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結合教學評價數據的分析,可見青年教師教學競賽雖然有培養(yǎng)提升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促進作用,但賽制的完善與后續(xù)培養(yǎng)機制更是青年教師成長為優(yōu)秀教師的有效舉措。
關鍵詞:評價數據 青年教師 教學競賽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7-0111-02
舉辦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是各高校較為常見的青年教師培養(yǎng)方式和舉措,旨在提升青年教師教學水平,培養(yǎng)優(yōu)秀青年教師教學楷模,促進青年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能力,強化教書育人理念。
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在2012、2013年連續(xù)兩次舉辦了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參賽選手由各學院選拔,分文科、理工、綜合三類,由教務處、督導室、人事處負責組成三個專家組評審。兩屆的評審方式不同,第一屆52名參賽選手以集中教學演示20分鐘的方式決出名次;第二屆52名參賽選手以評委隨堂聽課評審方式決出名次。最終兩屆均有24名青年教師分獲一、二、三等獎。
筆者對兩屆參賽選手的歷年教學評價數據進行了分析。旨在對競賽方式、競賽效果,特別是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是否能提升青年教師教學水平做出確定性結論?,F將結果報告如下。
一、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對青年教師教學成長有一定效果
我們對第一屆參賽選手近5年的教師綜合測評結果進行分析(見表1)
由表1 可見,在競賽當學年,無論獲獎選手還是未獲獎選手,獲評年度教學優(yōu)秀數明顯高于參賽前和參賽后。表明,舉辦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對青年教師教學成長有應激效果。但后續(xù)效果卻表現不一致,獲獎選手賽后2年獲得的教學優(yōu)秀數多于賽前2年,平均高20%。未獲獎選手賽后2年獲得的教學優(yōu)秀平均數與賽前2年平均數相同。
這一結論也可由學生評教結果印證(見表2)。由表2可見,無論學生評A 數還是綜合評價數,參賽學期明顯高于參賽前和參賽后各學期的平均數。顯示舉辦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對青年教師教學成長確有應激效果,后續(xù)效果并不明顯。這提示我們,如果舉辦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不采取后續(xù)培養(yǎng)措施,對青年教師的教學成長產生的效果是有限的。
二、競賽評審方式對競賽結果影響較小
我們對兩屆獲獎選手的歷年學生評價數據進行分析,結果見表2。
由表2可見,我們將兩屆獲獎選手2010年以來的每學期學生評教結果統(tǒng)計分析,無論獲獎選手的評A數還是綜合平均數比較,兩屆的趨勢都一樣,以參賽學期數值最大。參賽前或參賽后各學期平均數變小。表明競賽評審方式對競賽結果影響很小。
三、第一屆選手的總體質量明顯優(yōu)于第二屆選手
由表2還可看到,第一屆選手的評A 數和綜合平均數明顯優(yōu)于第二屆選手。這意味著第一屆選手的總體質量明顯優(yōu)于第二屆選手。這一結果也可由表3顯示。
由表3可見,按可比的4年度教學優(yōu)秀獲得數據,第一屆參賽選手相比第二屆參賽選手,獲得每年度教學優(yōu)秀數都多且獲得比例平均高38%。換句話說,第二屆教學競賽的獲獎選手獲獎等級的含金量低。
兩屆獲獎選手的平均年齡基本一樣,分別為34.7歲和34.8歲。職稱情況差異也不大,第一屆獲獎選手13位具有副高職稱,11位具有中級職稱;第二屆獲獎選手11位具有副高職稱,13位具有中級職稱。為什么競賽結果會出現如此大的差異?深入研究發(fā)現,第一屆52名比賽選手的選拔是各學院優(yōu)中選優(yōu),目的即為“拼”比賽。第二屆選手的選拔則是將前一年選手屏蔽(只有一位選手再次參加),另選優(yōu)中之優(yōu)來參賽。部分院系的調研表明,組織第二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時,第一屆參賽選手不愿意再次參賽。這一結果給我們3方面的啟示:一是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不宜連年舉辦;二是參賽選手的選拔辦法需要優(yōu)化,起碼上一屆獲得二等獎及以下選手應繼續(xù)參加下一屆的教學競賽,提升競賽的激烈程度,以決出真正意義的一等獎選手,發(fā)揮教學競賽的作用;三是教學競賽要有優(yōu)惠的激勵機制,足以吸引青年教師積極投入比賽。
四、兩屆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均無學生參與評價是嚴重缺陷
人才培養(yǎng)是學校的第一位任務,開展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的目的是為人才培養(yǎng)提供優(yōu)質教師資源。然而,前二屆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的選手選拔過程和競賽評價過程均無學生參與,不能不令人遺憾。為了說明這一問題,我們對含金量較高的第一屆教學競賽獲獎選手的賽前賽中及賽后學生評價結果進行了分析(表4)。
由表4可見,總體而言,獲獎選手的賽后學生評價好于賽前學生評價,表明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對培養(yǎng)提升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有促進作用。但從獲獎類別看,綜合類獲獎選手的獲獎等級與學生評價落差較大,顯示單靠幾個專家評審,存在失真現象,沒有把真正優(yōu)秀的教師選拔出來。這一結果提示我們,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不僅選拔環(huán)節(jié)應該把學生歷年評價作為考慮因素,在競賽環(huán)節(jié)也應納入學生評價,學生的評分結果與專家評分結果各占一定比例,從而使獲獎選手的含金量更高。
五、有關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的相關建議
1.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不應連年舉辦,應隔年或隔2年舉辦1次。
2.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應采取集中教學演示方式
隨堂評審方式并未提高評審效果,也未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成長,但組織難度和評審人員投入太大。教師反映也不好,競賽時,5~7名評委進入課堂,對老師有壓力,對聽課的學生也有影響,故不宜再使用。
3.競賽選手應有資格審查
除年齡標準外,參賽前2~4個學期的學生評價不低于B+應作為入門條件。數據表明,前兩屆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均有兩成學生評價為B-及以下選手參賽, 他們的競賽效果并不好,浪費學校的競賽資源。
4.競賽評分應納入學生的全員課堂教學效果評價
在舉行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時,應通過學生教學信息員同步組織學生進行課堂教學效果測評,測評結果評分與集中演示的專家評分各占50%,以促使參賽教師不能為賽而賽,而應為提高教學效果參賽。
5.明確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的激勵機制
獲得一等獎的教師,給予連續(xù)3年獲得教學優(yōu)秀待遇,以后各學年只要學生評價達到B+及以上,認定為校教學優(yōu)秀。同時,給予一定的獎勵金。二、三等獎獲獎選手只給予一定的獎勵金,但可參與下一屆青年教師教學競賽。
6.建立競賽及獲獎選手的后續(xù)培養(yǎng)機制
通過2次競賽的選手后續(xù)測評結果分析可知,賽后選手優(yōu)秀率和學生評價數據均呈下降趨勢,這就提示我們應及時建立競賽及獲獎選手的后續(xù)培養(yǎng)機制,確保參賽選手能持續(xù)保持競賽時表現的教學能力和狀態(tài)。對競賽選手采取跟進培養(yǎng)措施,將之納入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的長效機制,真正使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成為青年教師成長的有效措施。
作者簡介:顏菲(1971-)女,江蘇常州,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學督導與教學質量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