懼訴求”。學者Hovland認為,對利害關系的最大化強調(diào)容易使人產(chǎn)生恐懼心理,增強對人的勸服力。
“我今天遇到一件奇怪的事”“我給你講個鬼故事”,人們對恐怖經(jīng)歷的分享也是慷慨又大方,為什么呢?這里我們要說到傳遞者和被傳遞者。容易產(chǎn)生恐懼情緒的人,容易受到暗示,也容易聯(lián)想,情緒不易恢復,這類人通常會成為“恐懼”的接受方。喜歡說恐怖故事的人一方面尋求情緒起伏的刺激,另一方面為了延續(xù)這種刺激,尤其是將恐懼情緒傳遞給膽小的人,會產(chǎn)生額外的刺激感和優(yōu)越感。
隨著網(wǎng)絡的發(fā)展與新媒體的興起,一些駭人聽聞的事件與經(jīng)歷,被一傳十、十傳百地擴散開,這讓很多事實真相越埋越深,而謠言卻得以廣泛而快速地蔓延。
當那些“怪事”中的恐懼因素喚醒了我們的恐懼情緒,我們便本能地開始防御可能危及生命的一切事物,本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想法,最后的結果是一些“危言聳聽”的論調(diào)深入人心,一些明顯虛假的現(xiàn)象被人們深信不疑。而在人們某些瘋狂行為的背后,也正是被利用的恐懼情緒在作祟。
而在那些恐怖作品中(游戲、電影等),死亡或許并不是什么懸念,真正的懸念是如何死的。這種對未知的不確定和對最終結局的無法擺脫,更加深化了人們的心靈恐懼感。這也解釋了為何此類作品通常在敘述過程中會運用設置懸念的表現(xiàn)手法。
Part4 結語
怎么樣,經(jīng)過這清涼一“嚇”,你現(xiàn)在是不是沒那么熱了?從最開始看得緊張冒汗,到之后的淡定冷靜,原來哪怕是作為消暑利器的恐怖經(jīng)歷,其實也有著這么多的科學原理。而人們關于恐懼的心理,更顯示了人類在生物演化中一步步學習與相互傳遞。對恐怖經(jīng)歷的解讀,也讓我們得以窺探內(nèi)心的恐懼根源。除此之外,或許我們還可以在面對一些讓人覺得恐懼害怕的謠言時,能夠冷靜分析,不讓自己被恐懼支配,盲目從眾,而是科學理性地探究事件的真實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