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露蕓, 沈 葉, 張 毅
(1.江南大學 a.紡織服裝學院;b.江蘇省非遺文化基地,江蘇 無錫 214122; 2.上海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 時尚與工藝學院,上海 201808)
設計與產(chǎn)品
竹編工藝在面料設計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與表現(xiàn)
羅露蕓1, 沈 葉2, 張 毅1
(1.江南大學 a.紡織服裝學院;b.江蘇省非遺文化基地,江蘇 無錫 214122; 2.上海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 時尚與工藝學院,上海 201808)
通過了解竹編工藝特性及其技法表現(xiàn),闡述竹編技法的主要分類并繪制編織技法圖,分析竹編技法在現(xiàn)有面料設計中的案例并借鑒其表現(xiàn)手法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使用竹編拓印技法和竹編影射圖案技法將竹編工藝元素應用于面料印花設計中,以竹編工藝中“自由編”“彈花編”和“挑壓編”技法為靈感來源進行面料編織設計。采用五種不同類型的設計元素實踐應用于面料創(chuàng)新,總結竹編工藝在面料設計中的設計原則和應用規(guī)律,不僅為面料創(chuàng)新設計提供更新的創(chuàng)作素材、提升面料附加值,也是另一種傳承傳統(tǒng)手工藝的方式。
竹編工藝;面料設計;竹編技法;編織;創(chuàng)新應用
面料織物起初由縱向的經(jīng)線與橫向的緯線一浮一沉交織而成,組織結構上與竹編織物一挑一壓的編織結構相似。由于材料的差異,最終呈現(xiàn)不同的編織物質感與體積感。竹編工藝中兩百余種編織技法形成千變?nèi)f化的竹編肌理和圖案,可作為面料創(chuàng)新設計的靈感素材庫。借鑒竹編工藝這一傳統(tǒng)手工藝來提取應用于面料設計的竹編技法與圖案,結合兩者之間的優(yōu)勢和個性,為面料設計帶來豐富的肌理表現(xiàn)與新的風格特征,增強面料的藝術感和文化附加值。
竹編工藝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手工藝,凝結了民間手工藝人的生產(chǎn)力和創(chuàng)造力,由種類繁多的竹編技法和變化多端的竹編肌理所制成的工藝品深得人們的青睞。竹編工藝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盛行,如在良渚文化的錢山漾遺址就發(fā)現(xiàn)了200多件竹編器物,有的比較完整,有的殘缺。器型有竹簍、竹籃、箅子、谷籮、刀篰、簸箕、倒梢(捕魚用器)、竹席、篷蓋、門扉、竹繩等[1]。竹材不僅用于加工編織成生活器具,也隨著竹材加工工具的改進,能夠做成更為精細的編織物。
1.1 竹編工藝的特性分析
竹是禾本植物,結實并富有彈性、韌性,在竹材加工用料上,可通過手工和工具剖削成條狀的竹絲、竹篾用于竹編,分為竹絲編織和竹篾編織兩大類:竹絲編織主要用于籃、瓶、罐類等;竹篾編織則大多用在箱、缽、盤類等,也有篾絲和篾片的交叉編織制品。因竹子剛韌的特性,使得竹編制品能保持形體的固定性、體量感,加上竹子擁有柔韌性強、彈性大、可造型性強、易編織等特點,這些特征造就了竹編工藝及其制品獨樹一幟的風格,區(qū)別于繩編、草編、纖維編織等柔性材料的編織形態(tài),形成了具有多種空間特征的立體形態(tài)。
竹編工藝中變化多端的編織技法是其精髓。中國的竹編藝人們通過對竹絲、竹篾的挑、壓、彈、插、繞、穿、貼等技法,制成了形態(tài)迥異、姿態(tài)萬千的竹編制品,創(chuàng)造出數(shù)以百計的竹編圖案,常見的有十字編、人字編、圓面編、裝飾編及彈插編織等。而用不同的竹編技法制作出的竹編制品主要分為三類:平面竹編——如竹編畫、竹席等,立體竹編——如竹籃、竹筐等,立體混合竹編——如花瓶、瓷胎竹編等。平面竹編是將原竹加工出不同規(guī)格的寬度與厚度的篾條為原材料,根據(jù)產(chǎn)品造型使用挑壓技法,作經(jīng)篾和緯篾編織的產(chǎn)品。平面竹編產(chǎn)品編織表面平整光滑,有較強的形式美感。立體竹編是先將原竹按不同產(chǎn)品要求和編織方法,加工成圓形、方形、三角形或其他形狀橫截面的篾條作為原材料,根據(jù)產(chǎn)品造型采用挑壓排列編織方法而編織產(chǎn)品[2],與平面竹編和混合竹編在加工篾條、產(chǎn)品形狀和編織方法不同?;旌现窬幨前芽撤サ脑窦庸こ闪Ⅲw和平面兩種篾條,用兩種編織方法,按照造型設計的同一產(chǎn)品,作不同部位編織完成的竹編制品。
1.2 竹編工藝的技法表現(xiàn)
現(xiàn)今為止有200余種竹編技法用以滿足各類竹編工藝品的編織制作,是廣大人民在長期生產(chǎn)過程中不斷探索創(chuàng)造的手工藝結晶。筆者通過浙江安吉竹編博物館實地調研梳理,并從參考文獻[3-4]中整理對面料編織有較大相關性、可行性的常用編體技法,以及在書中很少記載的亂編技法,即“自由編”法,將之以二維、三維、自由形態(tài)分類,然后自行參考繪制竹編圖。
1.2.1 二維形態(tài)編織方法
在二維平面的竹編編織形態(tài)上,都要遵循“挑”和“壓”的編織方法,便于穩(wěn)固竹篾、竹絲間的穿插交織。最主要的二維編織方法有:
1)挑壓法:基本的挑壓編織法如人字編、回字編、菱形編等,均有著規(guī)律、秩序、重復的視覺美感(圖1);2)穿絲法:用挑壓法編成空心花紋后,再用篾絲穿插出各種不同的花紋,如方塊穿絲、菊花眼穿絲等(圖2);3)穿篾法:在篾片編織基礎上,交織穿插篾片,不同粗細篾片可組成不同規(guī)則幾何圖案,如穿篾菱花塊、粗細重疊穿篾塊等(圖3)。
圖1 挑壓法——十字編Fig.1 Pick and press weaving: cross weaving
圖2 穿絲法——菊花眼Fig.2 Drawing thread weaving: chrysanthemum eye
圖3 穿篾法——粗細重疊穿篾塊Fig.3 Drawing bamboo strip weaving: thick and thin overlapping
1.2.2 三維形態(tài)編織方法
三維形態(tài)的編織方法主要用于將編織好的竹編制品進行表面的立體裝飾、固定編體、整理立體形態(tài)等步驟,主要有:
1)彈花:用扁篾彈插在竹編制品的本體上,如人字彈、菠蘿彈、孔雀尾彈等,使產(chǎn)品擁有立體浮雕的肌理感受,層次豐富、變化強烈(圖4);2)插筋:用規(guī)則的扁篾,扦插在花瓶果罐的中部及兩端,使產(chǎn)品整齊美觀等(圖5)。
圖4 彈花Fig.4 Bamboo flower weaving
圖5 插筋Fig.5 Insert tendon weaving
1.2.3 自由形態(tài)編織方法
這種特殊的挑壓編織法在書中鮮有記載,那就是民間手工藝人發(fā)揮自主創(chuàng)造性而誕生的亂編技法——自由編(也稱作亂編法)。預先編織基礎本體(通常是挑壓編中的六角眼編法編織),再用竹篾作不規(guī)則的插篾編織而成,形成亂序、無規(guī)律的編織肌理,在編織技法上依舊遵循“挑”和“壓”的原則(圖6)。
圖6 挑壓法——自由編Fig.6 Pick and press weaving: free-weaving
在現(xiàn)代設計領域中,也有將竹編與服裝面料設計相結合的案例,如2014年中國紋樣設計大賽獲得大獎的“神秘”主題系列服裝設計(圖7)。設計師以竹編為創(chuàng)作素材,將竹篾與面料穿插編織,用竹編彈韌立體的特性與服裝面料結合,進行面料二次造型設計,使得軟薄的面料也能硬挺成型,通過竹編的體感來幫助服裝衣袖造型,較好地融合了竹編與面料各自的特性。現(xiàn)階段有許多具有肌理特征的面料都蘊含竹編的元素,如圖8中靠枕所用的手工竹編式立體壓花面料,所用手法是面料設計中的裝飾性褶皺,利用針腳縫制褶皺,模仿竹編工藝技法中最常見的十字編織法,制作成手工竹編樣式的肌理。通過案例分析發(fā)現(xiàn),竹編工藝在面料設計中的應用元素頗多,如在面料的肌理織造、面料的二次編織、面料的數(shù)碼印花等方面都有表現(xiàn),也說明竹編工藝在面料設計中具有潛在的實際應用價值。
圖7 竹編創(chuàng)意服裝Fig.7 Creative costume produced with bamboo-weaving crafts
圖8 仿竹編肌理靠枕Fig.8 Bamboo-weaving pattern-texture cushion
筆者梳理了幾個典型的面料產(chǎn)品,從竹編組織結構與面料的印花(二維)與編織(三維)兩個角度進行比照,尋找可參照的設計切入點,給面料設計以新的啟發(fā)(表1)。
表1 竹編工藝與面料設計Tab.1 Bamboo weaving craft and fabric design
竹編元素在面料設計中扮演著靈感繆斯的角色,基于表1中面料設計的啟示,筆者試從面料印花(二維)和面料手工編織(三維)兩方面作為設計點,進行竹編工藝在面料設計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與表現(xiàn)。
3.1 竹編肌理在面料印花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與表現(xiàn)
竹編工藝中豐富多樣的編織肌理特質帶給人們新鮮又傳統(tǒng)、現(xiàn)代又自然的視覺和心理感受,在現(xiàn)代面料設計中不乏仿制竹編肌理和組織結構的作品。隨著紡織機器的更新?lián)Q代,技術飛速發(fā)展,織機已能織出與竹編肌理效果相仿的面料組織。在數(shù)碼印花面料設計方面,竹編元素也被廣泛使用,因其規(guī)律的編織技法,使編織成型的肌理擁有對稱的美感、良好的比例、明快的節(jié)奏和整齊的韻律;也有自由編法所形成的隨意、亂序、無規(guī)則的編織肌理。在借鑒竹編技法編織元素的基礎上,可通過拓印、影射的方法來將竹編制品的表面肌理轉化成二維平面圖樣,制成數(shù)碼印花圖案,印制于面料表面。在圖案設計過程中將竹編編織圖模擬繪制出來,并對其線條色彩和大小進行后期整理,打破竹編肌理規(guī)整的局限,進一步豐富圖案細節(jié)。
筆者嘗試直接應用竹編肌理拓印法(圖9),在自由編技法編織而成的竹編肌理表面印上油墨,再以宣紙進行轉拓,將竹編的肌理轉化成為平面圖案,圖案風格隨性、亂序。黑白的圖案疊加上宣紙表面的孔隙和紋理,使得最終形成的紋樣酷似一幅任意而為的水墨畫,與竹編原有的結實、穩(wěn)固的肌理風格迥異,圖案來源于肌理,又異于肌理。圖案可通過數(shù)碼印花手法制成面料,應用于服裝或家紡面料中。此方法操作性強,且可使色彩、肌理在轉拓媒介上進行再設計、再選擇。若在光潔的紙面上轉拓,印上的圖案則較為平整;若使用顏色各異的油墨,印上的圖案則會有更多豐富的色彩。
圖9 竹編拓印圖案設計(筆者編織、設計)Fig.9 Rubbing pattern of bamboo-weaving (woven and designed by the author)
除此之外,竹編肌理的間接應用方式——影射法,靈感來源于竹簍在燈光下產(chǎn)生的投影。筆者對竹編制品投影產(chǎn)生的圖形進行整合、歸納、再設計(圖10),并在實影和虛影間疊加層次,設計有空間感、層次感和韻律感的圖案,此紋樣可通過數(shù)碼印花的方式制成面料,應用于服裝或家紡面料中。相同的竹編制品在不同角度的光影照射下呈現(xiàn)的紋樣不盡相同,其變化豐富,適用于面料設計元素提取、整合,為面料圖案設計帶來更多、更新的設計靈感。
圖10 竹編影射圖案設計(筆者拍攝、設計)Fig.10 Mapping pattern of bamboo-weaving (shot and designed by the author)
3.2 竹編技法在面料編織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與表現(xiàn)
常用的面料大多為平面形態(tài),通過裁剪、切割、縫制等加工制作形成三維立體的式樣,例如服裝服飾、家紡品等。而使用編織手法則可將紗線直接編織出三維形態(tài)的面料,竹編工藝中的編織技法是能用于面料創(chuàng)新設計的良好切入點。筆者試從“自由編”“彈花編”“挑壓編”三種竹編技法著手,進行竹編技法在面料編織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與表現(xiàn)。
3.2.1 “自由編”技法在面料編織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與表現(xiàn)
竹編技法中自由編法所呈現(xiàn)的肌理風格與常用面料大相徑庭,遂以 “自由編”技法實踐(圖11)說明竹編工藝在面料設計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表現(xiàn)。自由編法(亦稱亂編法),是預先用竹篾編織基礎本體(通常是挑壓編中的六角眼編法編織),在隨后的編織過程中竹篾不再按照經(jīng)緯方向規(guī)則排列,而從各個角度遵循“挑”和“壓”的編織規(guī)律在主體上進行穿插編織,最后形成篾條隨意縱橫、自由亂序的編織效果。通過自由編法編織出的竹編制品具有獨特的肌理風格和視覺效果,篾條穿插的疏密也由編織者自主發(fā)揮。借鑒自由編技法的編織原理,通過手工編織方式編織面料成品,所呈現(xiàn)的面料風格具有手工質感、無秩序面貌。因其編織方式也決定其不可復制性,自由編織所產(chǎn)生的面料肌理具不同的效果,只可手工編織。這是自由編技法運用于面料設計中的一個弊端,也是一個優(yōu)點,弊在于面料肌理不可重演,不可大批量復制此類面料;利在于通過手工編織產(chǎn)生的面料既提高其審美和藝術附加值,又能滿足現(xiàn)代社會人們對于個性化設計的審美和心理需求。
圖11 自由編——紗線編織(筆者編制)Fig.11 Free-weaving: Yarn weaving(woven by the author)
3.2.2 “彈花編”技法在面料編織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與表現(xiàn)
彈花編充分利用了竹材的韌性,在編織基體上進行扭轉穿插,形成花瓣形編織肌理,豐富編體表面體感。筆者從彈花編中提取編織技法,使用牛仔布裁條穿插編織于鏤空空氣層面料中(圖12),經(jīng)過此方法制作而成的面料可凸出彈花元素,豐富面料體感,花型也可根據(jù)設計需要進行循環(huán)或更改大小,操作性較強。
圖12 彈花編——牛仔面料編織(筆者編制)Fig.12 Bamboo flower weaving: Denim weaving (woven by the author)
使用此方式編織而成的面料可用于家用紡織品、創(chuàng)意服裝等。在編織材料上,除紗線外,可用的材料豐富多樣,如牛仔面料、鏤空面料等紡織類材料,又如TPU、人造革、紙等非紡織類材料。在加工方式上,通過前期設計選定最終想要達到的面料效果來選擇材質,再加工裁剪成條狀、鏤空雕刻以用于穿插繩帶狀等,借助不同的材料編織或者混合編織能達到更豐富的裝飾和實用效果。與普通織物相比,經(jīng)過創(chuàng)造性加工的編織織物有著更為獨特的表面肌理和組織結構,能為后續(xù)的面料使用提供更多的靈感和創(chuàng)造方法。3.2.3 “挑壓編”技法在面料編織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與表現(xiàn)
雖然基礎的挑壓編法如“挑一壓一”“挑二壓二”在面料肌理和圖案中比較常見,但大多是同種材質或同比例的編織方式。筆者嘗試用牛仔面料裁條,并與紗線混合編織(圖13),借鑒竹編技法中挑一壓一編法,在材料上使用寬窄不一、色彩不同的牛仔面料裁條和三種不同紗線(金銀絲包芯紗、腈綸紗、棉紗),進行有規(guī)律的編織。最終呈現(xiàn)毛邊、質樸、粗獷的面料風格。相比自由編法,此類規(guī)律、有序的編織技法所制作的面料可進行復制編織,在編織效率上也相對較高,且不局限于材料、尺寸和色彩。
圖13 挑壓編——紗線和牛仔面料編織(筆者編制)Fig.13 Pick and press weaving: Yarn and Denim weaving (woven by the author)
竹編工藝歷史悠久,發(fā)展至今仍在不斷地更新技法和產(chǎn)品,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匠人的設計理念的進步,現(xiàn)代竹編工藝的發(fā)展已然與傳統(tǒng)竹編工藝大為不同。在傳統(tǒng)手工藝的傳承上不僅可以用傳統(tǒng)的方式將其延續(xù)下去,也可通過改變形制保留其特征精華,跨界應用于其他領域的設計中。筆者試借鑒竹編工藝編織技法和肌理進行面料設計,通過手工編織與數(shù)碼印花兩種手段再現(xiàn)竹編工藝的藝術審美特征,在使用材料上進行創(chuàng)新,同種材料或不同材料借鑒不同的竹編技法;在應用領域上進行創(chuàng)新,原竹材料的竹編工藝產(chǎn)品多用于生活器具、工藝品等,現(xiàn)以可穿、可帶、可變的面料形式來呈現(xiàn)竹編工藝特色。竹編工藝在面料設計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不僅給面料設計帶來創(chuàng)新元素的啟示,也是弘揚和傳承傳統(tǒng)手工藝的一種方式。
[1]閻小紅.論史前編織藝術[J].史前研究,1998:329-332. YAN Xiaohong. Theory of prehistoric woven art[J]. Prehistoric Research,1998:329-332.
[2]周俊麒.竹編技藝[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4:4-5. ZHOU Junqi. Bamboo Weaving Skills[M]. Beijing: Jindun Press,1994:4-5.
[3]俞樟根,徐華鐺.竹編工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5-58. YU Zhanggen, XU Huadang. Bamboo Weaving Craft[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1992:25-58.
[4]朱羨福.竹編工藝[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39-43. ZHU Xianfu. Bamboo Weaving Craft[M]. Hangzhou: Zhe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83:39-43.
[5]蔡陛霞.織物結構與設計[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32. CAI Bixia. Fabric Structure and Design[M]. Beijing: Chinese Textile Press,2008:32.
[6]顧平.織物組織與結構學[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0:17. GU Ping. Fabric Weaves and Structures[M]. Shanghai: Donghua University Press,2010:17.
[7]張齊生,程渭山.中國竹工藝[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7:2-3. ZHANG Qisheng, CHENG Weishan. Chinese Bamboo Handicrafts[M]. Beijing: Chinese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1997:2-3.
[8]徐華鐺.中國竹編藝術[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10:190-195. XU Huadang. Chinese Bamboo Weaving Art[M]. Beijing: Chinese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2010:190-195.
[9]壽家梅.竹編與織物的融合之美[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5(1):118. SHOU Jiamei. The fusion beauty of bamboo weaving and fabric[J]. Beauty and Times (City Edition),2015(1):118.
[10]ANN Richards. Weaving Textiles That Shape Themselves[M]. London: British Library,2012:105.
Innovative applic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bamboo-weaving craft in fabric design
LUO Luyun1, SHEN Ye2, ZHANG Yi1
(1a. College of Textile and Garment; 1b. Jiangs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se,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2.College of Fashion and Art, Shanghai Art and Design Academy, Shanghai 201808, China)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introduce the main bamboo-weaving techniques with illustrations, analyzing the cases of application of bamboo-weaving techniques in fabric design, and make innovative design by referring to bamboo-weaving techniques by stud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echnical representation of bamboo weaving. For this purpose, rubbing and mapping skills of bamboo-weaving were applied in printing pattern design of fabrics, fabric weaving design was carried out by referring to the “Free-weaving”, “Tan Hua weaving” and “Tiao Ya weaving” techniques of bamboo-weaving, five different design elements were applied for fabric innovation, and the principle and rules for applying bamboo-weaving techniques in fabric design were summarized. This provides new ideas for innovative fabric design, improves the added value of fabrics, and also is good for inheriting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bamboo-weaving craft; fabric design; bamboo weaving skills; weaving; innovation application
10.3969/j.issn.1001-7003.2017.07.010
2016-09-28;
2017-05-3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15AG004)
羅露蕓(1991-),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紡織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張毅,教授,zy519@hot mail.com。
TS941.2;J528.5
A
1001-7003(2017)07-0061-07 引用頁碼: 071201